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都清前记事

雩都故事会

雩都清前大事记

西汉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灌婴在今县城筑垒防御,击败南越王赵陀军。

高祖六年,始置县,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县,治所东溪的南面(今贡江镇古田)。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县治迁大昌村(今梓山镇固院)。隋大业九年(613年),县治迁回东溪的南面。唐武德五年(622年)县治复迁大昌村。贞观五年(631年)因县治被洪水冲塌,始迁灌婴旧垒(今县城)。

三国-吴

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十一月,庐陵人李桓率众起事,攻入于都,236年被吴中郎将吾粲镇压。

嘉禾五年,析于都东北部的白鹿营置阳都县(今宁都,后又析阳都地置陂阳县,即今石城)。当年,析庐陵郡置庐陵南部都尉,治所于都灌婴旧垒。

西晋-东晋

太康三年(282年),庐陵南部都尉改为南康郡。

永和五年(349年),南康郡治迁章、贡二水间(今赣州市)。

南朝

宋永初元年(420年),南康郡改为南康国,治所迁回于都灌婴旧垒。

齐永明元年(483年),南康国复为南康郡。

梁天监年间(503--519年),在大昌村建福田寺(妙静寺)。唐开元元年(713年)福田寺迁建于县城西门外(今县委党校)。

大同八年(542年),安城人刘敬躬聚众数万起事,攻占于都。后被豫章内史张绾暨司马王僧辨率兵镇压。

梁大同十年,析于都南乡置安远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安远县并归于都。唐贞元四年(788年),析于都南三乡并信丰县一里地复安远县。

梁大宝元年(550年),高州刺史李迁仕伙同宁都刘孝尚进攻于都,陈霸先(后为陈武帝)派兵之白口,筑城防御。次年三月擒杀李迁仕。

梁承圣元年(552年),郡治复迁章,贡二水间。

隋朝

大业十二年(616年),鄱阳人林士宏大将军占领虔州(今赣州),称楚帝,并占于都。

唐朝

贞观五年(631年),县治所被洪水冲塌,迁今县城,爰立诚基,计东西150步,南北90步,高2.6丈,厚1.5丈。

乾元二年(759年),赖棐中进士,授官崇文馆校书郎,辞不就职,回乡(今贡江镇水南)建楼著书,后人称其楼曰“秘书楼”。

贞元四年(788年),升于都为上县(3000户以上)。

咸通三年(862年),南岳李少鸿将邑人进士杨知新《福田寺三门记》书刻于碑。

乾符元年(874年),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俗称杨救贫)死于跃口(今宽田杨公坝),其弟子曾文迪将其安葬于黄沙雷公坑口。

中和元年(881年),在县城西(今蔬菜场)建慧明禅院。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于慧明禅院增建七级塔,取名慧明院塔。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塔灾。嘉熙四年(1240年)修复。元泰定四年(1327年)重修。明洪武九年(1376年)复灾,院废塔存。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重修,改名重光宝塔。1971年废。后又重修,现居贡江岸边。

光启元年(885年),南康人卢光稠与谭全播占据虔州。卢自称刺史,统属虔、韶州和岭南大部分地区,于都属之。

天祐元年(904年),升于都县之象湖镇为瑞金监。南塘保大十一年(953年),升于都县瑞金监为瑞金县。

五代十国

南唐保大元年(943年),循州(今广东龙川县)张遇贤率众起义,攻占南康、于都等县。在于都县西之白云洞(今罗坳镇白云嶂)建宫室,置官属,拥众十余万。自号中天八国王。后被官兵镇压招降。

北宋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析于都之九州镇地置会昌县

天圣八年(1030年),在城西1里处建县学1所。

皇祐四年(1052年),王羲之24世孙宋代书法家王鸿,隐居需岩(今小溪乡挑枝),留有岩壁题刻4处。

皇祐八年(1063年),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邀集余杭钱建候、沈希颜(知县)同游罗田岩,刻诗于石。

