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区村名故事之,快看看嫩村的故事吧....

经过几个月的搜集和整理,小编将黄岛区部分村名由来进行了汇总。每个村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每个村名都有着背后的故事!

因区划调整,搬迁各种问题,小编能力问题,非一己之力能完善,村太多,可能有遗漏差错之问题,虽再三编校,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大家通过回复批评指正!!

黄岛区村名故事之

辛安街道

东洞门社区

东洞门社区据载,明朝初年约公元1368年自山西洪同部分移民至此,后在明朝末年约1644年农民逃逸到这片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好地方,因村前有豆母山,村名为豆母后,后称东洞门。 

王家庄社区

王家庄社区,西有风景秀丽的元宝石山,据载,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王氏先人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的独跺子村迁来定居,称为王家庄。后逄姓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从泥沟泊村迁来定居。 

黄埠岭社区

黄埠岭社区,北靠青珠山,以薛姓为主。清康熙13年(公元1674年),薛姓从薛家岛山里北庄,移来此地居住,主要以开荒种地为主,因此地是块黄泥土岭子,故称黄埠岭。

舍卜林社区

舍卜林社区,北面就是黑松密布的青珠山山东头有石头象一个大蘑菇,因此人们称它为蘑菇石。这里风景秀丽、环境优雅、空气新鲜。山中有一个石洞。据载,清康熙61年(公元1722年),赵氏家族由北泥村迁居此地。另有薛氏从薛家岛三村迁来,都是以看山开荒种地为生。因社区东面有个埠子,生有很多蛇,故取名蛇埠子村,1945年解放后,取其谐音,称为舍埠林。以赵、薛为主姓。

安子沟社区

安子沟社区是一个薛氏族社区,据族谱记载,在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薛氏先人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底迁至柳花泊,自此薛臻定为一世族,在柳花泊繁荣壮大。在清朝同治年间,十四世薛方金、薛方秀因居住条件等原因,由柳花泊迁到现住址。在村庄的背山(青珠山)前有一块天然的酷似马鞍的大青石,村庄建在鞍子石前的一条东西狭长的沟里,故此取名安子沟。  

西泥社区

西泥社区坐落在桂花山脚下,北邻殷家河水库,有赵、薛、焦等姓氏,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有赵姓人家从云南迁到赵家老庄(县陈家庄社区),不久又搬到了桂花山脚下,逐渐形成了有10户人家的小村庄,1961年前,统属泥沟坡村,1961年后因人口逐渐增加,分为现在的北泥社区、南泥社区、西泥社区。  

北泥社区

据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氏先人由原籍小云南大水坡,赵家湾老槐树底迁来定居,因地处低洼地带,阴雨天气便成为一片泥泞地,象海滩一样,故取名为泥沟泊村。2004年村改居,称北泥社区  

赵家河社区

据《赵氏家谱》记载,公元1788年,先祖赵富发现赵家河一带,前有水,后有山,中间是一块平原,风景秀丽,是一块好住处,于是从泥沟泊西迁一公里来此立村。因是从泥沟泊搬来的,所以取名“挪庄”。又因社区前河中蒲草丛生,人们就割蒲草编织“蒲袜”来穿和卖。渐渐周围村庄的人就不再叫此村为挪庄,而称蒲袜河。1946年,改称赵家河。赵家河前河是辛安前河的上游,是辛安的四条河流之一。 

大桥社区

大桥社区,据载,清康熙42年(公元1703年),一薛姓从薛家岛三村要饭到花林村。以做长工为生。30年后,他带领妻儿来到了现在的大桥社区居住。因当时居住地的西面有一条很深的沟,过往行人很不方便,于是就用石头垒起墙,上面用石条铺成一座长2.2米,宽1.2米的桥。就因此桥,取名为大桥。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此桥被洪水冲垮。1964年,修国防公路时,此桥得以重建。新桥长15米,宽12米。1989年,“辛(安)柳(花泊)”公路拓宽时,此桥又加宽到24米。2002年,修黄河西路时,此桥再次加宽!!

南泥社区

据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县潘家湾迁至此立村,成为南泥村。2004年村改居,成南泥社区。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被人们所关注的南泥湾好地方。南泥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还是一个仅有八十左右户,不到300人的一个地地道道的潘氏家族式的自然村落。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南泥社区经济腾飞,快速发展!!

