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口老街道有一座具有欣赏价值的古戏楼

亭口古戏楼

亭口镇老街道里西南角有座戏楼,是什么时候建造的,没有年历记载。从古戏楼的建筑风格来看,只知到是清时期的古建筑物。戏楼的风貌别具一格,雕樑画栋,做工精细,工艺十分考究。前台左右两侧䇄立着两根大红圆木柱,屋檐向外高翘,雨水南北分流。屋脊走兽仰卧立站,姿态各异。挑檐下大小风铃排列有序,风铃在晨曦慕风里叮叮当当,音高韵低,悦耳动听。人们站在台下向上望去,映入眼帘的两个八棱窗柩,雕刻着《三娘教子》和《二堂舍子》剧中人物画面。从工艺手法上看,刀工细腻坚韧,木纹线条清晰。是一座有欣赏价值的古戏楼。

一九四八年,解放军西府出击亭北村解放了,国民党军队逃跑时畄下了部分旧戏服戏箱,亭北村刘员外把他家的戏服戏箱捐增给亭北村,由这两部分戏服戏箱为基础,于一九五O年春节前诞生了亭北民乐剧团。

民乐剧团诞生的那天,主席台中央悬掛着毛主席像,两边八面红旗相映生辉。亭口区公所,范区长上台讲话:热烈祝贺亭北村民乐剧团成立。成立民乐剧团就是咱农民自己的剧团。农民有了自己的剧团,逢年过节大家欢聚一堂,唱大戏乐呵,就是图个高兴��,对不对?台下群众就拍手欢迎叫好。接着范区长又说:唱戏是高台教育,看了戏就要提高觉悟,现在是新国家,新社会。解放了,天晴了,人民当家做主人了。看了戏就要管好自己,教育好孩子。有人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活说得不众听,我说:唱戏的是老师,看戏的是学生。台下老百姓听了范区长讲话有道理,高兴地又一阵长时间的掌声,响彻雲霄、欢声雷动把范区长的讲话打断了。等会场的呼声平静了,范区长又说:各村社的扫盲工作进度太慢了,三个月时间过去了,有些人还不认识钱。连毛主席,共产党几个字还不会写,这些人的头脑就是个榆木圪垯。教写字的老师给这些人多教几遍就行了。好咧,他也不啰嗦了。月生敲锣鼓唱戏。

范区长话讲完了,戏就开演了,唱的是小折子戏,刘章汉演唱《孙宾坐洞》。大蛮、五娃两人合作唱《断桥》。楊建森五娃俩人的拿手好戏三滴血中的《虎口缘》。最后演的是新戏,《夫妻观灯》。

亭口 古戏楼,距离我家很近,不足二十米远。那时候,我家没有修院墙,古戏楼上唱大戏,台下看戏的覌众多,很多人都站在我家大院里看戏。随后几年,我家修建了三间门面街房,来看戏的亲戚坐在房子里都能看到古戏楼上唱戏。

亭口古戏楼上不唱戏的时候,村子里的年轻人逢个天阴下雨,吃过早饭闲着没事干,早早地聚集在古戏上摸花牌、下象棋、掐石头方、谝闲话。只要有戏迷朋友想看戏了,大伙儿心血来潮,说搬戏箱唱戏,几个人合计合计就把戏箱搬上舞台,戏就唱起来了。

那年,夏收忙罢,秋粮作物天干旱的不能下种。亭北村村民就忙火着敲锣打鼓去四郎池去祈雨,晚间给玉皇大帝唱大戏。第一场戏《黑虎坐台》,由郭班长登台亮相。郭班长是解放前逃难流落到亭口街道上,租房子做点小生意。平时爱吼几声乱弹,成立民乐剧团时,他慷慨解囊,出銭出力,自愿捐献十五枚大洋为民乐剧团购卖戏剧服装,大力支持民乐剧团。

