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有座桥,身世不得了! ‖应军

襄城有座桥,身世不得了!‖老家许昌

文·图‖应军

传说,大概在明朝,襄城南七里店有个高姓读书人,中了进士当了知府。可嫌官小财少,总想加官进爵。

一次,他荣归乡里,想方设法,四处奔波,寻高水平的风水先生,给自己看风水宝地,以抬高自己的地位。

有一天,他请到家一位相当有名的风水先生。先生一番好吃好喝后,去他家的祖坟附近转了转,看了看,回到家对其说道:“大人,您家的茔地确实不错,以前那个先生真有眼光。”

“那是,多亏了他呀!要不,我不会短短几年就位居知府。”

“可是,可是……”说到此,先生吞吞吐吐不愿往下说了。看先生有话不想说,知府大人便把旁人退下,恭恭敬敬地施礼:“先生只管讲,不必顾虑,现在只你我二人!有什么,我担着。”

看知府大人诚心诚意,风水先生说了心里话:“观你家茔地,可以出一担二斗芝麻官。可都是小官!要想官做大,得付出代价”。

“什么代价?”高知府注视着风水先生道。

“这个代价可不小。我已三十有余,后半辈子得靠您养活!”

“说吧。只要您对高家有功,使我飞黄腾达,什么都可以答应你。高家这么大家业,难道养活不起一个大恩人?”

一听“恩人”二字,风水先生情绪激动:“看茔地,点穴很重要。您茔地的穴位虽然能点中,但您的地气很厉害,会因此冲了我的双眼,我就成了瞎子。我钻研了一辈子风水,也没有成家,因为您,我落了个瞎子,衣食住行就困难了,得靠您呀!”

“好,我一定答应您,这是大恩呀,先生。我不报答,要遭报应的。”

经过一番对话,风水先生认定高知府是一个有恩必报的正人君子,就给高知府家的茔地点了穴。果真,高知府没一年就升了官,几年后官至右佥都御史(即老百姓俗称的“都堂”)。

再说那个风水先生。开始两年,高都堂归家乡时,对先生照顾得无微不至。去任上,也要嘱咐人善待。后来,先生渐老,吃喝拉撒不便。高都堂回乡见到就烦了,心想:“我做了这么大官,也用不上他了,照顾他这么多年了,够了。”于是,就不想再见先生了。临回任上时,他就嘱咐人要打发先生离开他的家。

想不到高都堂竟会忘恩负义,风水先生的心凉到了极点儿。可怜先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理。一个老瞎子,自己怎能生存下去呢?经过哀求,高都堂的家属,愿意他继续留下来。不过,让他住在了一个漏雨透风的破房子里……

故事结果如何?先卖个关子,现在咱说说跟这个故事有关的桥。在首山西麓南面约300米处,就是部队营房西南角墙外,有一座桥,叫高桥。因其处于山的南坡,也有人称其“高阳桥”。

此桥离首山半坡的葛沟村下约500米处,是架在葛沟下来的一条排洪沟上的大桥梁,也是襄城通舞阳古道上的必经之桥。向西约300米,就是襄城有名的古迹“轩辕黄帝问道处”了。再向西约200米,就是许南公路的一部分——311国道了。桥西50米处,叉向东北,紧挨桥北头,还有一条去山上的首山陵园的路。这样一来,高桥和去葛沟的路,以及去首山陵园的路,构成了一个奇特的三角形地貌,使桥看起来很显眼。

高桥建于何时,由谁所建呢?

上世纪“文革”前,桥北头的东边尚有一石碑,记载着桥的历史。可惜受“破四旧”影响,导致石碑遭人毁坏。后残碑也无影无踪。没有了碑文,加上没有人能够记得此桥的历史,导致现在无法说清楚高桥的来龙去脉了,真可惜!

现在的高桥,由于交通大发展,导致襄城至舞阳的古道被废弃,桥也成了荒桥。桥身虽然保存完好,但几乎无人问津,成了一个古物件,一个难以说清楚的古迹。

是古迹,必有出处。笔者多年苦奔,足迹几乎踏遍了周围有关县区,拜访了许多爱好古迹的老人,查阅了大量资料,对高桥历史进行了探访,写下此文,以使大家对高桥有更多了解。

关于高桥由谁所建,有两个版本。

先说其一,高桥乃孙学院所建。

孙学院是何许人也?据《叶县县志》载:孙学院,姓孙,名其昌,字龙潭,叶县邓李乡孙寨村人。清顺治已丑(1642年)科进士。壬辰(1652年)殿试,授“行人”,就是现在所说的监考官。顺治十二年(1655年)以户部郎中身份去江南典试(主持科举考试)。回家后,为康熙之师,1662年康熙称帝。孙其昌还曾任江南按察使,管理九省要务。后来,康熙又任其为福建提督学道按察使。因是三品官,康熙嫌其官级小,另加二级,实质上成了一品官。

