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古宅的记忆——袁家大院:护萱楼遗事

金乡古宅系列(九)

——袁家大院:护萱楼遗事

作者:陈文苞

在金乡卫前大街上,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洋房,共五间。当中是大堂,两架楼梯直通楼上,墙体由青砖砌就,墙面上刻着“诗礼家风旧,护荫长春园”等对联。

这座楼建于1920年,是金乡儒商袁廷槐为庆祝其母九十大寿而筑,取名为“护萱楼”。唐代诗人孟郊有《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萱堂”是母亲的居处,袁廷槐将此楼取名“护萱”,典故正出于此。

这座楼的建造者袁廷槐是一位金乡城内的商人,亲创“袁义成”商号,在宜山、鳌江等地设有分号。1931年,袁廷槐去世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他题字“好善可嘉”,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为他题字“为善最乐”,行政院长汪精卫为他题字“康宁全德”,监察院长于右任为他题字“仗义轻财”。此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交通部长俞飞鹏,浙江省政府主席祝绍周以及平阳县长徐用等也为他的像赞题字。作为温州的一介商人,他可能不是最有钱的,但在同时代的商人中,却是最受关注的。

一、

“袁义成”

袁廷槐(1869-1931),讳汝璋,字仲逢,其先祖为金乡卫明指挥右千户袁邦宪。[刘绍宽:袁廷槐先生墓志铭,引自《苍南金石志》,浙江古籍出版社。]袁家曾是金乡卫望族,然而至晸星公这一代,已是家道中落,晸星公只能靠给人看风水赚钱糊口,晸星公让长子袁廷槐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熟读诗书。至廷槐十六岁,家里无力再供其读书,遂将其送至温州某商号当学徒。袁廷槐因聪明伶俐,做事勤快而受其师赏识,学满出师后回到金乡,于金乡北门大街创设“袁义成”商号,经营各类货物。

据传,袁廷槐创业之初就展示其商业天赋。某年九月,台风登陆金乡,一艘满载着龙眼、荔枝等时令水果的商船从福建兴化运往北方,为避风灾而停泊于海口。台风数日不退,闽商慌了,因无保鲜设备,若停留太久,满船水果就腐烂,那就血本无归了。袁廷槐获悉情况,商人的精明就体现出来,他与商船老板见面并表示愿收购满船货物。闽商大喜,遂半卖半送将整船水果卖于他。袁廷槐通过“袁义成”分号,将水果迅速转销至温州、瑞安等地,结果他赚了一大笔钱。[笔者采访王德科、夏守安、袁敏等人,据其口述综合而成。]

“袁义成”所在地金乡镇,地处东南沿海,扼浙闽咽喉。明初汤和修卫以来,此地为东瓯抗倭名镇。许多闽商来浙常于此停泊销货,再由金镇之商转售于瑞安、平阳等县。袁廷槐富智略,善心计,其行商之术与众不同。本地商人因资本少,买到货物后,往往不计利之厚薄,急于销往他乡。而袁廷槐则不然,他善于观察市场对货物的需求程度,若其货可居,便大量收购囤积。待外地货商闻讯后纷纷携资到金乡进货,此时再售货,往往获利数倍。

袁廷槐商业眼光独到而高远,不局限于金乡一地。当时鳌江已成着名之商埠,为占领市场,袁廷槐将“袁义成”分号开到鳌江对岸的方岩下(即今龙港镇),那里原是荒村,人烟稀少,但瓯闽一带的商人慕“袁义成”之名,纷纷到分号进货,商业额不减反增。

自“袁义成”分号入驻后,方岩下逐渐聚集人气而形成一条繁荣街道。如今龙港镇作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名满天下,可谁知民国时期金乡商人袁廷槐早就在此开拓经营。袁廷槐经营得法,迅速成为温州商界翘楚,在金镇独领风骚,商号极盛之时,拥有三十多位学徒,其时“瓯闽之间,无不知有金乡袁义成者”。[刘绍宽:袁廷槐先生墓志铭,引自《苍南金石志》,浙江古籍出版社。]

二、

青石街、义冢和“布施坟”

袁廷槐在温州商界以精明能干,长袖善舞,但宅心仁厚,以孝义行善而闻名。袁廷槐十九岁时,其父晸星公去世,他又远在温州当学徒,家事依赖其母一手操持。袁廷槐致富后,对母亲极尽孝道,其友刘绍宽写道:袁廷槐“事母至孝,扇枕温衾,躬践其事,朝夕侍膳,夫妇必偕。”