辛安社区

辛安社区气候宜人,地势平坦,腹地开阔,交通方便,是办企业、商业、居住的理想地带。相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先人,宋朝主户于宋太祖四年(公元963年)-迁于密洲(胶州)东南沿海青龙山南麓的九曲河北岸定居,随建起辛氏庄园,并将门前九曲河更名为辛安河,定村名为辛安村。2004年称辛安社区。

西洞门社区

西洞门社区据记载本社区是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由现在的辛安街道办事处抬头社区迁来潘姓一家。同年又从胶南市孟家滩迁来孟姓一家!!  

牛王庙社区

牛王庙社区,潘氏先祖于清道光末年(公元1848年),从台头村迁至此地立村,主要以看山、开荒种地为主。因村东南山上有座牛王庙,故取名牛王庙村。牛王庙社区南临徐山,又名西洞山。海拔87米,面积一平方公里。虽然此山不高,也不大,但因此山是徐福受命率童男童女入海取仙药集合之处,所以此山远近闻名。风景秀丽,苍松翠柏,使人留恋忘返。是 “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区”,历史上有名的齐长城,现存于徐山顶上有5--6米宽,用“三合土"打成的城基清晰可见。

1952年,牛王庙居民在村北挖水源时,挖出一座古墓,内有三个陶罐和一个铜护心宝镜。据考,属汉代陶罐.2002年冬,鲁煤有限公司在征用牛王庙村的土地上,又挖出3、4座古墓,出土了一个陶罐。据考,亦属汉罐。可见牛王庙历史久远。 牛王庙社区居民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南边有长城岭,北边有埠埠顶,东山有牛王殿,西山出神仙,牛王庙村在中间。”

东南辛社区

据记载,明朝末年(公元1530年),赵姓一家从“赵家老庄”就是现在的陈家庄社区搬迁到本社区。在1640年姓薛的一家从柳花泊村搬迁到本社区居住。1680年姓冯的一家从现在的胶南市隐珠办事处的东山村搬迁到本社区居住,后来王、李、孙等姓氏陆续搬迁来居住。本社区原名叫“前店子村”,因在辛安的西南方向,所以后改为南辛安。1945年分为东南辛、西南辛。

北山薛社区

据载公元前1821年,有薛姓两家,宋姓一家,庄姓一家,十几人,在此立村,称北山薛。北山薛立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世代祖传,在这高山薄地上,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不断的改变着这山山水水!

西泊子社区

据《宋氏族谱》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宋姓先祖随着移民大潮,从云南密云迁之胶南野柱村居住,其一支迁入胶州壑立一村,名为山宋家。最后几经弯转,来到马家河与辛安河的交汇处,即宋家泊子(现为大泊子村)。在明弘冶年间宋姓一支从大泊子村迁来居住,改为西泊子,1956年改为西泊子村,2004年称西泊子社区。这里居住着宋、邵、王、董、马、刘等姓氏

薛家泊子社区

根据薛家谱记载,明朝洪武二年(1370年)有一薛姓青年由陕西省鄯城县一路乞讨来了薛家岛,在一姓林的家中干活。由于他勤劳能干,为人忠厚,因此,姓林的对他很好,为感谢姓林的对他的知遇之恩,故起名叫薛遇林。若干年后,薛遇林的后代由薛家岛迁到了辛岛村。自乾隆十三年(即1748年)薛姓十三祖迁居,薛家泊子,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不断地改变着这里的一切。 

马家楼社区

马家楼是明代(公元1406年)居民从云南迁来。由马姓来此立村。因当时有一马姓人在村中建了一座高房,故称为马家楼。

管家楼社区

管家楼社区主要姓氏为管、邱、侯、孙等,以管姓最多。管家楼社区在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由小云南槐树底(具老人说是山西省人)一户殷厚的管姓官吏迁来,在村中建一座方楼,故取名管家楼。

李家泊子社区

明朝嘉靖年间,李茂郎、李茂良兄弟二人,从胶洲城东“小麻湾”来到镰湾河下游一高台处居住,后生四子,逐渐繁衍成村。当时此地是一片水清泊地,所以定名为李家泊子村,距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了。明朝永乐二年,宋姓由胶州南山壑:“山宋家”来此地居住,同时大泊子的部分宋姓都移过来,到清朝时期又有范姓从东北迁来的,后韩、张、于等继续入住!