有一段时间,孙其昌归家,兴办私学,所以老百姓就称其为“孙学院”。

孙学院的为人,县志还记:“性严毅,好直言,几被中国朝,卑小官而介书凛然,不知干谒,非察缉奸宄(gui),未尝轻出公廨,有古人史隐之风。”孙其昌病故时,享年61岁。后,葬于孙寨村,故墓仍在。

说到这里,读者应该明白,为什么说高桥为孙学院所修。

第一个条件,是他会走高桥所在的这条路。此路从襄城到山南的湛北乡李庄,然后直向南,经后聂、前聂,再过湛河,就到了孙其昌由孙寨搬迁到的张集了。现在,孙其昌的后人,皆居张集。孙其昌原来住过的孙家大院,也仍在,只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了村集体。

第二个条件,是他有钱财。见过高桥的人都知道,修那么高大的一座桥,要花费很多钱财,不是一般人家所能办到的。他为帝师,又任过大的官职,俸禄很高,有能力修大的桥。

传说,孙学院辞职后,带走了他国送给朝廷的几个宝贝。一个是铁劈柴;一个是金蛤蟆;另一个是万人席。这仨宝贝非同寻常,十分奇特。

铁劈柴是一个烧火的铁制火炉,合在一起时,什么燃料也不填,便炉火熊熊,用于烧饭、取暖等。不用了,就动一下机关,把其一分为二,炉火自灭。

金蛤蟆也很奇异,夏天放到桌子上,屋子里飞进来蚊蝇,自会钻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

万人席,可大可小。大家坐在上面闲聊,一般可坐十个。若人数增加,席会自己变大,最多可容一万人。

传说因私下带走宝贝,孙学院惹怒康熙帝,才亡命。其后代从康熙年间一直到乾隆年间,世袭其地位,家世辉煌。

据张集的孙德平、孙延德介绍,到他们这一辈,孙学院至少已有十三代孙了。笔者的前辈和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五六十年间,都有交往。

这就是孙学院修桥的传说,听起来也合乎情理。

再说其二,高桥乃高嵩所修。

高嵩,就是本文开篇故事中的高都堂,下面咱接着讲故事。

——时光荏苒。有一天,七里店又来了一位风水先生。相信风水的高都堂刚好回乡看望家人,就把其请到了家,因为都堂大人嫌官还小,想请他看一看,还能不能成为担任更高官职的人。

又是一番吃吃喝喝,风水先生被领到了高家坟地。经过仔细探看,先生把高都堂喊到无人处,认真说:“大人,您地气正旺,前途无量。不过,您要再想大进步,依我看,得费得劲儿,唉!”

“只管讲来,先生,只要我能力所及。”

“那,我就冒犯大人啦!我观您的祖坟,还需要有点儿动作。这个动作,会使您贵为天子之位。”

“啊——先生所说可真?”都堂大人一惊。

“大人若不信,只当我没说,你也没有听到,咱们全当没见过面,告辞了。”先生说完身一恭,扭脸就要走。

“先生留步,留步。愿细听端详。”笃信风水的高都堂,哪肯放过这次机会,赶紧拦住风水先生。

风水先生看都堂信了自己的话,喜上心头。不过,脸上没有表现出来,一副平常的语调,对都堂叨咕起来:“你看,从山上葛沟开始,往西的这条沟,到七里店北头,再折向南到七里店南头,这是一条像龙的大水沟,由于您家的这个老坟,就有了灵性,马上要成为一条龙。可是,它的头还没有成形,尾巴也没有长出来,就需要你出面,把它成形,然后你骑上,就可以驾驭其游于天空,如轩辕黄帝骑龙而升天。你会比龙还厉害呀!但是,你得破财。首先,在葛沟上面的山疙瘩上修一座塔,以象征龙抬头;在您祖坟后面的沟上建座大桥,象征龙身上有你要骑的龙鞍子;在七里店南头造一阁,象征龙尾巴。这样,龙的身形就基本完全了。”风水先生一口气说了很多话,高都堂听得入了迷。

高督堂急切地问:“先生,有了这条龙,我是不是可以骑龙升天了?”

