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唯一保存完好与世隔绝的明清村落

一过黄河大桥就进入山西省的境界,山西有一条南北贯通的高速公路:即大运高速+三运高速,我们在襄汾收费站下了大运高速,进襄汾再转向南走7公里,就进入了具有中国北方农民的“宫殿”之称的丁村民居。

丁村地势坦荡,东靠群山,西临河床,黄土高坡的郁郁丛林之中,掩盖着一座座村落民居,貌似朴实无华,细看则规模整齐,布局完善。汾河中游谷地一带,自古是唐尧旧地,文化积累丰厚,但历经几千年沧桑往复,其历史遗存早已如黄土高原般支离破碎,旧影飘零。这貌似无奇的河谷台地上,青山黛影,绿野葱葱,一派宁静的乡村风光,难以联想到几万年前人类曾在此繁衍生息的情景。

丁村有成片保存完整的民居院落,多为窄院四合院,是山陕一代常有的民居格局。村内按照丁字街基本可分为北、南、西三片民居群,但并无晋商大院那样的商业文化气息,也无韩城党家村那样重视儒家教化的传统(没有魁星楼、贞节牌坊,也没有家训题字),所以更像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农村,与世无争地过着耕织生活,繁衍后代。

细心的游客可从民宅的格局、细节装饰等方面中读出一些信息,特别是古代农村的社会结构。窄院四合院像一条狭长的小巷,倒座房间多为杂物间和厨房,空间狭小;两侧厢房较为低矮,多为晚辈寝室;中间正厅占据高度优势,内部空间宽敞,木构用材硕大,应该是家族聚会的中心。

就在这样一个看上去与世隔绝的社会中,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丁村人,而且文化也得到了极好的保存。丁村集合几套前后院落的四合院住宅,在大厅有很多的图片资料,很好的说明古代传统民俗,了解他们的精神面貌。穿梭于几间大院内,时而亮敞的院落,时而狭小的走道,空间体验的变化让人感觉趣味无穷。想象当年在期间来回穿梭的主仆、男女,却又不知今夕是何年。

(制作月饼的模板,可以看见月宫、嫦娥、玉兔捣药的形象。这类月饼在二十年前还是家常便饭。)

古民居较早者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四十年,较晚者为清康熙咸丰间,基本上是明清时期村子的布局。

很多民宅现在还有人居住其中,有些民宅较为破旧,仅剩残垣。村西口有一座三义庙戏台,单檐宣山顶,结构简朴。正面木版尚未消失的墨迹写着“义重桃园”,左右两侧砖砌屏风,分别上书“精忠贯日月”、“豪气凌云霄”。当年肯定在此地上演了不少戏曲,给村民单调的生活增添一丝乐趣。如今村子里的儿童还时而在这座戏台间爬上爬下,玩耍嬉戏。沧桑的木构,斑驳的砖石,都忍辱负重地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生活和梦想。汾河谷地的这片村落,是古时人们生存空间的一个缩影。

Hash:1227b78fad8ff421da2a78ef9ab61267aa7b47e8

声明:此文由 一起去旅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