大泊子社区

据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宋姓先民,由山西“小云南”密县迁入诸城野珠,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又迁移至胶州南山壑立村,叫山宋家。其长支宋通,后又迁移至现住址,立村为宋家泊子。1956年改为大泊子。

南庄社区

东南庄社区有孙、宋、薛、高等姓氏居住,随时代变迁,外来人口也逐渐增加。据查: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有孙天常、孙天道兄弟二人由云南迁入(现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龙泉河北村)兄在龙泉河西立村,弟在龙泉河东立村。孙姓族谱记载:孙天常、孙天道兄弟二人立村后,续谱排为十辈,据说在孙大或孙长时带领五个儿子离开龙泉河北。约在公元1430年间迁移到现住址东南庄立村。当时,此地无人烟,一片平原。后来在孙姓西北方向又迁来一户赵姓人家,此处外来户逐渐增多,孙姓因为本户在此地东南方向,赵姓在西北方向,自己定为叫东南庄。以后统称为辛安村。1955年从辛安分出,为独立的东南庄 

西南辛社区

西南辛社区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4年),有一姓赵的夫妻,带着两个儿子由-县迁来胶州湾畔,先是在辛安赵家老庄(即陈家庄社区)落户,南迁来到辛安以南的二公里处定居,因在辛安以南,就定名为南辛安村。于1945年分为东南辛安和西南辛安。

山陈家社区

山陈家社区是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从山西省小云南红石头迁来的一陈姓在栏前(刘王大庄村前)立村,以看山开荒度生,居住点三面环山,故起名山陈家村。山陈社区是剪纸之乡,她们剪的“八仙过海”“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作品先后在山东省青岛市获奖。

江山北路社区

江山北路社区,该社区是2001年底初建成的居民住宅小区,先后荣获青岛市文明社区、青岛市消防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区文明单位、十佳社区、消防安全先进单位!!

开拓路社区

开拓路社区是辛安街道首批成立的三个城市居委会之一,该居委会辖区主要分布在办事处的工业主干道开拓路两侧,故名为开拓路社区居委会。这里商业发达,人杰地灵,有较强的商业发展潜力优势!!

赵家岭社区

赵家岭村据记载清光绪年间,1885年前后,一赵姓老人因家境贫寒,带领全家老小从南辛安搬迁到现住址。以给别人看山种点薄地度日,维持生活,当时取名南辛安南山。1960年改名为赵家岭村。2004年村改居。

上庄社区

上庄社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小珠山脚下。南邻齐长城遗址与胶南市灵山卫镇一山之隔,西靠柳花泊风景区,北靠柳花泊青石湾。三面群山环绕,东于下庄社区接壤。村落显得低洼,又有三条河流从村中穿过,居民居住比较分散,分沟东、沟西、河南、河北、西河、南河、崖坡西、刀山沟、双朵口、黄金坪。后称上庄村,2004年呈上庄社区。上庄社区,据说是与下庄村同一个时期建村,延河而建,一个上一个下,称上、下庄。上庄社区建村久远,据传说是明朝万历年间,大约有600年的历史了。这也是根据土地庙的柏树的大小而推测的。据传说,建村时只有于、万两姓人家以后邓、徐、赵、薛、韩等相继迁来。

上庄社区最大的自然优势是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小珠山国家级森林保护区。森林茂密、风景优美、流水潺潺、怪石嶙峋。这里有春秋时代的“齐长城”遗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围子顶、万人寨”。至今“围子顶”上还有陶瓷器瓦砾碎片。有出土文物战国时代的铜鼎一尊(现交青岛博物馆收藏)。曾有“拴马沟”、“观花楼”、“丁家园”还有明朝建的“小安庙”遗址。(1948年拆除)……

北下庄社区

北下庄社区三面环山,一面傍海,南临连绵起伏的九顶莲花山,西靠飘逸灵秀的小珠山,北依皇帝御封的抓马山,东为风光秀美的胶州湾,中间“黄金之岛”的“金豆豆”——孤立显现的豆母山,状如雄狮,风光秀丽,便是美丽的北下庄社区。

据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永乐四年,先后有两户李姓人由山西洪桐县大槐树底移民到此,见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就立村为珠山下庄,180年后,又改称为李家下庄,1961年分为南下庄和北下庄两个村。由李、陈、张、刘、王、曲、邢、徐、付等姓人家组成。下庄是圣人之地,早在咸丰三年(约1853年),就广为传颂。家家尚文,读书盛行,求学成才的逐渐多了起来。