当年,沈希颜征集工匠开凿峡山崎岖山路,为于都至赣州之通道

元丰间(1078--1085年),升于都为望县(4000户以上)。

政和四年(1114年),在银坑柳术坑设炼银场,宝庆元年(1125年)废。

南宋

建炎间(1127--1130年),周十隆、张大闲、谢凯、尹宝、谢小鬼等聚众起事,攻占于都、虔化、瑞金等县,被州将何申镇压。

绍兴三年(1133年),吉州(今吉安)彭友和虔州陈禺率数十万农民起义军,盘踞于都东北部五石洞(旧志称固石洞),攻占郡县,为岳飞镇压,彭、陈被俘杀。

绍兴十五年,以砖增砌县城城墙。

绍兴二十三年,县令邱钦若始撰《雩都图经》。

淳熙十二年(1185年),州守周必正在距县城40里之珏田(今岭背乡)建雩山庙。

绍定二年(1229年)九月,石城人张遇龙和文胜率众起事,连破于都、宁都、石城、兴国、瑞金5县,后被安抚使李寿明、通判赵彦覃督兵镇压。

嘉熙二年(1238年),知县周颂(吉安人)倡撰第一部《雩都县志》。

嘉熙四年,在罗田岩建濂溪阁

景炎元年(1276年)十月,右丞相枢密使文天祥,派都参赵时赏、督咨赵孟溁(yíng )率兵取石城,克宁都。派督赞吴浚收复于都。

景炎二年五月,文天祥率军与元兵激战于于都,大捷。旋移督府于于都,并游罗田岩。

元朝

延祐二年(1315年)正月,饥荒。

延祐五年十月,县境里胥刘景周聚众反抗征收新租,获胜。

至治二年(1322年),饥荒。

至正十二年(1352年),循梅起义军进攻于都,被赣州通判王荣忠击败。

至正十三年,赣州通判王荣忠率众修筑于都县城墙,周长750丈,高1.3丈,城门6座。

明朝

洪武初(1368--1370年),设立养济院,以募捐救济,收养贫孤老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省河源县周三官、谢仕真聚万余人起事,攻占于都、信丰等县。次年,被统兵官尹和先镇压。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山地农民夏三率众起义,被总兵胡海,副总叶升镇压。

洪武二十八年,御史解缙巡视于都,作《重修福田明觉寺生佛道场记》。

正统五年(1440年),大饥荒。

天顺二年(1458年),大饥荒。

天顺六年,地方兵首领朱绍纲发兵习武扎营于都禾丰,欲夺皇位,遭灭顶之灾。抄家洗眷,数千人被处死。

弘治间(1488--1505年),在县堂东西侧设预备仓2座。

弘治十年(1497年),在县城西(今老公安局院内)建明伦堂,供生员读书。崇祯十三年(1640年)右签都御史陈士奇巡岭北途径于都时,曾到此讲学。

正德四年(1509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福建武平起义军攻克于都县城。

正德间(1509--1521年),诏毁天下寺庙。邑人广东安察司签事袁庆祥请赣州知府邢珣改固院龙口庵为龙溪书院,庵得以保留。

正德十一年,王守仁镇压漳州起义军,“班师”路过于都。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大水三日,县城仅北门未灌水,漂没居民过半。越7日涨如前。五月,发生瘟疫。当年,饥荒。

嘉靖三十九年,张献忠农民军自福建经于都,转兴国赴吉安。

万历四年(1576年),在县治所东置双桥巡检司。

万历五年,大旱,自五月至十月未雨,疫病大作。九月出现彗星。

万历九年,上吉乡高魁一等聚众起事,被知县刘昌祚镇压。

万历四十四年五月,雨3日夜,蛟蜃并出,水高数丈,田庐漂没,民多淹死。部使3院疏闻,诏赈恤。

万历四十八年,县治北隅、城北罗星塘、长乐里、佛婆里、唐村里建社仓。

崇祯五年,广东号称鸦婆总者率数千人活动于吉安、赣州、于都等地,被赣、闽二抚军镇压。

崇祯十六年,在罗田岩濂溪词创办濂溪书院。

清朝

顺治元年(1644年),外号阎王总(广东人)率数万人,在于都等地活动,顺治三年被清军镇压。

顺治五年二月,赣县人曾斌,广东人罗聚奎、李德元、李时、李其、李思甘等,在于都禾丰组织1000余人成立农民军,进攻县城,遭赣州抚军镇压。抚军拟屠城,赖赣推官苏峻大声援而制止。

顺治十三年二月,于都清塘(今属宁都)人何辉明和兴国梅窖人曾拱辰、刘元谷等聚众起事,攻占于都、永丰万安泰和诸县,后被赣州虔院佟国器军镇压。

顺治十四年,在县治东分司旧址建义学1所。

康熙五年(1666年),设县防汛署,属赣南左营统辖。

康熙十三年,郑成功之子郑经与朱明、张瞎子聚众反清,占据兴国崖石,联合于都云霄、鸬鹚、摇篮等寨数千人,攻占天华山,次年攻于都城未遂,康熙十八年六月,被钦命宣义大将军尚之孝镇压。

