郑州画像砖墓•嵩岳寺塔•巩县石窟寺

作者∣阎铁成

重读郑州∣第五篇:古代建筑之源流

⑧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墓葬建筑---郑州画像砖墓

画像砖墓也称空心砖墓,因筑墓材料为烧制的空心大砖,且砖面印有画像而得名。始见于战国(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晚期,流行于两汉(公元前202年—220年),由烧制的印有纹饰的大型陶砖做建筑材料扣合而成。

结构从简单的板盒式逐渐过渡到柱梁式和多边拱券式,构造从一般的搭叠发展到各种榫卯的接合,材料从单一的板材空心砖演变到多类型的空心砖,后来还结合使用了石材及小砖。在平面布置上,也从最初的单室扩展到较复杂的多室形式。

尤其是在砖表面模印各种几何纹样与内容丰富的画像图形,以及后来逐渐使用了涂以彩色并镂空雕刻的装饰形式,反映了它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就与特色。

画像砖墓一般为中下层社会所使用,分布也仅在中原四川等几个经济社会富庶的地区所使用。郑州地区在战国两汉时期城池林立,因此,市域内到处都能发现画像砖墓,郑州的画像砖墓形制多样,画像多姿,在全国同类墓葬中独具风采。

郑州画像砖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画像砖制作及其内容。郑州画像砖由于在墓室结构中的不同用处而制作成各类形状,除了墓门为各类异形砖外,一般为长方形空心大砖,规格为长1.3米,宽0.5米,厚0.15米。

在这些陶制大砖上有丰富多彩的画像。砖上的画像和纹饰,多是在砖坯未干前用小印模压印出来的,技法上有:平面浅浮雕,使画像凸出在砖的平面上,轮廓清晰,立体感较强;阴线刻,线条纤细而洗练;阴刻施阳线,用线简单,图案性强。

这些画像均为一模一题的压印方法,根据砖的部位需要,或连续,或交替,组合成大幅的装饰图案。构图方法有混合式构图法、装饰式构图法、主题式构图法等。

画像砖上的画像题材内容涉及很广,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如官吏、车骑出行、狩猎、乐舞、斗鸡、格斗等;有再现时代建筑的,如庭院、门阙、楼阁等;有记录神话故事的,如羲和主日、西王母、东王公、九尾狐与三足乌、玉兔捣药、后羿射日等;

有镌刻历史故事的,如狗咬赵盾、孙子六博、孔子问童子等;有表现辟邪祥瑞方面的,如铺首衔环、熊、白虎、龟、龙、凤、鹤等;有属于装饰图案的,如钱形百乳四方连续纹、四乳五铢钱纹、柿蒂纹与变形柿蒂云勾旋涡纹、柿蒂旋涡纹、变形虫纹与乳钉纹、方形云朵纹、变形柿蒂云朵乳钉纹、山禽树纹、菱形四字纹、变形山树纹、双禽套索纹等。

郑州画像砖具有独特风格,一是小印模画像,一画一主题,内容简单,画像清晰,形态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二是画像题材广泛,历史、仙界、人间浑然一体,磅礴大气。

三是画面装饰感强,在一面墙壁上,画像的排列天然。有时内容上少有联系,但是一幅幅自成主题的印模画像却鲜明突出,它们往往连续排列,形成庞大阵势,给人印象强烈。

郑州画像砖汉画雕做艺术,用线冼炼,刚健飘逸,不追求自然主义的真实美,而追求整体粗放的神似美;不捕捉笑容可掬的瞬间神似,而表现其力量、运动和气势;不拘泥于写实或夸张,而主张夸张与写实相结合。

在这些巧匠手下,奇妙构思,大胆想象,无拘无束,写意夸张,使武士的臂、舞女的腰、奔马的腿、铺首的目,或粗或细,但表现力却极其强烈,体现了汉代艺术雄浑大气的风格。

郑州画像砖墓图版

空心砖墓平面布局图

空心砖墓墓门(右)、墓室(左)

空心砖墓发掘现场

郑州出土画像砖画像拓片

门阙

阙门、凤鸟、持戟门吏

軺车出行

双骑出行

双骑过阙

回马射虎

骑射跑鹿

单骑回射

格斗

击剑

建鼓舞

翘袖折腰舞

阙门、凤鸟

凤阙、楼阁、祥瑞凤鸟

宫阙、门吏、常青树

乐舞、铺首衔环砖

軺车出行、常青树砖

凤鸟与常青树砖

楼阁、骑射、軺车出行画像砖

门阙、軺车出行、骑射、乐舞画像砖

斗虎、軺车出行砖

軺车出行、单骑回射、猎虎砖

门阙、车骑、格斗、狩猎、舞乐、人物画像砖

軺车出行、辅首、宫阙画像砖

郑州画像砖墓砖图

墓砖

空心砖

画像空心砖

特制砖

异形砖

⑨1500年前的砖塔---北魏嵩岳寺塔

塔,是古印度佛教用来保存和埋葬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和高僧大德遗骨的建筑,东汉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的建筑形式也传入中国,然而,其名称当时并不称塔,塔的建筑形式也并非今天我们见到的模样。