南下庄社区

明朝永乐二年(1404),永乐四年(1406)分别从山西云南县(小云南)、-县槐树底迁徙移来俩李姓汉族人家在此定居。因定居小珠山东北侧,处于珠山山脉流域的下游,故名为下庄。这里自然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珠山山脉由西向东形成流向的河流,使居住环境背水临流,以河为界,下庄分为两个自然村,河南涯称为南下庄。南下庄,按照城乡共同发展的需要,2004年由村改为社区—辛安街道办事处南下庄社区。

德立沟社区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5年),有一李姓名叫李云启的自云南大槐树底逃荒至此,在此地居住,因村西有一条深沟,沟中长满杂草,还长有很多策(读chei)李子树,故起名叫“策(读chei)李子沟”。据传说,当时来的是三兄弟,老大落身于此,另外两个,一个去了诸城,一个去了胶南隐珠的崮上村。后来,认为chei,音近拆,对李姓不利,于1935年由本村村长李起斗改为德立沟村。2004年,改为德立沟社区。

刘王大庄社区

刘王大庄社区居民主要有王、刘、姜三大姓氏。约公元1725年前后,由现在的胶南市王台镇石梁刘村迁来刘姓一家在此处安家。约公元1738年前后,由现在的黄岛办事处珂洛石村迁来王姓三家。约公元1800年前后,由现在的胶州市城东姜戈庄村迁来姜姓一户,与刘、王两姓几家垦荒度生、建设家园,繁衍后代。至此,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刘王大庄社区,历史上曾有“刘家大庄”、“王家大庄”之争。解放前夕,上级工作组为本村定名为“刘王大庄”。刘王大庄社区北部青龙山,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山脉是东西走向,面积600亩,海拔237米。此山远看似一条长龙横腾在空中,山上怪石嶙峋、奇花异草,树木繁茂,山涧有“神水泉”,山上有“舢板石”、“万人坐”、“霹雳石”、“尼姑庵遗址”等景观。

黄泥崖社区

黄泥崖社区是明代崇祯年间(公元1632年)一家姓韩的从王台前二沟村和一家姓李的从红石崖河洛埠村来此立村,后陆续搬来三户:姓薛的一家从柳花泊迁来居住;姓白的一家从胶东逃荒来到此地;姓高的从黄岛前湾村迁来的。因村前有一道黄土崖,土质很粘,故取名黄泥崖。

台头社区

台头社区,据潘氏家谱记载,台头社区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至今已有600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台头社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唐家埠社区

唐家埠社区,据清道光版《胶州志》载,初期有一唐姓居民从外地迁来居住得名唐家埠,后来张、梁、白三姓相继迁来居住!

蜊叉泊社区

蜊叉泊社区据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杜家兄弟携儿带女离开云南迁来安丘洪沟来到此地,见这里南临徐山,东边有一水塘,北边是一片平原地,是个好住处,于是就在此处安家落户。1484年,有一吴姓从胶县铁道迁来,杜吴两姓人和睦相处,以下海拾鱼挖海蛎子为生。时间久了,在社区四周集聚了四大堆海蛎子皮,因其数量大,故称蛎渣子泊,后人取其谐音为蜊叉泊!!

惠家社区

惠家社区有惠、王、刘等姓氏。据载公元1661年,从灵山卫搬来一惠姓人家,在此开垦荒地,以耕种土地为生,逐渐繁延子孙扩大门户。后又于公元1750年从两埠奄搬来王姓一家,后刘姓一家又搬来居住逐渐发展合成村落,取名惠家。

于家社区

于家社区原名于家村,是明代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有一于姓人家最早从云南逃荒来此定居,后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发展有近10户人家的“于姓小部落”时,人民就渐渐称之为“于家”。解放前,人们对于家还有另一种叫法,由于于家当时处在辛安北边,人们都习惯叫“北头于家”。2004年村改居称为于家社区。

陈家庄社区

据载,元未明初(公元1371年)赵姓人家从-县迁入此地居住,定名为赵家老庄,1670年,陈姓兄弟两人,由平度古峴移来赵家老庄居住,慢慢成了大富户。后来人们就不再称赵家老庄即称北头陈(因在辛安北头)解放后改称陈家庄。

