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脚,有一个不输乔家大院的小山村

柏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近现代“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传统建筑集中成片,院落格局保存较为完整,历史环境要素种类遍布全村, 是一个在太行山脚下,集悠久的历史文化、繁荣的商贸、丰富的革命“红色”资源为一体的特色村落。

柏山村院落传统建筑年代久远,历史久远度和价值丰富度高。院落格局多为合院、多进、多跨形式,单进合院、多进合院、院串院、院套院,格局保留较为完整。传统建筑多为砖+木、砖+石+木、砖+土+木、石+土+木结构,精美的石雕木雕,考究的柱础和门枕石,处处体现着传统建筑的历史悠久。

柏山村三面环山,状如“簸箕”,东为金伞山,西为玉屏山,村落坐落在太行山脚下的浅丘陵地带。地势中低东西高,北高而南低。村落形态如大树,依托主干(南北主干道,也为古时晋商通道)向两侧开枝散叶,繁茂发展。古村建设东西寨门,寨门前栽植国槐以怀念家乡,文武状元宅院设于西寨门左右,意为“文武把门”。古村格局依据寨门呈内外两村发展,核心区保留了原始的肌理和格局。

柏山村总面积8.6平方公里,现居住人口12000人,其中农业人口9000人,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传统古村落。 村内产业主要为林果业和运输业,种植薄皮核桃1500亩,冬枣500亩,由于气候和土壤的特殊性,所产林果品高质优。

古巷深深

柏山村三面环山,属丘陵地形,植被茂盛。柏山村村内南北主干道为古时晋商通道,东临晋焦高速,西傍博晋公路,南有焦克公路,焦枝铁路横贯东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以开展自驾游和采摘游。

柏山村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村中散布着明清古民居和古窑洞,有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柏山缸制作技艺;村内有刘自然庵、窑神庙、清化瓷窑址、柏山村无名冢、刘甫成革命旧址和烈士陵园共6处县级文保单位;现存大量的传统建筑,包括清乾隆28年民居、清乾隆30年民居、清同治13年民居,七堂八庙九戏楼,三宫六院,八串院,券门院,文状元院,怀庆府璩豁宅院和银库、碉楼;还有精雕的石窗、木雕,随处可见的柱础、门枕石,最初建村的“两柏四石一口井”,百年的古树;流传至今的有着老地名的街巷胡同和寨门;1906年建设的道清铁路,抗战时期的革命旧址、革命烈士等“红色文化”,建国时期五六十年代的生产合作社营业证等。

村中老寿星

村庄平面形态呈“树”状,南北主干路(古晋商通道)为主干,村落建筑围绕主干路线性分布,向两侧“开枝散叶”,繁茂发展。

古寨门分布在晋商通道的西侧,目前可知共有三处,分别相对位于村落西侧中部的东、西、北三个方向。可知柏山村的发展由西侧中部位置向东、向北发展。寨门与胡同相连,在寨门前正中种植国槐,一方面表达山西移民对家乡的怀念,另一方面表达招财进宝或读书高中的美好愿望。

西寨门建设时间最早,又称为“里仁门”,寨门上刻“里仁为美”四字,并在西寨门胡同两侧一左一右设文状元院和武状元院,意为“文武把门”。

村中活字典璩老先生己经七十多岁,说起柏山村如数家珍。

古民居各有特色

窑洞中的家庭朴实无华

宗庙建筑——柏山镇在成为商贸重镇,柏山村因村内的晋商通道繁盛发展之时,汇聚了丰富的宗庙文化,形成了“七堂八庙九戏楼+祠堂”的格局。

七堂:后堂、西堂、阎王堂、阳堂、琉璃堂、大菩堂、南堂

八庙:汤王庙、三官庙、文庙、窑神庙、天爷庙、瘟神庙、山神庙、大王庙;

九戏楼:汤王庙戏楼、三官庙戏楼、山神庙戏楼、西堂戏楼、瘟神庙戏楼、窑神庙戏楼、玉皇庙戏楼、东寨戏楼、文庙戏楼;

由于年久失修,七堂八庙九戏楼仅剩阎王堂、琉璃堂、文庙、窑神庙、大王庙、文庙戏楼和栗家祠堂等建筑。

宗庙文化的繁盛,从侧面表现出历史上的千年古村柏山村繁荣发展,盛极一时。

古庙

古代的建设文化讲究寓意和宅院风水,根据现存古寨门的方位,专家推断柏山村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格局为“内村+外村”。内村为寨门以内,外村为寨门以外。最初建村应当是内村最先建设,并从城市的“防御”角度出发建设了寨门,并规定在一天的时间内开启关闭寨门。后来随着村庄的发展,慢慢围绕内村,向寨门以外发展,最终形成现在的村庄形态。

寨门——村落内寨门仍保留完好。目前发现现存有东西北三处寨门。西寨门位于车门胡同中间,名为“里仁门”,因寨门内写有“里仁为美”四个大字。寨门高3米左右,门宽2米,古时设大门,门内有闩门的横木。西寨门外正中间栽植国槐。据村内老人介绍,寨门正中栽植国槐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村内复建是由山西洪洞迁民做的,村民为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栽植国槐;第二,在寨门前栽植国槐,是希望村内能够招财进宝,这和村庄历史上商贸业发达相契合;第三,是希望读书人能够科举高中的美好愿望,这与村内曾出现一位文状元和武状元相契合。现存三个寨门均位于南北主干道的西侧正中,正是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方。

民居建筑——村内有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清乾隆时期民居、清同治时期民居、八串院、券门院、文状元院、怀庆府璩豁院和银库等。传统院落布局有序,建筑细部装饰精美,墀头、瓦当、木雕、石窗、柱础、门枕石、窗下石等,均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革命烈士刘九祥、刘甫成,还有其他同志如刘聚奎、刘凤鸣、王立峰等人的宅院仍保留着抗日战争时期的弹孔等战争痕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古民居中精美的木雕

晋商通道——明清时期,怀庆府八县及重要集镇的商业贸易十分发达,商铺林立,怀商建筑随处可见。柏山镇由于制缸业,成为商贸重镇,怀商与山西晋商之间的贸易往来促成了太行山内的晋商通道。除了太行八陉之外,还有许多不知名但是确实存在且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柏山村南北主干道即为古时晋商通道。现仍保存这道路的走向和肌理。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柏山村发展繁荣,商贸发达。

传统街巷——柏山村内现存仍在使用的、保留完整肌理和格局的传统街巷的至少为10条。且传统街巷大多沿用老名字,如寺门胡同,阎王胡同,文庙胡同等。这些胡同现在仍保留着原始的肌理和格局,保留着老村的味道。

这些传统街巷,一来名字已经延续了百年,就有极浓厚的乡土的味道,同时保留了传统街巷的尺度和肌理,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延续,也是对村落格局的一种延续。

专家频频来采风

省内外摄影家来创作

Hash:b89da50dd2a554892e36474fe4f6c73f80c2682d

声明:此文由 晋城文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