袁廷槐年青时曾在杭州上海经商,但为了便于照顾年迈之母而归金乡“不复出”。他经常在方岩下和金乡之间不辞辛苦,来回奔走。他还专为其母建一楼西洋风格的楼房,名为“护萱楼”。

袁母九十岁时,袁廷槐想风光操办袁母的寿宴,但袁母对他说:“你让我吃上珍贵的美味佳肴,就以为是行孝了吗?人应该以护生为乐,若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伤害动物生命,这难道不是违背上天爱惜万物的慈心,不讲亲仁之道吗?你不应用物力来显示孝心,最好不要为我举办奢侈的寿宴,你把为我做寿的钱节省下来,去做善事,广施于百姓,这才是真正的大孝啊!”袁母的一番话,令袁廷槐振聋发聩,他谨遵母命,决定维修“卫前大街”。[刘绍宽:《卫前筑路记》,引自《苍南金石志》,浙江古籍出版社。]

袁廷槐筑路义举一时轰动全镇,成为当地的美谈。

金乡卫前街道横亘全城南北,是四乡之民往来卫所者之通衢,全长计长二百五十余丈(大约750米),因道路岁久失修,行者苦之。袁廷槐于是与其弟廷惠议定,购买材料,聘请工匠,用最好的青石板铺路,他还请金乡的乡绅黄士莪、宋鸣镛及其亲戚陈毓璇等帮忙修路之举。修这条卫前大街,从民国五年(1916)十月开始于,十年(1921)九月落成,前后整整修了五年,合计费用三千金,全部是袁廷槐一家之出资。

此路修好后,袁廷槐告诉母亲,袁母欣然色喜,“以为能承其志也。”对于袁母的深明大义,当时正修《平阳县志》的刘绍宽赞叹道:我修方志,对于修路的善举向来都是由官府,或是好义的乡绅,或是佛门僧侣来完成,“从未有巾帼之贤,能念车徒之瘁,出一家之财,以成九达之衢,如太孺人其人者。[刘绍宽:《卫前筑路记》,引自《苍南金石志》,浙江古籍出版社。]”

袁廷槐虽为一介商人,却没有忘记民生忧患。他一边经商,一边不断地做善事,目睹卫城内外许多贫民无力安葬亲人的尸体,遗弃于道路之侧,袁廷槐在金乡多处修筑“漏泽园”以安葬无主之尸。

袁廷槐六十二岁时,可能知道自己寿命不长了,便将三个儿子叫到床前,交代他们务必要完成两件遗愿:一是修“义冢”,即把金乡城郊埋葬明代抗倭将士的义冢重新修理;一是修“布施坟”,即把社会上孤苦人家、无力安葬的遗体,以及路边无人认领的尸骨收集起来,安放在“布施坟”内。

这两项善事比修卫前街更难。为使工程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袁廷槐留下遗嘱,在鳌江设“义生”分号,让得意弟子陈子玉负责。陈子玉聪明能干,是袁廷槐的得意门生,很受赏识。袁廷槐充当了陈的父亲的角色,帮他挑选媳妇、下聘礼,给他购买了一切家当(乃至一把梳子),使其在适婚之龄顺利完婚。成家之后的陈子玉开始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得到了袁的支持,并以入股的形式出重资帮助陈子玉等人在鳌江设“义生”商号,交由陈子玉等人负责打理。

“义生”作为“袁义成”之分号,由其徒陈子玉、李子清、章达生、方清如、王景澄等管理,将所得的利息作为修坟专项资金。他还嘱咐三个儿子,在他去世后先停尸留棺,要等儿子们将这两件大事办好了再入土下葬。

1931年,袁廷槐去世,大儿子袁秉根(字植民),二儿子袁秉均,小儿子袁秉伦(字植伦)不敢丝毫懈怠,他们遵嘱父命在金乡凉亭村修冢465圹,收拾散落在荒郊野外抗倭将士遗骨,置入坟内,并树碑纪事。碑文为夏绍裘所撰,瑞安着名书法家池志澂书写,至今遗存。他们又到平阳钱仓山麓购置土地,修冢535圹,两地合计达到1000圹。平阳着名乡绅陈锡琛撰、陈翰书《金乡袁氏建筑钱仓义冢记》刻碑以记。[陈锡琛(筱垞)《金乡袁氏建筑钱仓义冢记》,该碑现存钱仓镇山麓向阳处。]