塔的梵文为Stupa,原意是坟冢的意思。当它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印度的塔已经过了较长的发展时期,除了埋葬舍利的坟墓之外,还有在灵庙石窟建造或雕刻的塔。

由于塔是中国早期没有的建筑物,所以甲骨文、钟鼎文、篆隶楷书等古文献中都没有这个字,译成中文的时候,各家所译均不相同,有音译的,有意译的,也有按形状译的,各式各样,达二十多种,如窣堵波、私偷婆、浮图、圆冢、方坟、灵庙等等。

直到后来,翻译佛经的人根据这种建筑的造型,结合音译和中国的文字,创造出了“塔”字来,这已是这种建筑传入数百年之后的事情了。塔字采用了梵文“佛”字“布达”(Budha)的音韵,较旧译浮图更为接近,加上土作偏旁,以表示土冢之意,这就十分切合窣堵波的实际用途了。

塔在传入中国时,造型仍然是印度式建在台子上的半圆形冢,但是这种建筑的神圣和独特迅速被中国的能工巧匠结合本土的各种建筑类型创新再造,大放异彩,用途也跳出佛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的一朵奇葩。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历代匠师在原来的舍、丘、刹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式的楼阁塔,而后又创造出密檐式塔、亭阁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式塔、花塔、造像塔、宝箧印经塔、经塔、碑式塔、九顶塔、高台列塔、球形塔、钟形塔、阙式塔、筒形塔等数十种类型,按建筑材料分为砖石塔、琉璃塔、木塔、铜塔、铁塔、香泥塔等。

塔也从单纯的墓塔、佛塔扩展为社会其它领域的建筑,用来装点河山,美化风景;镇守边关,瞭望敌情;望高眺览,壮志舒怀,等等。

塔的建造大约在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了,而且发展很快,到了南北朝时期,城城有寺,寺寺有塔,比较著名的如当时北魏国都洛阳城的永宁寺塔,高达四十余丈。然而,这些早期建造的塔都没有能够保存下来,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时代最早的砖石之塔就是嵩岳寺塔了。

嵩岳寺塔位于郑州市登封太室山南麓,建于北魏永平年间(公元508年—511年),十五层密檐式筒体结构砖塔,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建。

嵩阳寺塔平面呈十二边形,内设空筒状八角形塔心室。塔高37.045米,底层直径10.6米,内径5米余。全塔用青砖和黄泥浆垒砌而成,外部敷以白灰皮装饰。由基台、塔身、十五层叠涩密檐和宝刹组成。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一条柔和的抛物线,端庄优美。

塔基为十二边形,高0.85米,宽1.6米。台基之南砌月台,条砖铺地,月台之南砌踏道。台基北面,有一条甬道通向塔后大殿。塔身下部有叠涩腰檐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下为素壁,各边长2.81米,四正向辟券门,腰檐上部门额双券,其面作尖拱形,券角饰外旋纹,拱尖左右各嵌石铭一方。

十二转角处各砌倚柱1根,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础覆盆状,辟门四面之外,其余八面,各造佛龛一个。龛下基座壸门内各雕狮子1尊,共16尊,正、侧、蹲、立,形象各异。塔身十五层叠涩密檐间砌矮壁,上砌拱形门与破子棂窗492个,除11个为真门外,其余全为雕饰的假门盲窗。

塔刹自上而下由念珠、相轮、仰莲、须弥座、覆莲、基座等组成。皆为青砖平顺垒砌后砍磨而成,外由白灰层涂饰。

嵩岳寺塔作为中国佛教鼎盛时期的北魏遗物,在佛塔的类型上有极大的开创性,塔身上段的抛物线形轮廓,下段塔门采用的火焰券形门洞和壸门狮子的装饰等,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建筑交流结合的产物。

塔的整体刚劲挺秀,细部制作精致质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同时也表现出高超的造塔技术,成为高层筒体结构的先驱。

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在《河南古建筑调查笔记》中说:“后来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塔之内部,无塔心柱,足证唐砖塔平面,早已肇源北魏矣……自第二层以上,内室平面为八角形,足证八角形之建筑物,不始于唐,此于建筑史上,极为重要。”

嵩岳寺塔为佛塔中密檐式塔的重要例证,从整体造型到细部雕饰均有明确的宗教文化含义,是佛教文化传播与演变在建筑上的重要体现。

嵩岳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嵩岳寺塔图版

嵩岳寺塔立面、剖面图

嵩岳寺塔与太室山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金秋

砖雕塔刹

叠涩密檐

塔腰倚柱

寺塔壁龛

塔体局部

壸门石狮

火焰劵形洞门

塔内八角井

寺内遗留的建筑柱础雕饰精美,可以想见当年建筑的雄伟与宏丽

塔内壁画

塔外洞天

魏塔与唐槐

嵩岳寺

中国石窟建筑珍品---北魏巩县石窟寺

石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类型,它是以建筑的手法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的建筑。石窟营造在汉代已经开始,多以封闭的墓室为基本用途。以石窟作寺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在印度,不少佛教寺院以石窟为聚居修行之所。中国石窟寺的营造最早在河西走廊一带,年代大约在3世纪末。

