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现存最早古建崇明寺

高平市现存的古建筑崇明寺,属于佛教方面的寺庙建筑,是我国现存的唐宋时期的早期建筑实例之一。崇明寺中佛殿历尽千年沧桑保存至今,实是难能可贵,是我国古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此建筑虽是宋代遗物,但在建筑风格上,许多地方沿袭唐风,并且结构奇特,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崇明寺中佛殿被誉为我国古建筑中一枝独放的奇花,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

我国的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木构架建筑,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多姿多彩的古建筑,或庄重稳健,或雄奇伟岸,或俊秀精巧,或高大挺拔,或占尽山水风光,或巧夺天工,都凝聚着惊人的智慧和创造,而让世人叹服。

高平市东南15公里处,有一个地名叫圣佛山,这是一块环境优雅的好地方,千年古刹崇明寺就坐落在圣佛山的环抱中。寺区四周群山连绵,峡谷迂回,寺背依青山而筑,前临深涧,溪流潺湲。寺东是郭家庄村,寺西是垛则村。

崇明寺,俗称狼谷寺。崇明是根据佛教义理而得名,非常富有哲理意义,而且又是皇帝特别敕赐的名字,蕴含着大兴佛法,而教化黎民百姓之意,而老百姓俗呼其为狼谷寺。崇明寺谓之狼谷寺,多不知其因,也许是崇明寺横征暴敛,收租逼租;或者是一些不法之徒,横行乡里,强奸民女。也许是崇明寺地处深谷野岭,常有野狼出没,所以老百姓呼之谓狼谷寺。崇明寺建置于圣佛山的东麓,坐北面南,两进院落,建筑有山门,中佛殿,后殿,钟鼓楼,瞭望楼,两庑及东西配殿等。寺内有宋淳化二年(991)创建崇明寺石碑一通,清道光六年(1826)重修圣佛山崇明寺石碑一通,还有几则题记,除中佛殿为宋代遗物之外,其余均为明清时代的建筑。

清道光六年(1826),《重修圣佛山崇明寺》碑记载:“邑之东南圣佛山崇明寺,考诸旧碑,创建于宋开宝……年湮代远,而座殿及东西两庑不无残缺。于是寺僧为之恻然,募四方积善之士以为营造。计缺者外之,朴者饰之,规由旧制,或更新作,始于嘉庆二十二年正月至二十四年六月告竣。”宋淳化二年(991)碑说崇明寺创建于宋开宝年间(968—975)。根据此两碑的记载,可知崇明寺创建于宋开宝年间。根据宋淳化二年(991)的碑记载,崇明寺开工修建到淳化二年(991)立碑纪事。按此推算,崇明寺确切创修年代应是宋开宝四年(971),距今已有1043年的悠久历史了,这是我国目前现存的唐宋早期建筑,是屈指可数的几座了。

一千多年来,崇明寺历尽风雨的剥蚀和人间沧桑,而仍然挺拔。它那挺拔的雄姿,傲立于天地宇宙之中,而更加显得庄重、稳健、神奇,令人叹为观止。在唐代,佛教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宋王朝建立后,也是大力推行佛教,为了提高某些寺庙的地位,由皇帝进行敕赐,经皇帝敕赐的寺庙,地位就比较高。崇明寺虽是民间所建寺庙,但为皇帝敕赐之寺,所以要比一般的寺院地位高。

中佛殿位于寺院的中心,把寺院分为前后两个院子,该殿建筑在一个高50厘米的台基上,庄重稳健。平面近似于方形,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四面修有砖墙,把柱子包在墙内。殿身中间,前后檐各开板门一道,前檐两次间设置窗户,六架椽屋。屋顶单檐九脊,筒板布瓦屋面,上施琉璃脊饰和吻兽,举折平缓,七铺作斗栱,出檐深远,超过了五代时期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建筑风格雄健质朴,久远而古老。

中佛殿在许多地方沿用唐代建筑的形制和特点,柱头上没有普拍枋,双抄双下昂,昂为批竹式,昂的尾部压在四椽栿的下面。补间斗栱五铺作,双抄偷心造,下部无栌斗和直斗,这一建筑特点和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佛教建筑在隋唐五代时,国家和民间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建筑、雕刻塑像、绘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保留至今的佛教建筑已经很少了。高平市现存的崇明寺中佛殿和五台山佛光寺正殿的柱头斗栱结构和补间铺作的形制却完全一样。斗栱硕大雄奇,整个建筑庄重稳健,表现了中唐以来雄浑的建筑风格,而一直延续到五代至宋代初期。而宋代中晚期的建筑,向着精巧秀丽的方向发展,使我国的古建筑出现了新的篇章而绚丽多彩。

崇明寺中佛殿,唐风犹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示了崇明寺的独有的风采,成为我国建筑史上一处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价值的建筑实例。

崇明寺中佛殿尽管在建筑形制上、风格上和唐代建筑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在建筑的结构和功能上别树一帜。殿内使用的一对“断梁”,是民间匠师独特的创举。神奇的“断梁”,不但结构奇特,而且设计合理,流传千年,仍然稳健牢固,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可谓是我国古建筑史上的一绝。我国的古建筑主要是以木架构为主要结构形式的建筑。千百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我国木架构建筑的独特风韵。抬梁式的建筑是我国木构建筑的一种主要形式,崇明寺中佛殿就是宋代典型的抬梁式建筑。神奇的“断梁”,就是崇明寺中佛殿的四椽栿,使用的是两根直径,长度相等的短小木材对接而成,在“断梁”的正中缝下,使用一根不太大的顺栿串承托,两端置于前后檐柱斗栱的后尾上,并将尾盖的重力,平衡到前后檐柱之上。这一建筑特点,是我国古代建筑匠师因材而宜,大胆设计,小材大用的科学实践,是建筑智慧的结晶。

崇明寺在清嘉庆年间,曾进行过一次较大的修葺。工程结束后两广总督祁写了重修碑文,为崇明寺增添了无尽的辉煌。佛教发展到清代,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宗教组织,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渗透于民间的俗习生活中。孝义村离崇明寺只有几里之遥,而祁的家庭又是世代为宦。祁能为重修崇明寺撰写碑文,也是顺理成章,情在其中了。

崇明寺自宋开宝年间创建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拥有相当的财富和田产,而成为当地非常富有的寺院。佛教到南北朝时,不仅广为流传,而且逐渐形成了相当独立的寺院经济,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寺院拥有大量的土地财富,通过出租土地或役使依附于寺院的农民,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聚敛财富,从而以强大的经济力挤进了中国地主阶级的行列。”因为寺院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有些致力于佛教研究、科技发展的圣徒们,或潜心学习,或著书立说,或从事科研,大大地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强大的寺院经济,形成了等同世俗地主宗法制度的传承方式。到了宋代,佛教的发展虽然不像唐朝那样繁荣,但仍然得到了宋王朝的支撑和推广。开宝年间创建的崇明寺,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寺院经济,拥有相当的田地产业,有大片的土地,其耕种土地的范围扩展到十里以外,成为当时以田产为主的盛极一时的寺庙。

编辑:李 茜

审核:张灵敏

Hash:9f69aac463f2ae73765023a2addf8a3a0e2dd779

声明:此文由 高平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