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华林西溪,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四顶小帐篷,一顶大帐篷,我和驴友一起露营于华林周岭村的溪水旁。

第124期

摄影 胡金良

撰文 胡金良

编辑 胡金良

出品 煮杯咖啡看世界公众号

有着千年历史的华林西溪村原貌。

我自玩相机后,每遇双休日,就常往华林跑,华林山的东溪、西溪、半岭、桂竹窝、艮山、洪城、周岭都留有我的足迹。偶尔也会和驴友背着帐篷,露营于华林周岭的溪水边,伴着牛的叫声,与山野融为一体,支着相机,在帐篷内听着《绿野仙踪》的洞箫曲,翘着二郎腿,悠闲地看着帐外的月亮冉冉升起。煮着普洱茶,看淡淡的月光洒满山谷,听虫鸣蝉唱,一切名利随风去。

酷热难耐的夏天,到华林庙前的凤凰瀑布前,以石为椅,任脚下的泉流亲吻肌肤,与好友聊聊天、纳纳凉,看咆哮的瀑布撞击着岩石,伴着凉凉的水雾气看蝴蝶纷舞,更是无比的惬意……

农村改造中的华林西溪村,青石板路清晰可见。

行走于华林,用镜头记录华林的山山水水。本期探访华林山西溪村,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先说说华林,华林山位于高安市西北,约东经115 度6 分、北纬28 度35 分,总面积137.52 平方公里。华林系九岭山山脉,是江西的历史名山,离城区约50 多公里。明代时期,华林山曾爆发过多次农民起义,一度震憾着明王朝的统治。

新农村改造后的华林西溪村。

华林人有着较强的群体意识。他们把自己称作“岭哩人”,意思是“山里人”;把村前和伍桥这两处从华林到县城高安必经之路上的居民称作“口头人”,意思是“住在华林山山口附近的人”。华林民风淳朴,社会治安极好,时至今日,依然可谓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走进华林山的农家村落,无论是否相识,人们总是会为远方来的客人,热情地送上一杯热茶,遇上突来的雨天,会好客地把你请进屋内避避雨,并且递上一支烟,闲坐一会聊聊天。

保存完好的华林西溪村举人匾。(举人, 亦称乡试,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举行又叫秋闱,中了举人后,可以出仕为官,享受奉禄,见了县官不用下跪)。

华林人历来尊师重教,这与当地的两大书院桂岩书院(今已没入上游水库)以及华林书院(现位于奉新县境内)有着莫大的联系。

桂岩书院,始建于唐贞元九年(公元793 年),元和九年(公元814 年)由唐代教育家、国子监祭酒幸南容所创办。它是迄今为止中国所有史料记载中最早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之一,为家族及地方培养了大批科举人才,开启了一方崇学重教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书院史的开篇之章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干完农活的华林西溪村民,牵着牛经过青石板路。

华林书院则是江南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齐名,在中国历史上也产生过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所家族式书院,华林书院因其教学质量极为优秀而享誉四方。据记载,仅宋代华林胡氏一门就走出55 名进士,官至刺史、尚书,宰相者更是不乏其人。

华林西溪村民在青石板路边的小木屋旁闲坐聊天。

华林自然资源丰富,北部群山起伏,以华林山脉为主体,东西延伸,构成辖区内三分之二以上绿色山川南部丘陵绵亘,以李口村为明显分界,形成低山、丘陵并茂的地势。华林寨雄居境域西北,海拔816.4 米,其地形险峻,古木苍苍,风光秀丽。既有受地壳运动分裂而成的怪石群;又有受海拔高度、土壤条件影响而生长的乔木、灌木、藤本和药草等珍稀植物;还有经年不息的流水瀑布等等。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曾赋诗赞道:“爱此华林幽,穴居聊避世”。

献忠室,一颗红心永远献给党。

丫口石是华林最有代表的景点之一,因其顶部一块巨大的石头,酷似鸭嘴而得名,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自周岭沿小道而上,大概40 分钟的脚程,小道时而平缓,时而陡峭,既有行走的愉悦,又有攀爬的紧张。两旁翠竹郁郁,鸟语花香,时有微风吹过,竹浪升腾,让人徒生几分山谷幽深的苍茫感。

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老人用二胡表达自己的情感。

华林地区山高林密,田地分散,因山高陂陡,多以梯田的形式耕作,然由于社会的进步,现有许多梯田无人耕种而荒废。居住以“屋场”的形式聚居,东溪村和半岭村的许多村落,多半以半山腰和低洼山坳里而建,散居各处。

华林西溪村的青石板路,全村人每天的必经之路。

以前,民房多以简陋黄泥灌注房为主,而且建房用的黄泥巴中,须渗入竹条、稻草、糯米,使得黄泥巴房更加牢固。在华林山黄泥灌注房以半岭和桂竹窝一带为多,因为在高山低谷建房极受交通限制。

华林山中常年雾锁乡村,衬以枣树、松柏、竹林以及黄泥灌注残房上的绿茵青苔,加之薄雾与黄泥巴房的淡雅色调柔合画面,给深山里的乡村增添了神秘色彩。

村头巷尾回家路。

现在说说华林的三大姓氏。华林山脉人居生息繁衍,本土长期居住人的姓氏以 胡氏、幸氏、童氏三姓最多,一般在华林山本土居住,都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

先来看看胡氏,“高安胡姓,是刘宋名将胡藩的后裔,国战功封土豫章,爱华林之美,卜家于兹,为华林始祖。”刘宋时期为公元420~479 年,因此,胡氏在华林已有1500 年以上的历史了。

