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小札78:寻访缪燧之踏上沂水蒙山

(一)沂水概况

蒙山高,沂水长,沂蒙山区好地方。素以沂蒙山区而著称的山东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辖三区九县,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22.7万,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

沂水县 属临沂市管辖,位于沂山南麓,临沂地区北部。北纬35 ° 36′ ~36° 13′ ,东经118° 13′ ~119° 03′ 。东邻莒县,西与沂源蒙阴两县交界,南与沂南县毗连,北与安丘临朐两县接壤。居沂、沭河上游,益(都)新(沂)公路纵贯南北,泰(安)石(臼所)公路横穿东西。县东西最大横距7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7.5公里,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6%。

根据史书记载,沂水县境域,在夏朝,其北境、东境入青州,其南境入徐州。商朝,沂水地属人方。西周,沂水地属鲁国。春秋,沂水地为郓。莒鲁之争后入齐。战国,沂水地为盖。秦朝,沂水地属琅琊郡莒县。西汉,沂水地,东境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东莞县;西境为兖州刺史部泰山郡盖邑;南境为城阳国阳都、东安。东汉,废城阳国,沂水地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三国,沂水地北境属魏国徐州刺史部东莞郡东莞、东安两县;南境属琅琊国阳都。晋朝前期,沿用魏国旧制。自东晋永嘉以后,十六国纷争割据,沂地归属多变。先后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五国所属。南北朝时,沂地归属时南时北,先后隶属于东徐州、南青州、东安郡、莒州。 隋开皇十六年(596 ),更名沂水,城因县名延续至今。唐武德五年(622),沂地属莒州 。贞观八年(634),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今临沂)。五代十国时期,沂水地先后隶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沂州。北宋,沂水县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金占领 时,县属山东东路莒州。元朝,沂水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明洪武九年(1376),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清初因之。雍正八年(1730)改属莒州,雍正十二年(1734),改属沂州府。民国 初期, 先后属岱南道 、济宁道 、琅琊道。 抗战时期,沂水县几经分合,归属不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水、莒沂县仍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1950年5月11日,属山东省人民政府沂水专署。1953年8月,沂水专署撤销,9个区归沂水县,沂水县属临沂专署。1967年,县改属临沂地区革委会,1978年临沂地区革委会改为临沂行政公署,1995年4月21日,临沂行政公署撤销,建立临沂市(地级市),县仍属之。 现在是中共沂水县委和沂水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县城以益新公路为轴,形成了东依雪山,西跨沂河,南向岜山,北望锣鼓山的格局。

沂水县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从元至治三年(1323 )至清同治七年(1868),有十次复修县城。县城分内、外两道城墙。内城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周长三里二十七步,城墙高二丈五尺。外城周长102里,城墙高一丈五尺,有南、北、东、西四座城门。1944年8月,沂水城解放后,内、外城墙全部拆除,今只存县政府后院一段老城墙基。

内城现居全城的西北部,为历代县衙署所在地。根据《沂水县志》介绍,原外城东门内外,有城隍庙、无为宫、文庙、文昌祠书院、孝子庙、玉皇阁、大文峰塔、先农坛耶稣教堂;外城南门内外,有天主教堂、疙瘩庙子、望仙桥、蒙阴阁、福绥观(娘娘庙)、三司神、火神庙、八蜡庙、财神庙、绅行会馆;外城西门内外,有三皇庙、普济堂、典史署、常平仓,还有龙神庙、龙池、三官庙、观音阁、梵众寺、山川坛、关帝庙;外城东门外,东关街清真寺、凤神庙、山西会馆、奎星楼、广盛桥;外城北门内外,有观音堂、朝阳宫、医学、镇武阁、演武厅、断魂桥、中山林;外城东南方向有小文峰塔。

近代由于兵燹匪患,以上古迹几乎湮没。现存有齐长城遗址、南洼洞遗址、姑子顶遗址等古文化遗址,密邑、东安、沂水三座古城遗址,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孟良崮战役指挥所、沂水革命烈士陵园等四处革命纪念地。

沂水山水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更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被誉为“中国地下河漂流第一洞”的 山东地下大峡谷、被评为山东十大最美的地方之一的天然地下画廊旅游区,以及姬王崮、沂蒙湖灵泉寺、雪山、四门洞、沂山等旅游风景区