数月奔波,袁氏三兄弟终于完成父亲的遗愿,从此抗倭将士不再暴尸野外,无名孤骨入冢为安。在给袁廷槐下土下葬当日,整个金乡城都震动了。金乡王德科老先生对笔者说,他还清晰记得当时袁家风光大葬的情景。好友刘绍宽为袁廷槐所作的铭词,概括了其一生:“海通以来重商战,役物规时征贵贱;智取术驭心计工,日出不穷惟机变。术虽应变道则常,入侍庭闱心眷恋;门内孝友称怡怡,惠泽及枯四乡徧。从来仁智难兼擅,为荡为愚皆错偭;君才肆应德不暇,薄敦懦立世可劝。黄衙之山色葱蒨,佳城卜吉攸居奠;我今铭此无愧辞,昭示千年石不烂。[ 刘绍宽:袁廷槐先生墓志铭,引自《苍南金石志》,浙江古籍出版社。]”

鲍铭书先生痛惜袁廷槐先生去世,他写了四首挽诗,

其一:薄俗难求纯孝士,如君懿行世称之。护萱堂辟春晖驻,想见当年定省时。

在此诗中,赞誉袁廷槐是世上少有的“孝士”,且品行高洁,他给母亲建造护萱楼,行人子之道,为世人所称道。

其二:计然书熟货居奇,终岁营谋乐不疲。识见迥超流俗上,别开生面独撑持。

此诗是鲍铭书先生赞誉袁廷槐经商手法高明,将他比作古代杰出的商人计然。囤积居奇是商人惯用的手法,袁廷槐经商的见识超乎流俗,让“袁义成”商号享誉世间。

其三:闲来手卷不停披,老至犹夸自得师。我过江干因赴社,几回相见必谈诗。

此诗是写袁廷槐可贵之处,不仅是一名成功商人,还是一名诗人,经商之余,手不释卷,儒商之号,名副其实。1928年,刘绍宽、夏克庵等一班平阳文士成立诗社--“戊社”,袁廷槐加入戊社,鲍铭书经常与他谈诗,两人结成莫逆之交。

其四:问疾恰当重九日,云将返里觅良医。楼头数语犹如昨,惆怅空成永诀词!

鲍铭书还记得在重阳节这一天,问候生病中的袁廷槐,说好回家后找个好医生治疗,可惜不久去世,而问候之语,恍如如昨,令诗人无限惆怅!

袁廷槐先生是杰出的商人,也是当地慈善家,他还是一位诗人。在《戊社十周汇抄》中,笔者发现不少袁廷槐所作酬唱诗歌,姑且录两首七律,以领教起杰出的诗情。

1、凫渚

凫渚希踪栗里陶,隐居端不愧名豪。平桥横卧船依柳,仄径斜通岸种桃。月上碧沉珠一颗,雨馀绿涨水三篙。人间清福谁能领?我欲追随惜齿高。

2、鳦楼

鳦楼隐隐傍清波,中有幽人独寤歌。桑竹绕门容啸傲,图书满架费研磨。檐前铁马丁冬响,帘外银蟾午夜过。笑我年来曾小筑,相看真个勿如多。 [王理孚等:《戊社十周年汇抄》,藏于温州图书馆古籍部。]

三、

集册沉浮

金乡袁氏三兄弟的修冢义举惊动了时任平阳县长徐用。他是一名思想开明的官员,因敬佩袁廷槐济世众生的善举,欣然为袁廷槐老先生题字“潜德众光”。后来徐用又将袁廷槐的事迹上报到浙江省,时任浙江省省长祝绍周也对袁的义举称道不已,欣然题字“公墓表前征泽及枯骨;孝心承先志望重名山”一联,并将袁廷槐,及袁氏三兄弟的事迹呈报国民党中央政府。

恰好袁廷槐的弟子陈子玉也在上海经商,他与一些国民党要员关系很好,也将老师袁廷槐的事迹在他们中间广为宣扬。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以及汪精卫、何应钦等国民党高层政要获悉了金乡袁家的义举后,都愿意给袁廷槐题写像赞[注:笔者亲见《袁廷槐像赞集册》,此册现藏于其曾孙女袁湘芸处。袁现温州第一人民医院档案室工作。]。

袁氏兄弟将蒋介石等题字的真迹,连同温州府中学监督刘绍宽的撰稿,在国家民政部任职的同乡杨悌书写的墓志铭等一并装订成册,并印刷十几件,分赠厦门、上海、福州等袁廷槐生前的亲朋好友保存。

时过境迁,袁廷槐像赞集册仅一件传世。为了一睹真迹,2004年4月8日,笔者来到金乡镇卫前大街第八巷的袁植伦家里,袁家后门有五间有着西洋风格的房子,这就是袁廷槐为其母而建的“护萱楼”。该楼保存尚好,双层结构,青砖砌墙,墙面镂刻着“诗礼家风旧,护荫长春园”等对联。房内雕梁画栋,古香古色,虽是门庭冷落车马稀,却仍可略窥昔日奢华。