郭班长原名郭公平,身材宽阔,脸方圆,双眼炯炯有神。十二岁上就拜师学艺,主工花脸行当,唱戏有一定的功底。平时为人厚道,说话和气。大家就推举他为民乐剧团的班头,称叫郭班长。郭班长演花脸戏使出浑身解数,村民们又高兴地送他个绰号叫挣破颡,陕西方言指的是头。

亭口古戏楼上唱戏,远近十里八村村民都来看戏。年龄大的老人,儿子拉着人力架子车送母亲、外婆来看戏。中年妇女怀里抱着孩子,手里牵着孩子歩行也要来看戏。丈夫肩膀上扛着长条木凳子跑在前面来给媳妇占好位置。不管是白天夜晚,各种卖吃食的摊主,高声叫卖:油糕油茶,烧鸡,桂花糖甜缪糟。叫卖声惹得大人小娃笑个不停,这样的民俗乐活动要持续一周。

古戏楼上锣鼓敲响了,管前台的杨文虎使劲拉开帷幕。首演《花亭相会》。高文举、张梅英在花音二六板的序曲声中走来,台下便有人喧哗:这是《花亭相会》,这样喊说,则说明自己是有文化,有知识,看戏的行家。巜小姑贤》这场戏,姚婆由月生扮演,出场时,姚婆踩着小手锣的节奏,一摇一扭,迈着小脚妇女走路的姿势,低头,抬脚,做作着进门的表演功力。突然一个垫歩跳跃盘腿坐在堂前的椅子上,皱一皱眉头,四下偷眼窥探,做个含涩的笑容,左右上下滚动一双黑珠子眼睛,道白:姚婆生得恶,后半句话忘词了。司鼓师付一看急了,不用语言递补,双手拿着鼓捶在自己的头上边作哑语来表示。月生回头一看,到是很聪明,二次念道:姚婆生得恶,头上长鼓捶。惹得看戏的村民大声高喊:头上长抵觕。这段小折子戏主要是反映婆婆和儿媳妇在平时生活中所发生的矛盾,表现出来的婆媳关系问题。婆婆看待媳妇有偏見,万事都不顺眼,不顺心,不习惯。見到亲生女儿,高兴地嘴都合不拢,万事都说好。这段小折子戏,以小見大,批评了千百年来旧的封建思想意识形态。提倡做婆婆的一定要心态平衡,一事同人,不能薄此非彼,滋事生非。

亭口古戏楼,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是亭北村村民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乡政府开各种大型会议的集结中心。是亭口小学校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六一儿童节和庆祝国庆节,学生集会,进行歌咏比赛和表演节目的大舞台。一九六四年进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时候,省城里各大院校派来的大学生在离开农村时,在古戏楼上举办一次文艺演出。演出了表演唱《逛新城》。大合唱《我们走在大路上》。这两个节目一个欢快明亮,一个铿锵有力。就在这次演出后,亭口小学要扩建,亭口的古戏楼就被拆除了。亭北村的男女老少和戏迷朋友,不怕赤日炎炎,不顾秋雨绵绵。站在亭口古戏楼的周围,眼吧吧地看着古戏楼被拆除了。此后,亭北村的村民、戏迷朋友想唱戏就没有那么方便了。但是,亭北村的村民爱看戏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如今亭北村的戏迷看戏的口味也提高了,大家伙儿集资捐款每年都要聘请县剧团的专业团队来演出。

亭口古戏楼己退出社会、退出历史、退出了人们的记忆。现在想起来只是一种追夕,从而也是对秦腔传统剧目的弘扬广大。

作者简介:

闫忠录,长武县亭口镇亭北村,一九六九入伍参军,系商洛军分区独立连战士、班长、会计。一九七八年转业卫光电工厂工作,現己退休。个人爱好,读书,看戏。

大家都在看

@

@

@

@

@

投稿/合作微信:13186164246(注明来意)

Hash:a945a2867b35705fc3bfafcd29b1540a7c193e60

声明:此文由 长武微天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