“不行。你还得再作些工作……”

“都有哪些?”高都堂追问道。

风水先生接着说:“您得在您的祖坟东面挖一条深沟,北通那条像龙的沟,再把挖的沟折向西,以象征如水之财,围在祖坟,使您高家世世代代财源不断。”

“还有啥?”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你去西山莲花涧沟,把那里的土弄过来,把整个祖坟围成一个似簸萁的平台,以抬高祖坟。这样您将来就比其它家族高。平台垫好后,在坟地南面建个大牌坊。这一切顺利完成了,自然,你有一天会骑上龙背。”

一串连环相扣的话语,谁不动心?尽管花费庞大,但都堂大人还是咬牙听从。一切安排好,高大人就回京尽职去了。

此后,按风水先生的吩咐,各项工作开始实施。山上,有了个高高在上的塔;由襄城通往舞阳的大道上,有了一座坚固平坦的石桥,也就是高桥;七里店南头有了一个进村的门楼;坟东有了一条大沟;坟地的平台也修起来了。修平台时,因为交通不便,督堂就征用大量士兵,用篮子装土,一个递一个往坟地运,代价相当大,用人相当多。不光平台,山上的塔,高桥,坟东面的沟,都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把都堂大人的家产耗去了许多。

最后,该建牌坊了。刚刚建了一半,从京城传来消息,高都堂人头落地。

原来,这一切工程安排,都是风水先生要取高督堂性命的巧妙之计。当初给都堂看风水的那个风水先生,是后来给督堂看坟地的那个风水先生的师哥。头一个风水先生,因看风水瞎眼,致使生活困苦。他就想方设法给师弟捎信,求师弟救自己。比师兄技高一筹的师弟得知师兄遭遇悲惨,非常恼怒,立誓要给师兄报仇雪恨。于是乎,他就巧用心计,除掉可恨的高都堂。

山上的塔便是拴龙头的橛子,用于拴龙头;高桥,就是压住龙腰,使之难以起身;七里店南建门楼,就是压住龙尾巴。这样就会被整得龙头动不得,伸不动,喝不上汝河水,活活渴死。坟地用莲花涧沟的土,就是用“涧”的谐音——“剑”,把其头颅砍掉,以绝龙的复生。果然,都堂大人上当,一命呜呼。

两个风水先生,报了仇,高兴得离开了七里店。高阳桥是高都堂修的故事也就流传了下来。

历史上真有高都堂其人吗?有,不过,七里店高姓家族的人说不清楚,因为其家谱早已不存,也不知他叫什么名字。不过,现七里店六十以上的很多人,还记得关于高家族坟的一些遗迹

一是,高家坟地里确实有个平台,在上世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被周围的种地者毁了,成了庄稼地。毁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那个平台的用土,和首山的不一样,的确很像莲花涧沟的土。

二是,坟地南边也确实有一座半拉子牌坊,文革期间被破四旧者扒掉了,而后也成了庄稼地。

两者似乎证明,高都堂有其人。可有些遗迹,又不能证明。

其一,山上的塔,实际叫文笔峰塔,也就是民间常说的文峰塔,确实不是高都堂所修,襄城的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

其二,七里店南门楼,实际是具有寨门性质,应与高都堂无关。高都堂的故事,可能为民间相信风水的人编出来的。真实的高嵩,高姓人说,可能是被误杀,至于前因后果,没有人说清楚。

笔者查阅民国二十五年的《重修襄城县志》,上面把高都堂墓记为:“明,右佥都御史高嵩墓,在县南七里首山之阳。”此记载可信,因为佥都御史是明代都察院里的职位,而都堂则是都察院的最高职位,佥都御史次于都堂。但高嵩生平,我们已难弄清楚了。看建筑风格,高桥似为清代所建,更不会是高都堂所建。

还有个传说,说桥建成后,大家弄了一对夜明珠,放置在桥两边用石墩做成的栏杆上,给过路者夜间照明之用。可惜,后来丢失了。

看到这里,读者您也难推断是谁修的高桥了吧?笔者偏向于孙学院。我们应该明白,古人为什么会给一些人和物竖碑立传了。

【作者简介】应军,网名“首山望汝”,许昌市襄城县人,农民。爱好文史,数十年来挖掘整理史料200多篇,被政协襄城县文史委员会特聘为文史研究员,2017年当选襄城县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注: 1、本文原题《首山高桥》。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Hash:38bbb26dc4b87dd5bee121a7e0dec7885ebdc08c

声明:此文由 老家许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