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旅 | 北京离内城最近的斜街——上斜街

老北京有句谚语:“出门奔斜街——不走正路”,很多人没想到,棋盘结构的北京城里竟然还有“斜门歪道”胡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兴建的,元大都是事先设计规划好后才施工兴建的,因此城里的街巷胡同排列纵横交错。

北京老街 况晗绘

然而,在横平竖直的街巷胡同之外,还有不少斜街。据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考证,这些斜街原本都是故道。古代的北京地区曾是水乡泽国,到处是河流,在兴建大都城时几乎全保留下来。当这些河流干涸后,河道就演变成了街巷。河流多是弯曲的,因此形成的街巷自然是斜的了。

北京的斜街还真不少,比较著名的有烟袋斜街、东西斜街、外馆斜街、杨梅竹斜街、铁树斜街、樱桃斜街和高梁桥斜街等等,此外还有上、下斜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上斜街~

上斜街路牌

行人踩出的斜街

上斜街是北京城外离内城最近的一条斜街,东自宣武门外大街,西至下斜街,是一条延绵向西倾斜走向的街道。上斜街路面较宽,西高东低,明朝时曾称西斜街,清代时与其对接的一条街并称为上下斜街。

夕阳下的上斜街

明清时期中原或者南方各省的人进京,广安门都是必经之路。赶脚的人偷懒,在牛街北口顺着河流故道斜着向东北走,就能直接进入宣武门内城了。长此以往,这些进京办事的人们就用脚踩出了一条繁华的上斜街。

南城两翼斜街多》一文的作者韩朴认为:“从元大都到金中都来往最近的路,有一条路是出南城北垣东端的崇智门,进大都南垣西端的顺承门(宣武门旧称),久而久之,在南城的废墟间形成了一条由西南向东北侧斜的捷径,这便是后来的下斜街与上斜街。”

到了清代,斜街周边会馆林立,成为各地与京城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皇家文化、士子文化、市井文化在此交相辉映,“京师”独特的气质逐步形成。数百年来,众多的会馆、名人故居在此留下历史的痕迹,形成了上斜街浓厚的文化底蕴。

万人空巷看洗象

1950年,北京东莞研究会副秘书长伦志清出生在上斜街的东莞会馆里。伦志清说,明代至清朝乾隆年间的“洗象节”,上斜街是最佳的观看位置。

光绪时民间画家的绢本《洗象图》

每年六月初六,官府将礼仪用的几十头大象牵出象房,到宣武门外西侧的护城河给大象洗澡。百姓倾城出动,上斜街酒馆挤爆棚。《顺天府志·风俗篇》记载:“宣武城南尘十丈,挥汗骈足看洗象,象奴骑象游玉河,长鼻卷起千层波。昂头一喷一天雨,儿童拍手笑且舞。笑且舞,行蹇蹇,日暮归来洗猫犬。”

过去北京的大象都是东南亚各国进贡的。宣武门一带有驯象房,位置就在今天的新华社。大象有官阶,吃俸禄,除了参与皇家庆典,也有应急之用。清代时北京城因暴雨泥水淤满城门,守门人打不开城门,就借用大象拽门。乾隆年间,一只大象兽性大发,冲出象房,杀死了一名太监,居民躲了一天不敢出门。从此,皇家不再养象,剩余大象于1900年后送北京动物园终老。

时过境迁,曾造成万人空巷的“洗象节”只留下“象来街”这一地名,如今又改称长椿街。

600米街会馆云集

上斜街42号是太原会馆北门

正因为广安门是进城的必经之路,加上清政府实行“旗民分治”政策,内城不许汉人住,所以各地的“驻京办”,也就是“会馆”,多在宣武门外选址修建,供赶考学子居住。盛时北京南城的会馆多达400余家。上斜街因为距离内城最近,会馆扎堆,短短600米的街道有12家会馆。