沂水县现辖13个镇、 6个乡:沂水镇、四十里堡镇、高桥镇、杨庄镇、崔家峪镇、姚店子镇、许家湖镇、黄山铺镇、高庄镇、马站镇、沙沟镇、诸葛镇、夏蔚镇、道托乡、富官庄乡、泉庄乡、院东头乡、龙家圈乡、圈里乡,共有 1219个行政村。

(二)古籍中的缪燧踪迹

说起定海与沂水之间的渊源,有两个人,是定海人不应该忘记的,一个是“华东战斗英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林茂成烈士。林茂成是沂水县高庄乡桃花坪村人, 1949年8月19日,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22军65师195团“洛阳营”营长的林茂成,在解放舟山群岛侦察大榭岛前沿阵地时,遭敌机袭击,英勇牺牲。林茂成烈士纪念碑高高矗立在龙峰山舟山烈士陵园之中,年年受到舟山人民的凭吊和瞻仰 。一个就是康熙年间先后在沂水和定海担任知县的缪燧。

2009年12月11日,定海区政协采访组一行在张岳平副主席的率领下,来到临沂市沂水县,受到了沂水县政协的热情接待。政协文史资料办和沂水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同志给我们带来了《沂水县志》和《沂水县清志汇编》。在《沂水县志》卷之五,197页记载如下:

缪燧, 江南江阴贡生,十七年任。

又见210页“国朝(即清朝)知县”项下第四条:

缪燧,康熙十七年知沂水。时值饥荒,赈济有法,散牛种,集流亡,枷赌博,戢营弁。去官后,民建祠祀之。

整本县志,关于缪燧的记载唯此两条。

在来沂水之前,我们已经查阅了有关文献中涉及缪燧在沂水的记载,比如赵尔巽等撰的《清史稿· 循吏》记有如下内容:

康熙十七年(1678),授山东沂水县。时山左饥,朝使发赈,将购米济南。燧以路远往返需日,且运费多,不便。请以银给民自买,当事以违旨勿听。燧力争以因地制宜之义,代草疏奏请,得允。既而帑金不足,倾囊以济之。 洊饥之后,民多流亡,出私钱为偿逋欠,购牛种,招徠复业。因捕剧盗已获复逸,被议归。寻复官。

《江阴县志· 人物列传》(蔡志)记载如下:

戊午谒选,得沂水令。时山左饥,奉旨特遣侍郎萨发赈,将购米省会。燧念往返需时,且运费多,不便。请给现银,听民自买。当事以违旨切责,燧不为动,徐白因地制宜之义。当事悟曰:令能草疏乎?燧立缮稿以进,转奏得俞允。既而帑金不敷,倾囊以济焉。沂地贫积,荒民逃赋逋,燧不忍征比,遣一力归,鬻产得三千金,代偿逋欠,兼买牛种,招徕流亡。民渐复业,邑人歌颂之不忘。以捕获黠盗,中途复逸,吏议别调,百姓涕泣请留不得。

《定海遗爱录》录有陈均所撰缪燧“行略”条,其中在沂水的部分相对多一点:

丙辰,援例授县职。

戊午,谒选得沂水令。时山左饥,遣赈者将购米省会。公念往返需时,脚费多耗,请给银,听民自买。当事者勿听,公争益力,乃为草疏,奏得允,官私便之。又鬻受分产为沂民,偿宿逋,资牛种,赎质子,尽革蠹弊,沂于是有生色矣。又念沂阳文风未振,乃勤课士所拔。赵维新、相勋、刘侃等后皆以科第显。

有冉某误伤王姓,虑罪嫁祸,历审不得实,公廉得之。

尝遇一濣衣妇有戚容,心识之。前途有奔控失妻者,公指示,果不爽,远近惊服。

有黠盗杨岕久漏网,公欲除民患,计擒之,中途逸。或请以毙犯某者与同名,可影射。公曰是欺也,宁受黜不敢,遂被议。

……

岁乙亥,公年四十有六,补授定海令,赴任时过沂,沂民惊告曰:此十余年前吾邑之父母也。争送出境,酒食献遗不绝。

浙江分巡宁绍台道、按察使司副使赵侗敩写于乾隆四年的《定海大令蓉浦缪君传》记载如下:

遂援例授县职,戊午谒选,得沂水令。时山左大饥,奉旨遣户部侍郎萨公发赈,将购米省会。君念往返需时,且脚价多费,乃请给现银,听民自买,庶公私两便,而谷价不腾。当事以违旨切责,君正色曰:大人奉旨赈恤,不能因地制宜,将何以复命?当事为改容曰:“谁可草疏者?”君立缮稿以进,转奏得俞允。既而帑金不绐,则倾囊以济。又念沂固贫邑,加以积岁荒歉,民逃赋逋。君曰:“安有为民父母忍听之哉?”遂遣力归,移三千余金,代偿逋赋,兼买牛种,招徕流亡。民渐复业,咸歌思之。号其桥曰缪公桥,乡曰缪公乡。其有男女自鬻者,为设方计赎归。产子多名曰缪后。以捕获前任漏网黠盗,中途复逸,吏议别调,百姓扶老携幼,将送,号哭终日不绝。

以上四则资料,其关于缪燧在沂水的政绩部分主体内容虽然大同小异,但是在沂水县志中居然没有更多的记载,似乎有点不可理解。同时,以上资料中还有几个细节让我们采访组颇感兴趣:

第一,导致缪燧在沂水丢官的黠盗杨岕,到底是何等人物?缪燧前任久捕不获,缪燧设计捕获归案,杨却在押解途中逃脱,是如何逃脱的?下属劝缪燧以大牢中同名的犯人顶替,缪燧不允,宁愿罢官。反映的是缪燧勤政智慧,敢于作为,又勇于承担责任的一身正气。这是一件很好的教育题材,不知在沂水能否找到更多的相关资料?

第二,沂水人民纪念缪燧的缪公桥今天是否仍在?缪公乡又是今天哪一个乡的曾用名?

第三,卖身为奴的年轻夫妇被缪燧赎出后,把出生的孩子取名为“缪后”。此事及相关当事人在沂水有无更多的说法或记载?

第四,浣衣妇和寻妻者之间的故事是否有更多的精彩的描述?

第五,冉某误伤王姓案,细节有无更多记录?

第六,缪燧在振兴沂水文风方面作过哪些事情,有无留下学宫之类的物质遗存?

第七,缪燧因犯人逃脱被吏议,记载的是别调,并非丢官。可是此后,并没有他去其它地方任官的记载,而是回家侍奉父母去了。一直过了15年后的1695年,才赴定海补任县官。这15年缪燧的行踪到底如何呢?

带着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试图通过与沂水文史专家的交流,获得这些方面的资料,寻找更多的缪燧在沂水的痕迹。

可惜,沂水古城多遭劫难,据沂水的同志说,上世纪沂水曾经遭受一次地震城区内所有的古建筑均遭毁,包括很多古籍文献也未能幸免。1956年后,沂水县城仍保留三关十一条街巷的旧貌。从1959年至1990年,先后有十四条主要街道被拓宽和新建,县城古街不复存在。也没听说历史上有叫缪公乡的地方。《沂水县志》中记载的老百姓为缪燧建造的“祠”在今天的位置也已无人知道。更何况是其它 。

这样的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但我们依然不放弃,翻阅着《沂水县志》,我们试图从沂水古今的乡镇村名更替中寻找一点有价值的线索。于是,从1985年沂水县改建制之前所辖的18个区84个乡镇,到改建制后的10个镇21个乡,及其管辖下的1219个行政村,1559个自然村,我们逐条查寻,虽然发现了很多诸如“泮池乡”、“上(下)儒林村”等极具人文历史底蕴、至今仍在沿用的村镇名称,但是却没有足够的依据来验证它们跟我们要寻访的缪燧有关。

所有的疑问在沂水还是一团未解的疑团。

关于那个缪公乡,会不会在历史上曾经属沂水区域,后来因行政区域建制的变更,而已独立成县或划归他县的地盘上了呢?也就是说,我们还需要在今天的沂水县的邻县中找寻。我们的目光从沂源县蒙阴县到莒县、费县再到沂南县,所有撤并前后的乡镇名称都找遍了,就是没有缪公乡这个名称。难道这个缪公乡在康熙年间的沂水县,只是个民间版本的说法而已?或者年代久远,地名更替频繁,实难觅其踪影?

