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四点半课堂”共成长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会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验过,就不会领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感受过,就不会领悟其中的纯粹”,这段话是我连续4年作为一名“四点半课堂”志愿者的最好诠释。

我是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132班的陈罗庚,2013年9月进入玉林师范学院就读,同年10月加入“四点半课堂”志愿者队伍,连续参加4年的“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活动,让我从一名“四点半课堂”志愿者成长为“四点半课堂”指导老师(2017年7月毕业留校)。

“四点半课堂”第一课

“四点半课堂”第一个服务点在石棠小学,我的第一堂课就把学生的名字念错了,学生哄堂大笑,我脸红的赶紧解释这是个多音字。被这些孩子一口一个老师叫得心里暖洋洋的,但实际上他们也是我的老师,在课堂上教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提高教学和表达能力,这也为我后来能在教师技能大赛里中轻松拿到一等奖奠定了很大一部分基础。

志愿者跟孩子们的感情是真挚且淳朴的,曾经有个孩子拎着番薯送到我面前却哭着鼻子说“:番薯凉了不好吃,不能送给老师了。”这让我很感动,这种感动是将它久放在心里,等到提起时心中处处都是山花烂漫的模样。后来,我把这漫山的花开在了广西高校师范生演讲比赛的现场,因为真实,因为真诚,我感动了在场的评委老师和观众,也感动了内心深处的自己。

“四点半课堂”的“罗政”情怀

2014年暑期,为了更好的发挥“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精神,服务地点扩散到了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农村——北流罗政村。当地村民淳朴、热情,村支书钟耀荣亲切地拉着我们的手说:“大学生过来,孩子们有希望了。”陈尚忠爷爷特意腾出房子建立“志愿者之家”,供志愿者居住。今年村委更是将教学点转到了条件更好的罗政小学,给予我们活动最大的支持。“四点半课堂”与“罗政”情浓于水,在罗政村已经连续开展了四年教育帮扶活动,今后也会继续开展。

在进驻罗政村开展“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活动的那段日子里,我学会了做饭做菜,与农村的孩子们打交道,与队友们和谐相处。罗政村清凉的空气,微甜的井水,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

成长中的“四点半课堂”

在随后的2015年,我有幸成为“四点半课堂”的队长,带领团队继续前进,也很荣幸被提名为2015年广西优秀志愿者。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团队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团队在教学能力上因志愿者不断更换而缺乏沉淀和积累,对于不同环境下的孩子应该怎么教的问题,成为团队当下的绊脚石。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在团队里设置了教学研究组,带领同学们去请教教育专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第二课堂教学经验,终于在2016年暑期开展驻村志愿服务时有所突破,开设了“自我管理工作坊”、“主题讨论会”、“五彩艺术沙龙”、“拥抱大自然”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增强了教学特色,也改进了教学方法。“四点半课堂”也获得“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实践团队”称号。

“四点半课堂”的脚步越走越远

现如今,“四点半课堂”的“小脚”走遍石棠小学、大芦小学、鹿塘小学、长望小学、陂石小学、罗政小学、北辰社区等9个服务点,“四点半课堂”的先进事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扬,人民网、中国日报、玉林日报等新闻媒体都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四点半课堂”。2016年,玉东新区文体局了与我校签订了“四点半课堂”合作项目,给予项目一定的经费支持,不仅促进了校地合作,也给了“四点半课堂”带来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在“四点半课堂”路上,做一个用爱与希望行走的旅者

时光荏苒,“四点半课堂”已经来到了第五个年头,我见证了“四点半课堂”的成长,我也从大学生志愿者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在这场青春的旅途中,“四点半课堂”教会我无私与奉献、坚韧与勇气、付出与感恩,赠予我人生太多精彩的瞬间,演绎生活的极致。我会继续从事这份光荣的事业,为社会奉献我的青春力量。

暑期支教合影

来源:“教育扶贫·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队

编辑:Muily

Hash:633b02733eadd3cf4474cb91cbcdc78cee161441

声明:此文由 玉师青年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