因上斜街北侧是护城河沿,所以会馆基本都建在街的南侧。在不足一公里的街上,从东往西依次有河南会馆(现基本无存)、吴兴会馆、太原会馆、四川会馆、番禺会馆和东莞新馆等会馆。

东莞新馆·曾为年羹尧府邸

东莞新馆旧影

东莞新馆位于上斜街中部南侧的56号院。有资料显示,这里曾是康熙和雍正年间的重要将领年羹尧在北京居所。年羹尧虽以武功著称,但却自幼读书,颇有才识,曾任内阁学士、四川巡抚等职。雍正四年(1726年),年羹尧被雍正帝削官夺爵,还被赐自尽。1918年,年羹尧大将军的宅府改造为东莞新馆。

东莞新馆门楼遗迹

会馆标牌

据《东莞新馆记》碑记:“东莞新馆,世传为年大将军羹尧故宅。前临上斜街与番禺新馆接壤,后通金井胡同与四川会馆毗连。”由于东莞会馆曾在烂漫胡同建有一个,所以此处被称为“东莞新馆”。

番禺会馆·龚自珍深居赋诗

番禺会馆位于上斜街50号,近代进步思想家、著名诗人、文学家龚自珍曾在此居住过5年。龚自珍的宅院在上斜街的中部路南,前面是住宅,后面有花园,院子南部曾有后花园和戏台、假山、亭子。

龚自珍故居标牌

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将这所宅院卖给广东番禺县人潘仕成,潘后赠与番禺在京同乡会,遂成为番禺会馆。潘氏为南海富商,鸦片战争前由林则徐之荐随林南下,曾为抗击英舰发明过新式水雷等武器

番禺会馆有一座碑,碑高190厘米、宽80厘米,嵌壁式,还有分体之方首、方座及碑侧纹饰。首题隶书《京师番禺会馆碑记》,潘仕成撰文,其子潘桂立石。该碑现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太原会馆·古宅的革命爱情

太原会馆位于上斜街42号,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其当年规模宏大,有东西两院之分。东院为乡贤祠和清代汉学第一人、中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之一阎若璩(山西太原人)的寓所,西院为会馆。

太原会馆遗址

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太原会馆有很多故事,而其中的一段浪漫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1921年,中共早期著名政治活动家高君宇,在太原会馆的同乡会上认识了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从此两人书信往来频繁,情感日深。不幸的是,最终两人并未走到一起。高君宇在1925年不幸因病去世,年仅29岁。如今陶然亭公园立有两人的墓碑,诉说着两人凄美的爱情故事。

吴兴会馆·废除凌迟源于此

吴兴会馆位于上斜街南侧,但在上斜街上没有开门,院门在另一侧的金井胡同1号。它同时也是清末法学家沈家本的故居,吴兴会馆废弃后被沈家本买下,经过修整成为其居所。

沈家本故居修缮一新 北京晚报张骜 摄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沈家本入京后居于上斜街,居所为一座三进四层的院落。东耳房是五间两层的小楼,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是沈家本建的藏书5万余卷的藏书楼,落成后题名“枕碧楼”,至今保存完整。

沈家本像

沈家本是清光绪年间进士,历任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是清末修订法律的主持人和代表者。他对中国古代法学予以总结和评判,同时也引进近代西方法律理念,制定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对于近代中国法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后世赞誉为“中国近代法治的开拓者和引路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沈家本向清廷上交了著名的《删除律例内重法折》,奏折“拟请将凌迟、枭首等一概删除,死罪至斩决而止”。这个建议得到光绪皇帝的赞同,凌迟等酷刑也被废除。

曾经的上斜街,见证了无数人进京追寻梦想的脚步。当年商旅云集、车毂相击的繁华,成就了上斜街。如今漫步上斜街,仿佛仍能感受到其数百年来盛极一时的历史。

来源:北京方志馆

Hash:0d591860e6e73921a01c393e04404deb606b4cd7

声明:此文由 网信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