石窟寺的建筑构成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寺内大多数用房,如佛殿、讲堂、僧房、库房等,均为依崖凿就的窟室;二是以石窟作为寺院的主要标志,窟前还建有殿堂、僧房等地面建筑物。由于具有相同的使用功能和共同的发展背景,使得石窟寺在窟室的内部空间与外观形式上趋同于当时佛寺内的各种建筑。

在我国现有石窟寺实例中,大多数窟室的形式表现出建筑物的内外空间特征,如平面方整、纵深不止一重,不同功能的窟室采用不同体量,窟室的内顶表现出建筑物室内特点如拱顶、叠涩顶、帐顶等;在窟室内外的相应部位,则以雕刻、绘画方式表现出柱额、斗栱、椽枋、平棊等构件形象与装修做法。

有一些石窟已明确体现出以窟室的内部表现建筑物内部空间,同时将窟室外观处理成建筑物主要立面样式的设计原则。北魏时期的建筑留存极少,石窟寺建筑非常珍贵地保留了那个时期人们的杰出创造,反映了建筑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

巩县石窟寺位于郑州市巩义伊洛河北岸大力山南麓,由石窟和地面建筑两部分组成,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年—499年),历经唐、宋,现存五个窟室,1个千佛龛。摩崖造像3尊,摩崖造像龛328个,佛像7743尊,题记256品。

在中国现存石窟寺建筑中,巩县石窟寺规模不算大,但内部空间和壁画雕刻布局上极有特点,一是窟室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建筑形式,窟室高、宽、深度相近。中心方柱基座的宽度,大致为窟宽的1/2,尺度规整,四壁、方柱四面与窟顶、地面均平直相交。二是窟顶雕作平棊,格内雕飞天、莲花及忍冬纹饰,环绕中心方柱布列,图案有明显的向心性及韵律感。三是中心方柱各面均作佛帐龛,是以往未见的作法。方柱基座与四壁下部雕刻神王、异兽等,四壁上部满雕千佛,壁面正中设单龛,或置四座列龛,窟门两侧有水平分层构图的帝后礼佛图。

巩县石窟寺洞窟形式和壁面构图规整平稳,对称有序,雕刻手法洗练有力,在融汇云冈龙门石窟建造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新的特点,反映出石窟建造雕刻艺术的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并带有一定的程式化倾向,对以后的石窟形式有较大的影响。

巩县石窟寺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北魏石窟建筑之一,其中的大型浮雕帝后礼佛图为国内石窟现存雕像中所仅有。

巩县石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巩县石窟寺图版

北魏巩县石窟寺

巩县石窟寺内北魏石窟中心柱

巩县石窟寺石雕大佛

巩县石窟寺内北魏石窟内的精美佛龛

巩县石窟寺石雕造像局部

巩县石窟寺石雕帝后礼佛图

巩县石窟寺佛龛上部的垂缦与飞天

巩县石窟寺石雕供养比丘

巩县石窟寺石窟顶部的藻井浮雕

巩县石窟寺石雕神王像

巩县石窟寺石雕异兽

重 读 郑 州

《重读郑州》

目 录

绪论 郑州需要重读

第一篇 中华文明之基石

第二篇 泱泱中国之源起

第三篇 开国立都之肇造

第四篇 城市发展之滥觞

第五篇 古代建筑之源流

第六篇 文化涅槃之天国

第七篇 创新先河之引领

第八篇 英才寄情之山水

第九篇 郑州历史大事记

《重读郑州》是作者梳理了六十多年的考古资料和成果,还原郑州的历史和文化: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原始部落到文明古国,人类的历史在此从未断过。本书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阐释了郑州地区在全国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读郑州》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观点在《光明日报》光明讲坛栏目刊发。本书照片大部分为作者本人拍摄,也采用了郑州市文物局文物图片库中一些未能查到作者的作品,在此一并致谢!

郑州需要重读

一起读起

郑州,需要重读

评论区见

爱上一碗面,恋上一座城:

∣∣

❶郑东新区凯利中心店:郑州市中兴南路寿丰街凯利国际中心A座一楼 订座服务电话:17737777997

金水区蓝堡湾店:郑州市东风路与文博东路交汇处南150米路东 订座服务电话:13676976298

面润!肉足!汤好!还说“美哩很”方城炝锅烩面

关注是一种鼓励|分享是传递友谊

Hash:f94d5efdade4f8e6b3bf1ba71e68bee09574ee49

声明:此文由 青眼有加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