“护萱楼”内还住着袁廷槐先生第四代子孙袁敏,他才三十出头,现在金乡经商,得知我们来意,他说像赞集册现保存于温州其妹袁湘芸处,他对曾祖袁廷槐事迹了解不多,仅知两事:一是原来整条卫前大街的青石板路是他曾祖出资修建的。二是曾祖留遗嘱,吩咐爷爷三兄弟(即袁秉根、秉均、秉伦三兄弟)出资修理金乡抗倭将士的“义冢”和钱仓(现属平阳管辖)的“布施坟”。

2003年4月10日,笔者与金乡网站站长陈振旭同志驱车来到温州某医院,找到袁廷槐曾孙女袁湘芸。她同意向我们出示像赞集册。也许年代的久远缘故,集册原件略显发黄,但是看起来尚好。谈起曾祖袁廷槐先生,袁湘芸说没有什么印象,有关曾祖的事迹以及民国政要的题字也不是很清楚,父亲也没有对她讲过此事。只因她是浙江大学历史系档案管理专业毕业,爷爷和父亲才郑重地将唯一幸存的集册交由她保管。

在中国“破四旧”年代,金乡民间不少文物、宗谱等珍贵资料毁于一旦,由众多民国政要题词的袁廷槐像赞集册也难逃一劫。笔者在金乡一座庵堂内找到了袁廷槐的大儿媳妇欧阳夏莲女士,欧阳夏莲女士已80多岁了,但看起来气色很好。她是袁秉根(植民)的妻子,采访结束后,恰又遇到了刚从杭州回家祭祖的袁兰仙女士(袁秉根女儿)。

她们母女她们尚记得清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保存在袁家的集册正本在红卫兵抄家时遗失。欧阳夏莲女士回忆说:当时平阳县红卫兵从昆阳一户人家抄出一本像赞集册的副本。原来这户人家的主人曾在“袁义成”商号当过学徒,有幸保存了一册副本。据说他很怀念其师袁廷槐先生,一直以来将该册置放于枕头下,方能安心睡觉。红卫兵见副本中有蒋介石等国民党人的手迹,这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副本就被红卫兵当作“成果”在县城展览,后来副本就遗望了。红卫兵曾到过金乡向袁氏后人调查此事,但是没有什么结果,后来就不了了之。[笔者注:以上据欧阳夏莲和袁兰仙母女口述整理而成。]

“四人帮”覆灭后,袁家曾给分布在上海、杭州、厦门、福州、温州等地的袁老先生的门生故旧询问集册之事,可他们大多已经作古,其后辈也不知上辈之事。值得庆幸的是,袁廷槐老先生的表兄张朋家里还保存一本集册,袁秉伦先生就从张朋的后人手里索回,并亲自交给孙女袁湘芸保管。

四、

爱心“接力”

袁廷槐老先生子孙满堂,其后人有的从政,有的经商,遍布各行各业。我们了解到,袁廷槐先生后人一直继承遗志,还在社会上不断地做善事。袁敏说,每年袁家的爱心还在“接力”,由老一辈提议,经费由各房儿孙每家每户摊派,不足部分由老人自己拿出积蓄来凑,他们把筹集到的钱全部用于修理金乡的“义冢”和钱仓的“布施坟”,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几十年下来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了。他们兄弟也都乐意出这样钱,因为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后人应该对得起先祖,何况这也是做好事,人做了好事,心里就会平安

就在我们采访欧阳夏莲老人之后,她还说,这几天又要向子孙凑钱去修坟,因为有人告诉她,金乡“义冢”旁边草长得很高了,有些坟墓出现破裂,急需要修理,她又要开始忙碌了。 [据笔者采访袁敏、欧阳夏莲,袁湘芸等人,据其口述整理而成。]

(本文写于2003年,笔者供职《温州商报》记者,一次在金乡镇采访,于修志办夏守安老师那里见到蒋介石等民国政要为袁廷槐先生像赞题字的集册,心生好奇,遂约金乡网站长陈振旭先生一起完成采访,写就初稿,报社领导以题材不合而删节刊登。2003年初全文刊发金乡网站,后被网络广为转载。2017年11月,拙着《锦绣江南垟》出版之际,重新修改原文,并补充诗文资料,收入该书之中。--是为记。)

值班编审:陈蓓蓓 明洲,来源:金乡发布

Hash:e464d5d44d87a98fbd88de705fcbf3998f10c2ae

声明:此文由 金乡草根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