殷家河社区

据记载,清康熙20年(公元1682年),殷姓先人从红石崖大殷家村迁来,给赵家老庄(即现陈家庄)一赵姓大户看山,后逐渐繁衍成村。因村前有一条河,故称殷家河。

港头李社区

港头李据李家祠堂记载,明朝嘉靖年间,从云南省嘎嘎县小古寨前槐树底迁来一户李姓人家,来到此地,见南有丘陵沟壑,陵上树木郁郁葱葱;沟底岭坡青草茂盛,是一片放牧的好地方,土地平坦、肥沃,便于桑田;后有河流、河水清澈,是居家生存的宝地。因离海岸很近,涨潮时,潮水逆河流而上,可在村头泊船,因而得名“港头李”。港头李原辖区内有著名的齐长城遗址、徐山—徐福石屋、大洼石峰。 “海尔时空飞碟”观光塔于2002年建成。登上观光厅,俯视一周,整个开发区风景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港头臧社区

港头臧社区据记载,明洪武年间(公元1385年),有一户姓“徐”的农民从胶南县大珠山镇西辛庄来这里安家落户。永乐元年(1403)从胶南县王台镇河西莹迁来一户姓“唐”的农民落户,永乐四年(即1406年)从云南省桐罗县河东崖大柳树底来了一户姓“臧”的农民落户,本村臧姓最多,村名由此而来,有臧、唐、候、徐等姓氏。

港头刘社区

港头刘社区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54年) ,一刘姓人家从云南迁来,在现社区南小南庄建村,名为港头刘,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港头陈社区

港头陈社区据《胶县县志》记载,港头陈社区自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陈姓从外地迁来立村,村后有一河湾,小船沿此河直抵村头,故名港头陈村,现称港头陈社区。

东小庄社区

东小庄社区据载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9年)从红石崖解家村,胶县赵家老庄村,胶南松山子村和夏河城村,先后迁来十几户人家定居占埏<开垦土地>为主,繁衍后代.后来随着人口逐渐增多立村.据《胶州志记载》曾取名”小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因邻近南辛安之东故改名为东小庄.从有人居住到立村拥有500多年的村史.

冷家沟社区

据记载在清代道光三十年间(公元1850年)一冷姓兄弟二人从胶洲西的张应镇紫兰庄来到龙雀山前面,此处中间有一道沟,看到这地方有山有水,又有良好的土地资源,因此就住在了这山沟里,从此就取名为冷家沟村。

黄岛区村名故事之

薛家岛

向阳

向阳村原名显浪村,薛家岛湾北岸,北邻前湾港,东与青岛隔海相望,三面环海,为伸入海湾深处一岬角,浪势较大,故名显浪村。1967年“文革”时改名为向阳村,曾有一面环山树成林,三面环海舟成群,此处风光无限好,山水天然“显浪村”的说法,道出这里独特优美的地理环境。 清道光二十年(1841年),范姓范云、范京兄弟二人由当地烟台前村迁来定居,先后薛姓四甲和七甲人由薛家岛村迁来定居,逐渐形成村落。这里以范姓、薛姓为主,还有张姓、孙姓等姓

薛家岛一村

薛家岛一村地处唐岛湾东北岸,西邻青岛理工大学,是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人文荟萃、经济贸易的集散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军户薛遇林携妻、子由陕西韩城县迁来此定居,因这里环以山海,薛氏族人居住于此,故名薛家岛。薛遇林有七子,分为七甲,600年历史苍桑,逐渐繁衍成薛家岛街道办事处第一个较大的村落。1937年6月国民青岛当居实施保甲制度,将薛家岛村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六个保,一村原为一保。1945年解放后,其原保的区域划分未变,只将保改为村,即薛家岛一、二、三、四、五、六村。2004年9月改称一社区居民委员会。

烟台前村

烟台前村南临金沙滩,北临薛家岛湾,明朝为防御倭寇,在村北山上修有烽火台,明朝中期薛姓五甲人由薛家岛村迁来烟台山前定居,繁衍成村,故名烟台前村。

南营村

南营村东靠风光秀丽、闻名遐迩的金沙滩,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2004年由村改居,是一个渔农并举、具有海洋渔业、旅游业发展优越地利条件、历史四百余年的古老渔村。明初为防倭寇海上袭扰,曾在这里设立过兵营,因地处薛家岛南部故名南营。明朝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刘姓先民兄弟二人携妻、子从胶南灵山卫迁至南营定居,逐渐繁衍成村,故名南营村沿用至今。

宝屋社区

宝屋社区又称豹窝村,清道光初年,高姓人由现长江路街道办事处高家台村迁至这里为濠北头村人看山护林,后来马、吴、薛、赵等姓人陆续从异地迁来这里给人看山谋生,逐渐形成村落。因当时这里山高密林,人烟稀少,地处山窝,常有狼虫虎豹出没,故名豹窝。隶属濠北头村,1961年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村,2004年9月改豹窝村民委员会为豹窝社区居民委员会。

