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有四宝,人见都说好!

“孤城临水背依山,忆在江南烟雨间”,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钱南园的诗道出了通海山水城郭的特点。但通海更吸引人的还是这里的文化底蕴,数百年来,多少名震一时的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度过悠悠的题咏、登临、归隐岁月。这里没有艳俗,没有喧闹,没有气势磅礴,却有着“礼乐名邦”的美誉。当你置身其间,你会觉得仿佛走进了几百年前通海文风鼎盛时期的繁华梦境,那样容易沉醉,那样诗意泉涌、浮想联翩。

古城:遗落在时间里的文明

游通海古城,要的是那份心情,体验的是那种历史的积淀。通海古城的街道和民居让人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回溯到遥远的古代,到通海古城观赏一番绝对让你不虚此行。

要说通海古城还得回溯到西汉时期,当时古城建在秀山之麓,唐南诏时筑城。宋、元时仍在秀山之麓建城堡,但仅是土城,今称“旧县”。明洪武时期,由于商业繁荣,旧城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便在旧城之下建筑新的砖城,即现在的城市格局。古城自汉代起在县城与秀山之间筑城,历经了2000多年的兴废。如今,古城中的很多重点保护民居仍保存着明代格局。

古城的建筑文化气息浓厚,也注入了很多新的活力。古城的建筑集娱乐、餐饮名小吃、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于一体,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要求,集中展示和推广通海银器、刀具、甜白酒、花卉、根雕、各种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等,并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再现通海悠远古老的民俗文化。这里不仅是人们怀旧寻梦的好去处,在深厚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出的休闲气氛更值得你细细回味,游客能够充分体验通海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对通海文化和古城风貌有更深入的了解,留下美好的回忆。

崇尚斯文、求善爱美的通海人在古城中当然少不了“地以文章争气势”的传统。一路走来,诗词楹联、书画文章、翰墨清香各领风骚,每隔上一段距离,匾山联海的气势就一览无余。春节期间,古城的花街就设有“赋诗台”,在古筝的乐声中,长者挥毫泼墨,让你领略诗词的大千气象,从“礼乐名邦”走出的通海人,一招一式,气韵儒雅风流。

傍晚,当古城沉静在夕阳的余晖里时,不禁让人想到了“罗帕掩唇,眉目巧笑”的古典美女,安静地守候着现代人的步伐。城里的老房子似乎知道现代人的浮躁和匆忙,所以矜持地保持着自己原来的风貌,偶尔一游的人来不及细细琢磨,就无法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文庙:心灵的启蒙与皈依

孔圣人的儒家学说影响了人们千年的光阴,来到通海的文庙,自然少不了去顶礼膜拜一番。

走进新建的文庙,瑰丽雄壮的恢弘气势和庄重儒雅之感扑面而来。通海文庙始建于元代,历经风雨至今,部分主体仍然保存完好。现在文庙的主体建筑多是清初康、雍、乾时期的遗物,至今还留着“三个第一”:宫墙(照壁)第一大,最具代表性;文明牌坊第一精湛雄伟;日月华表第一奇特。如今的文庙宫墙,俗称大照壁,长65米,高8.5米,厚1.83米,其气势在全国文庙中无可比拟。照壁正面镶嵌着清朝乾隆年间通海知县朱阳题书的石刻“礼乐名邦”四个大字,象征着通海历史文化的积淀。背面则镶嵌着“鸢飞鱼跃”四个大字,昭示着自元清以来莘莘学子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的浓厚文风。文庙小广场是祭孔时百姓聚集的场所,左右两侧各立一座飞檐翼角的牌坊,分别悬有“道贯古今”、“德配天地”的匾额,格外肃穆。

孔子的思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文庙广场中间的“弦诵青铜”雕塑代表的就是孔子一生人格品行和高尚道德的情操。相传孔子五十岁以前做鲁国大夫,后辞官,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讲论自己的儒家思想主张。到了陈、蔡两个小国之间,楚国派人来邀请孔子到楚地传授儒家思想,陈、蔡两国知道后,即派兵前来堵截,并扬言要追杀孔子和众弟子。在这个危急时刻,孔子却泰然处之,在一高坡上弹奏起了《获麟操》和《水仙操》,丝毫不为兵刃所动,他的三个弟子颜回、子路、子由本来的惊恐也被琴音所动,陷入沉静之中。一组生动的雕像,展示了孔圣人的大智慧,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文庙的每一个细节无不充满着动人的故事,其中的两棵日月华表就是清朝道光年间曾任过礼部、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后来做了内阁大学士的朱嶟设立的,代表着孔圣先师:“日月无私照”的思想。为了纪念为通海作出贡献的先人,文庙内还设立了“乡贤祠”和“名宦祠”,供奉着葛中选、朱嶟、赵诚、孔继尹等通海历代名儒,是了解通海博大精深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