(三)遗泽

正阳路是沂水县的行政中心,正阳路4号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沂水县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沂水县政协 文史资料委的同志对我们说,这幢大楼所在地就是古代沂水书院的旧址。沂水书院,又名东皋书院,在县城东皋山(俗称东岭),为明副使杨光溥读书处。东皋山,南北走向,海拔170米,如今已辟为东皋山公园。据清道光《沂水县志》载:

爆山之东即锣鼓山,锣鼓山东南、县治之东为东皋山。学宫在其西麓,又西即今县治,又西即沂水径流。

解放前,东皋山上建有玉皇阁、文昌阁、耶稣教堂、大小文峰塔等建筑物。当时东皋山上没有住户,满山松柏,冬夏常青。每当晴明之日,太阳将落时,阳光经沂河返射到东皋山上,彩霞万道,飘忽闪烁,扑朔迷离,甚为美丽,故称“东皋晚照”。“东皋晚照”是沂水著名的古八景之一,留下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诗文。

清代,沂水县共有书院三处,其余两处即闵仲书院和沂蓝书院,此两书院今天已全部在沂源县境内了。缪燧知沂水县时,他的县衙所在就是东皋山以西的沂水书院附近。只是当初沂水文风未振,缪燧重任在肩,沂水书院是不是也留下过他筹谋思考的踪影?

资料显示,整个明朝沂水县出过13个进士。清朝至1678年缪燧入主沂水之前,已先后于顺治丙戌(1646)和康熙甲辰(1664)出过刘泽芳和刘玮两位进士。36年后的康熙庚辰年(1700)刘侃又中进士。他是直接受益于缪燧惠政的学子,走入仕途后也是一位缪燧式的人物。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记载:

刘侃,字晋陶,号存庵,山东沂水人。康熙庚辰进士,四十九年知泉州府。实心勤政,不避权势。重修文庙及诸先贤神宇。又补蔡虚斋坊表,故地树立之;置祀业,遗其后裔。刊《小学实义》。颁之书院以教士,朔望躬诣训诲焉。哀矜民命,录宋儒谨刑语,勒石府堂侧,垂示将来。以卓异升闽转运使。士民怀之,立祠小山丛竹之东祀焉。数年后,奉公过泉,合郡列户,设香案欢迎,争睹其面,咸称有召南素丝之操云。

刘侃之后的54年内沂水县未出进士。而刘侃之后的康熙庚午(1690)又有永安村学子相勋中举,康熙辛卯(1711)有赵维新(字右文)中举,赵曾任章丘教谕。此两人也得益于缪燧崇学重教的遗风。

沂水县政府位于县城西北部,院内西侧有1925年建筑的合署办公厅,院中间有沂水专署时建的办公厅。院内有1980年新建的四层办公大楼。 紧挨政协的是沂水县政府大楼,县政府和县政协门口的对面是沂水县的文化广场。

水文化广场北起正阳路,南至小仓路,全长943米。中央广场宽21.6米,两侧车行道各7米,人行道各4米,人行道两侧栽植白蜡树169棵,铺装休闲广场16000平方米。安装皇冠灯66盏、红太阳灯20盏、地灯90盏;建设了广场标志性景观建筑——阔步门,呈中国红同心圆扇形结构,层高分别为5.5米、7.7米、9.9米,寓意凝神聚气,阔步前进。2000平方米的绿化广场花坛上,栽植了金桂、石榴、油松、枸骨、紫薇木瓜无花果、大叶黄杨等9种名贵树种。

以文化广场为中心,漫步于沂水县的街区,虽然城区的建筑看上去并不繁华,即便在东关街和北关街县城的两个商业中心,其商业氛围未及其它城市浓郁。但城市的框架很大,未来城市发展的余地很大。看得出,沂水城区建设突破了原来的三关十一条街,而是向东、西、南、北方向拓展了不少空间,一个经纬分明、街巷整齐的新型城区框架基本形成。

城区古迹消逝殆尽,传说中的沂水古八景已然模糊,唯留诗句几行,算是对沂水之行的结语:

寻访缪公内心崇,于今无迹沂城中

政协一家襟南北,廉令两地连夏冬。

日啜沂水金银杯,夜摇蒙山光明灯。

东皋借我读书声,此心留尔惠政风。

(欢迎转发转载 敬请注明出处)

Hash:0cbd5dfb57be95144605f83165629b2bfe3eb25e

声明:此文由 孙和军海洋历史文化工作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