西山村

清康熙年间薛姓由薛家岛六村迁来这里定居,繁衍成村,因地处辛岛西南山下,距离相近,隶属辛岛村,初名为辛岛西南山,建国后改称为西南山村,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村,上个世纪70年代更名为西山村。

辛岛村

辛岛村大润山北麓,前湾港南岸,依山傍海,既具山林秀色,又有海岸风光,是北部较大的一个村庄。薛家岛古有“南蚶、北暄(蛤蜊)、东蛏”三大名产。薛姓占多,还有惠姓。唐朝末年一辛姓员外隐居辛岛,因故遭朝廷满门抄斩。辛姓从此绝迹,人们称其为“辛倒”庄,后演变为辛岛村。元末明初,韩、徐两姓相继迁来定居,明朝永乐年间薛姓一甲人由薛家岛迁来定居,薛、韩、徐三姓繁衍开来,辛岛村由来至今。

北屯

北屯村薛家岛湾南岸,道管山西麓,依山傍海,风光旖旎,是一个古老的沿海渔村,据史书载,明初这里曾屯过兵,又处南屯之北,故名北屯,明洪武年间移民,顾姓从山西省大槐树底迁来定居,后有范、张、马等姓陆续迁来这里,逐渐形成村落,以屯名为村名。

泊湾村

泊湾村现已成为人们瞩目的热点。清道光初年薛姓兄弟四人,由辛岛村迁来这里定居,看山护林,辟土立村,因村西有一小海湾可泊船,故名泊湾村。

竹岔岛

竹岔岛又名鸡鸣岛,稽查岛。该村由竹岔岛、砣岛、大石岛小石岛四岛组成。四岛距离相近,远眺浑然一体。历来竹岔岛上有村民居住,砣岛、大、小石岛从无居民,是一个历史300余年依存-的典型渔村,主产海参鲍鱼石花菜等海珍品。二十世纪80年代是青岛市的海珍品基地、国际比赛钓鱼基地。曾多次荣获山东省委、省政府渔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古时,岛上野竹成林,且与砣岛、大石岛、小石岛连片,将海水分成几个海岔,故名竹岔岛。又竹岔岛海域古为渔场,二十世纪30年代国民青岛当局在岛上驻警稽查,以防海盗抢劫渔船,曾称“稽查岛”。解放后,此名逐渐销声匿迹。鸡鸣岛的由来是,古时一渔船在海雾弥漫中,在海上遇险,危急中,听到岛上鸡鸣声,循声得救而得名。清康熙初年,孟、项两姓先民来岛居住,后两家不和睦,于康熙九年将此岛以360两银子卖掉离去,同年,有杨姓从胶南市杨家山里,王姓从崂山王弋庄,薛姓从薛家岛先后迁来定居,繁衍成村,由来至今。

竹岔岛风光优美,似海上仙山,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薛家岛旅游度假区海上的一个风景点,薛家岛古八景之一“凤凰吸珠”源于此。岛上有众多的风景名胜,有青岛地区罕见,保护完好的火山口地貌溶岩流,有大自然形成的许许多多的钓鱼平台,还有神龟孵卵、二郎担山、鸳鸯洞等,是旅游观光度假的好去处。

大洼村

清朝道光初年,薛姓四甲第14世先人从薛家岛迁来此地定居。这里南、北、西三面青山环抱,东面濒海,地处洼地,故名大洼村。 

安子村

明朝时,薛姓先人四甲人由薛家岛迁来这里定居立村,因村北有一尼姑庵,故名北庵子村。因“庵”与“安”谐音,后更名为北安子村,20世纪70年代改称安子村。

兰东村

明朝,在村西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片兰花,四季常青,秋季红花盛开,飘香四溢,方圆百米之外,都能闻到香气。明朝永乐年间,伴随着移民大潮,刘姓等先民从山西省“小云南”迁到这里定居,因居住于兰花以东立村,故名兰东村。随着岁月流逝,时间推移,兰花早已香消玉殒,不复存在了,如今这里是一片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区风景地!