秀山:匾山联海的感悟

秀山的楼亭寺庙,为柔媚和温婉的秀山环境增添了几分厚重与矜持,这样特殊的环境也激起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情雅兴,写下了大量诗词匾联,使秀山更添典雅清丽、文采风流。无论走到哪里,秀山都在向游人展示着千年历史在她身上留存的痕迹。

从山脚沿石阶而上,只见郁郁葱葱的林木,把秀山遮掩得严严实实。满山的古木奇松,翠竹杉林,无不青翠欲滴。清风吹过,碧波起伏,松涛阵阵。走进秀山,就像走进醉人的林海。林海里,古木参天,庙宇林立山林庙宇交相辉映。从山脚到山顶,看不尽的是亭台楼阁,读不完的是碑文楹联。秀山风光和诗联融为一体,山寺和建筑精工细雕、古朴华丽。在每一幢建筑的山墙或屋檐下,都可以看到名人雅士留下的诗词歌赋及手记,杨慎、王文治、许弘勋、阚祯兆……文墨之多,年代之久远,让人大饱眼福,颇受游人青睐。

秀山,用历史和优美的诗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人来到这里,听她低吟墨迹飘香中“湖空山气静,阁迥树光寒”的往事,听她倾诉那些“地以文章争气势,天于樵牧混英雄”的风雨,听她感叹尘埃落定后“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的淡然与平和。匾山联海的秀山,以她千年繁华落尽后的典雅,留给我们绵长悠远的历史遐思。

有人说通海的历史文化就如一首凝固的诗,不经意间固化了一段段萦绕于心怀的情愫。可惜的是我们不能永远地停滞在这里,只能做她的过客,那些秀美的山水,那些文化的积淀,也只能在记忆中历久弥新,在回忆中鸣响。

通海小吃:走街串巷逐个尝

通海的美景和历史对许多游人来说都是个诱惑,行到通海,自然也有机会吃在通海。通海的山水、文化和小吃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品种繁多、风味独特,价格便宜,体现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阳光满城的日子,到通海走街串巷,吃一回通海小吃,感觉一下通海人的细腻和优雅也是不错的选择。

豆末糖是通海历史悠久的传统产品,以“香、甜、酥、脆,入口无渣”著称,选用优质黄豆作为主要原料,另加白糖、饴糖等精工制成。层薄如纸,色白如乳,食用起来,甜而不腻,松酥、香脆,十分爽口。

“咔嚓,咔嚓”,在通海的小巷中穿行,老远就可以听到剪刀的声响,也许你会以为那是在裁衣服,那么你就错了,那是通海的特色小吃——剪子糖。麦芽糖做成的剪子糖放上豆沙,再裹上黄豆面,吃之前,用剪刀剪成小块,剪子糖因此而得名了。剪子糖嚼起来有丁丁糖久违的甜,吃时让人很容易就回味起童年小院外传来的吆喝。

饵块这一米制品,走遍全国各地,唯云南有卖。薄薄的饵块片,烤得软软的,本已是口味极佳的小吃,再把烤好的饵块蘸上甜酱或咸酱,撕成小片,放入浓酽、滋补的牛肉汤中泡上一会儿,加上辣椒、葱花等作料,食之自然美味爽口。

通海的凉糕可以算得上一绝了。用糯米制成的凉糕本来没什么特别,但加上蜜饯、红糖水、芝麻等辅料就变得爽滑可口了。吃上一块冰冰凉凉、带有蜜饯清甜香味和芝麻香的凉糕,感觉整个人都清新起来。

还有稀豆粉葱花饼冬瓜糖、山楂糕豆沙糕、象鼻糖……通海小吃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是因其自身特点决定的:一是风味突出,它不仅选用当地有特色的原料,还加上多种辅料来调味,形成了独特的风味;二是注重质量,无论哪种小吃,都特别讲究原材料和调味料的质量;三是随着季节变化,选用每个季节的原料制成的通海风味小吃,不断变化翻新,应时应景。

只要走到通海的街头小巷,就可以看到数不清、吃不完的通海小吃,每一样都在刺激着你的味觉,不信?你也去试试。

来源:礼乐名邦通海

声明:本文内容仅为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Hash:475dbcd5c257163d565e27718bad4b6f9909f021

声明:此文由 风行通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