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会/青狮岩品鉴会

“国艺藏香传统生活馆”感谢您的关注。国艺藏香,国学为根、艺术为体、文藏做枝,香文化生芽发叶。在此您可尽享传统文化、艺术品收藏、国学、香道、茶道、花道等相关内容品鉴、传播、学习、交流!

11月 6日下午两点我们将举办青狮岩品鉴会“茶会雅集”望各位朋友能如约而至

地点:西安未央区凤城六路与未央路十字向东300米国艺藏香传统生活馆

报名电话:18840466203

限定人数:15人

狮岩武夷茶史:

大自然的恩赐造就了风光绚丽的武夷山水,也给武夷茶树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武夷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武夷茶名)著称于世。到唐时,以研膏药出现,它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九世纪,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腊面,而且有飞鹊之饰和加入香料配制成片状茶型。当时已作为高贵的馈赠礼品之用。至宋代武夷茶在研膏、腊面的基础上,又制作蒸青大小龙凤团茶,部分极品随北苑进贡朝廷,当时就有“茶出武夷,其品最佳”的记载。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四曲设置御茶园,制龙团五千饼。每年惊蛰,当地县丞要亲临御茶园的“喊山台”祭祀茶神,此时的“石乳”茶是贡茶极品。至明代洪武年间(1392年),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绿茶。到十七世纪清代达到全盛时期,武夷山茶农又创制“三红七绿”的青茶,即现在所称的“岩茶”(又称乌龙茶)。

到十九世纪初,岩茶已发展到盛期,随后,至民国后期,岩茶又一度衰弱。新中国成立后,武夷岩茶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现已创历史的高峰。

品茶之道——工艺

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兼取红、绿茶的制作原理之精华,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使之岩韵更加醇厚。岩茶制作工序繁复,工艺细致。主要工序为采青——萎凋——做青——揉捻——烘焙——拣剔等。

品茶之道——茶艺

武夷茶艺为十八道:即焚香静气、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玉液回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游龙戏水、尽杯谢茶。

品茶之道—茶质

武夷岩茶品种很多,品种特征各异,有的较为明显,有的差异甚微。因此区别品种是件不易之事,需要有长期的观察、辨别、比较才能分别清楚。分辨的方法,主要是从茶树的枝、杆、叶,成品茶的外形、香型、茶汤味道等方面进行。茶树枝叶等的差别还较易分出,香型上的差异更是靠嗅觉辩之,微乎、微乎!明人张源在《茶录》中说:香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各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问香,此皆不正之香。岩茶首重“岩韵”,讲究“香、清、甘、活”和“喉韵”“嘴底”“杯底香”等体味享受。

感官评茶,是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对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和滋味进行审查评定。是确定茶叶质量好差的主要方法。

三看:一看茶叶外形特征、色泽、整碎度、匀净度及干茶香。好的岩茶外形应条索紧结重实,叶端折皱扭曲,色泽油润,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不带梗朴,不断碎。二看汤色,好的岩茶冲泡后汤色清澈明亮,呈橙红色。三看叶底,叶底是泡开的叶片放在清水碗中,看其粗嫩度以及是否“绿叶红镶边”,好的岩茶叶底肥厚柔软,叶面黄亮,叶缘为红边。

三闻:武夷岩茶一般要求看三次冲泡。第一泡闻岩茶香气的高低、长短、强弱、清浊以及火候。好的武夷岩茶香气清锐细长,无异味。第二泡闻岩茶的香型,好的岩茶具有其独特香型,有水蜜桃香、桂皮香、兰花香、奶油香等。第三泡闻茶香的持久程度,好的岩茶“七泡有余香”。

三品:也叫尝滋味,一品火功,看是“足火”或是“老火”、“生青”,有无苦、涩感。二品滋味,茶汤的滋味是否鲜爽,好的岩茶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特征。三品岩韵,品岩韵是品饮武夷岩茶的特点。然而,这种岩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靠自己用心去领悟。

Hash:9a7abed0a5ff8d336954f3f0259598a8ec216a3c

声明:此文由 国艺藏香传统生活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