薛家岛六村

薛家岛六村(以下简称六村),1937年6月-青岛当局实施保甲制,将薛家岛村划为6个保,六村当时为六保,1945年薛家岛解放初期,将薛家岛村划为6个新政村,六保即为六村,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4年9月村改居,六村改称为六社区居民委员会。

薛家岛四村

薛家岛四村(简称四村),东观沧海,西眺唐岛湾,被誉为“凤凰腹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始祖薛遇林由陕西省韩城县迁来四村定居,逐渐繁衍成村。因其地环以山海,薛氏族居,故名薛家岛。1937年-青岛当局将薛家岛村划为6个保,四村为四保。1945年薛家岛解放初期,薛家岛村划为6个行政村,四保即为四村,2004年9月“村改居”,四村改为四社区居民委员会。

薛家岛五村

薛家岛五村(简称五村),五村为薛家岛一个自然村,1937年6月国民青岛当局实施保甲制度,将薛家岛村划为6个保,五村当时为五保,1945年薛家岛解放初期,薛家岛村划分为6个行政村,五保称为五村。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4年9月村改居,五村改称为五社区居民委员会。

薛家岛三村

薛家岛三村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薛姓先民薛遇林由陕西省韩城县迁此定居,娶妻张氏,生七子,分为七甲,繁衍成村,因此村环以山海,故名薛家岛。薛姓人丁兴旺逐渐繁衍成该地区第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庄。1937年6月青岛国民当局将薛家岛村划分为6个保,三村当时为三保。1945年薛家岛解放初期,薛家岛村划分为6个行政村,三保为三村。2004年9月村改居,三村改称三社区居民委员会。

东山村

东山村2004年9月东山村改称东山社会区居委员会。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6年)原辛岛村民薛可田夫妇迁至这里,以青山为生,因地处辛岛村东,故名辛岛东山,隶属辛岛村。1926年国民当局因村围均为草场沟,即更名为草场印子。建国后改称东山村,属辛岛村所辖,1955年农业合作化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村!!

南庄一村

南庄一村,薛家岛八景之一“凤凰山景”来源于此,是中国古代史上宋金海战陈家岛的所在地,而今是凤凰旅游度假区东部景区内一个较大的渔村。明朝嘉靖年间,薛家岛薛姓四甲人兄弟二人迁来这里定居立村,一个住山里的南端,故名南庄。一个居住山里北端,故名北庄。解放前,南庄有村民200多户,1947年解放初期,当地政府为便于开展工作,将南庄分为南庄一、南庄二两个行政村。

珠江路社区

珠江路社区,原称梧桐园。于1993年改革开放后新建园区,珠江路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1年12月21日,有文化广场、棋牌活动室、图书室等文化娱乐场所,供居民休闲、娱乐;有老年人门球队、太极拳队、太极剑队,经常组织居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居民的文体业余生活。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普示范社区”、“青岛市文明小区”、“青岛市社区建设先进单位”、“青岛市绿色社区”、“青岛市消防先进单位”、“黄岛区十佳社区”等荣誉称号。

嘉陵江东路社区

嘉陵江东路社区,原称凤凰园,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东观大海,北毗青山,交通、上学、就医方便,确为“凤凰”宝地。

甘水湾村

甘水湾村,清朝道光年间,居民从后岔湾村迁来这里居住立村,因村有一大沟,沟内有一泓清泉,清澈甘冽,长年喷涌,干旱无竭,村民常年从这里饮水,故名甘水湾村。

后岔湾村

后岔湾村,自然环境优美,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的资源优势和一批著名的旅游景点。清朝顺治二年,郭姓居民由胶南市灵山卫东窝洛子村迁来这里定居立村,因村西南有石岔山,村西有个很深的水湾,故名后岔湾。

北庄二村

北庄二村西濒小岔湾,北靠窟窿山,依山傍海,自然环境优美,北庄二村解放前原与北庄一为一个村,1947年解放初期,当地人民政府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划为北庄一、北庄二两个行政村。

北庄一村

北庄一村(含饮牛湾自然村),东依马头山,西临小岔湾,南与瓦屋庄相连,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具有海上捕捞养殖的优越条件,是山里七村中经济、文化、贸易中心,革命先驱薛文英的故居,是一个历史六百余年的古老渔村。明朝嘉靖年间,薛姓四甲人兄弟二人由薛家岛迁来山里居住立村,一个居住山里北端,故名北庄。解放前原与北庄二村为一个行政村。1947年解放初期,当地人民政府为便于开展工作,将此村分为北庄一、北庄二两个行政村。

南屯村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尹汤左、尹汤右兄弟二人从日照县岬苍村先后迁来定居,后有薛姓四甲人薛广生、薛相生兄弟二人随父从薛家岛村迁来。因明朝时曾在此屯过兵,又地处北屯之南,故名南屯。