康熙十八年,在银坑真君围置兴仁汛署,属赣南镇左营管辖。

康熙三十六年,饥荒。罗坳一带天降雨粟,厚达一寸,壳黑而实白,当地人扫食。

康熙四十二年七月,沙心降黑粟半天。

康熙四十三年五月二日,大水,二十九日复涨,视前高6-7尺,城街通巨船,东西南三门城墙倒塌60余丈,房屋多淹,米斗钱240文。

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于都从北而南发生地震

康熙五十二年,小溪佃民邱兰秀、陈万余、丁介卿等人,以“除赋、捐、租”为口号,会同广东人马天祥等1000余人起事,在小溪、禾丰一带劫富济贫,后被官兵镇压。

四月,大水,城不灌者仅北门,公廨民舍多倒塌。

乾隆十四年(1749年),知县左修品劝士民捐资在县城西大佛寺侧建于阳书院,共59件。嘉庆五年(1800年)被洪水淹毁,仅存基址。道光三年(1823年),移于阳试院余地建24间。咸丰六年(1856年)被毁拆,仅留东书房数间,同治六年(1867年)修复。

乾隆十五年,在县治所东仓之后,建书院仓1座2间。

乾隆二十一年,在县治所右建义仓。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知县张湄劝士民捐谷4680石,知县捐廉500金,在龙船坊墈头脑(今向阳路)买仓1所共8间。每逢歉收时,照价发粜给贫苦邑民。

乾隆五十一年,大旱,自四月至七月不雨,稻谷无收,米价斗钱320文。

嘉庆五年(1800年)七月,特大洪水,县城东、西、南城墙倒塌数十丈,漂没民居十分之四、五,官廨、祠庙倒塌过半。城不灌者仅北门十余家。奉旨赈恤,蠲(juān)免征输。

嘉庆七年十一月,地震百余里。

嘉庆十五年,知县雷学淦劝士民捐资,在县城承流坊建于阳试院,内外2堂,堂右号舍,坐700余人。咸丰七年(1857年)被太平军烧毁。同治六年(1867年)修复。

嘉庆二十五年十月,疫病流行,死者甚多。

道光十四年(1334年)春,大水,四五月饥荒,米价斗钱1200多文,贫民采草根、树叶而食。

咸丰五年(1855年),谢奇柏、谢奇思等在银坑、清塘(今宁都)举旗起义,响应太平军。十二月,遭团练镇压,谢奇思被俘杀。

咸丰六年,岭背湖溪、录田生产陶器制品。

四月二十八日,太平军攻占县城,六月二十五日退出。

咸丰七年三月,太平军何名标率10余万人由信丰进攻于都?(fen打不出该字,原字去除木偏旁)岭,打死地方团总张鹏举。五月十三日,太平军攻占县城。至咸丰八年三月退出。

咸丰六年之十一年(1856--1861年),设白口塘(今贡江白口村)厘卡,对过往货物抽正厘金。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康王汪海洋部于七月二十五日攻下县城,二十八日退出;八月二十八日再克县城,九月八日退出。

同治八年,知县颜寿芝主持在赣州建于都公馆

同治十一年,马安上宝钟贤可堂在天华山北端建六秀塔,在桥头草窝脑北侧山顶建钟峰塔。

光绪元年(1875年),新陂黄元发组建采茶戏三角班。

光绪六年,改驿站(原有6个驿站)设铺,全县设22个铺,有铺兵43名。

光绪二十二年,成立于都大清邮政,收寄民间信件。

光绪二十六年,农村纷纷建坛练拳,响应义和团。

光绪二十七年,在赣州东门建于都码头

光绪二十八年,设县警察分局。1904年改称县巡警局。1906年更名为县警察所。

光绪二十九年二月,于阳书院改为于都县立于阳小学堂,为于都第一所公办小学。

当年,白口塘厘卡改称于都统税分口,峡山设子口,征收进出口货物统税捐。

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在县城宜化坊仁圣庙设工艺院,生产粗麻布、棉纱带子、竹器、草履等。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梓山固院李存朴等人创办私立固院中学堂,为于都第一所中学。

宣统元年(1909年),法国派牧师齐、杜两主教,在县城兴建天主堂,传播耶稣教。

当年,水头谢姓创办私立本也小学堂。

宣统二年,丁永福等人在赣州于都码头组成于都船帮公所。

当年,刘伯和等人集股雇人制造千担大船。

Hash:87d648d3b9eb28fd52d512d64cb52b2dd17a2b61

声明:此文由 于都万联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