南庄二村

南庄二村偎依在林木葱茏、胜景荟萃的砚台山脚下,解放前与南庄一村为一个行政村,1947年解放初期,当地人民政府为了开展工作,将南庄分为一、二两个行政村。2001年开发区管委修筑了凤凰岛旅游度假区旅游环岛路,由村东村西环绕而过,使这个古老灵秀的渔村凭添了一道迷人风采。尤其是村东海岸景色迷人,盛产的海中珍品—海参、鲍鱼等,堪称岛城一绝。

萧山路社区

萧山路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1年12月,萧山路社区居委会设有党支部、工会、妇联、计生办、调解委员会等组织。面向社区举办文化活动,社区居民组成太极剑队、秧歌队等文化队伍。救助帮扶、安置就业、老年工作等社区服务工作不断加强,服务对象逐渐扩大,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质量逐渐提高,“居民爱社区、建设靠大家”的风气逐步形成。在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下,一个新型社区崛起。

鱼鸣咀村

鱼鸣咀村,三面环海,一面依山的渔村,薛家岛古景之一“鱼鸣雪浪”来源于此。古时该村野梅遍地,又地处半岛最南端,曾名野梅咀,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薛家岛薛氏二世祖薛明远之后裔兄弟二人迁来这里定居立村,称野梅咀村。后又因村前海面渔汛期间,可听到鱼鸣之声,海中又有鱼鸣石,故更名为鱼鸣咀村。

顾家岛村

顾家岛村,据《顾氏家谱》记载,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战事频发,顾姓先人为逃避战难,携子由现胶南市灵山卫北门外村来到这里居住,逐渐繁衍成村,因地处半岛,故名为顾家岛村。

董家河村

董家河村唐岛湾南岸,月牙湾北岸,南依温山,南北两面是海,素有“南依温山北为唐(唐岛湾),左右两山为屏障,冬无严寒夏无暑,片片渔州涉重洋”的优美环境。明朝嘉靖年间,一董姓人家从云南省迁来这里定居立村,家业逐渐兴盛,拥有财产万贯,人称“董世万”。当时村南有一河,经常泛滥成灾。董家出资开挖河道,拓宽了河床,改道河水绕村流入唐岛湾,避免了水患,故村名为董家河村。后来海寇入侵,董姓逃离他乡,清朝康熙年间,薛姓四甲人兄弟三人由施沟村迁来这里居住重新立村,村名仍称董家河村,由来迄今330余年的历史。

石岭子村

石岭子村,清康熙初年(公元1662年),刘姓兄弟三人携妻由刘家岛西村迁来这里定居,辟土立村,因温山之东有三条石岭向东延伸,故名石岭子村。

施沟村

施沟村该村南有一个岭,岭后有一大沟,古时沟中林木茂密,百鸟群集,沟内积鸟粪甚多,群众俗称屎沟。明朝初,薛姓五甲人由薛家岛迁来定居立村,得名屎沟村,后因其名不雅,用其谐音,更名为施沟村,由来至今!

刘家岛

刘家岛,明朝洪武年间,刘姓兄弟三人由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底随移民大潮迁至这里定居,辟土立村,因地处半岛,故名刘家岛村,他们一部居住村东,一部居住村西,又有东村、西村之称,解放前逐渐销声匿迹。据说刘姓先祖刘禄后来由这里迁至诸城宠戈庄,是清朝刘墉的祖先,其祖墓便在刘家岛西部的棘子林。刘姓在此立村由来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鹿角湾

明朝初,薛姓四甲人由薛家岛村南沟头柿树园迁来定居,辟土建村,因村东有一湾常年喷涌,水质甜冽,有一只梅花鹿常来这里饮水,因故将鹿角脱落在湾里,故得名鹿角湾村。

瓦屋庄村

瓦屋庄村,道管山里,东依马头山,西临小岔湾,依山傍海,地理位置优越。明朝嘉靖年间,恭姓先民父子二人从薛家岛迁来这里定居,建窑厂,用瓦建房,故名瓦屋庄。

您是哪个村的?

您可曾可曾认真探寻过村里的故事?

翻一翻村里保存的历史书籍,

问一问村里的长辈,从书中文字与长辈口述中,

也许会让你更了解自己村哦~

热点整理,其他平台转需授权

Hash:2d321d5945267d6a06873a13890cc51033eb219e

声明:此文由 青岛西海岸热点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