高高的青石门槛,坐上一会聊聊天。

再来看看桂岩书院创始人幸南容所在的幸氏,据乾隆《江西通志》卷二一瑞州府记载,“桂岩书院在高安县调露乡,唐幸南容创,宋幸元龙重新之,有记,周益公必大题额。成化间,幸顺迪重建,刘革记。”《通志》中所说的调露乡位于今天华林的上游水库,而桂岩书院的创始人幸南容于公元746年出生在调露乡。由此可见,幸氏在华林的历史至少在120年以上。

溪水旁边的林荫小道。

最后来看童氏,据华林童氏族谱(流字号)卷一,“童氏出自雁门,后周显德五年时,远祖玉显公由枣阳遍访筠州,见西溪山清水秀、龙脉俊逸、水口紧圆,便定居于此。”后周显德五年为公元958 年,筠州为今天的高安市,而西溪就是今天华林半岭村委会的西溪自然村。由此可见,童氏迁居华林的历史也在千年以上。

新农村改造搬家时经过青石板路。

翻阅西溪老书族谱,西吴童氏族谱六修、七修族谱序详记(繁体简摘译)均记载。首先来看看西吴童氏六修族谱序:尝闻家之有谱,犹郡之有志,国之有史,相为郑重者也,史统于春秋志,方于禹贡谱法于厥苏,是谱之所开基重足,以序万世之源,壮观瞻于后世也。谱顾可略乎哉。我族开基之始,由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 年)以来,九百有余岁矣。万代之冠裳人物绵绵可考,倘非历有谱系之垂,而前代之事,今后之览者一目自可瞭然耶,又何以知发源之祖始自仲玉公耶。仲玉而后理俊公卜居渔阳,子煌公析居井陉姬,驰公复迁枣阳。凡此者皆往事也,由枣阳而家西溪,故七十一世祖玉显公是为西溪之始祖。由西溪而再析吴田,乃大明永乐之十有二年(公元1414 年),八十四世祖文升公又为吴田之始祖……

四方古井旁的青石条,老人们在这里坐了一辈子。

再来看看西吴童氏七修族谱序:木之茂者其根深,流之长者其源远,自古聚族谱,其祖宗以及子孙,其木本水源之意乎。考我童氏出自颛顼子号老童,因以为氏,后之氏童者皆宗之,据吾西吴旧谱所载,始祖是仲玉公,去老童时支分派别蔓衍天下,历年数千,历世几百,莫可纪述。自仲玉公传至玉显公七十一世,代传一人,牛聚不广,迁徒不常,以故厥为记载,其间生殁葬地均缺,后之人无后稽考。至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 年),玉显公由枣阳遍历筠州卜居西溪,是为西溪始祖。厥后十四世祖文升公,见吴田山水秀丽不亚西溪,于明永乐十二年( 公元1414 年) 析迁吴田,迄今数百余载,子孙兴旺发达,人文济济,族旺绵绵至今……

由此可见,前面说的华林山三大姓氏中的童氏 (今华林半岭的西溪村),距今有 1062 年以上。

富有诗意的青石板路。

综观华林山,西溪(童氏)与东溪(有八朱村落)都在群山中隐居,且多山之隔,但人文习惯相似。西溪村族居山坳,而东溪各村落族居山腰,一高一低形成鲜明对比,站在东溪的坪上村往西溪村方向遥望,隐约可见西溪袅袅炊烟,竹浪摇曳。

干笋、腌菜、干柚子皮、野菊花等各种干货,每个季节都不同。

我先后从2014 年至2019 年,多次背着相机走进西溪,这里的一山一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来西溪村的时候,我就是一个单纯游客,后来,来的次数多了,镜头里装的就不是简单的民房、山水,而是努力地用我的思想,去对西溪人文认知和理解。

快90岁的老奶奶,依然可以穿针引线。

西溪古村落,座落在华林山西北方的群山深处,驾车须盘山而上,一路陂陡险峻,沿途竹浪升腾。西溪村一个静谧的古村落,村子里依然保持着传统的耕作方式,黄牛耕耙,桶禾收割,为古村落唱着一首不老的歌。

村子四面环山,古树参天,空气清新,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青石板路,由村头延伸至村尾,遇雨天油亮而厚重。青石板路的质感和深沉,有着较强的岁月感,表现出西溪古村落生生不息的子孙延续。山村多半是青砖瓦老房屋,常年薄雾缠绕,细雨飘洒时,迷人的千年古村落,似一幅富有诗意的水墨画显现在我面前。

西溪村民用了一辈子的四方古井。

拿着相机,走在青石板路上,对这份青色,我有太多的不舍。西溪村人淳朴、热情、好客,不管你走进那家,他们会笑哈哈地递上一杯热茶,让我倍感温暖。记得有一年,看到华林镇政府工作人员和他们商量新农村改造之事,村民不是很乐意,长年居住的习惯,他们不愿打破这份戚静。

妇人们开开心心做着传统针线活。

每年年味退去,村子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挤入城市谋求生活,老年人和幼童则留守山村,能上学的孩子都到华林住校读书。村子里的男女老少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忙完了农事和家事,便会来到青石板路旁的小木屋坐坐。木屋经营着一家小卖铺,店门口时常聚集许多村民,妇人纳着鞋底,男人则闲坐聊天,有儿孙的的就落不到清闲。山里湿气重,老人手上总会离不开一个火笼,用于防寒取暖。

青石板路旁的小木屋,是西溪村最聚人气的地方,村子里有大小事情,便会用红纸黑字张贴在木板上,村民一看便知晓三分。每次我去西溪,都能看到许多村民,一字排开坐在一起,有说有笑,那种融洽的村风民风感化着我。

坐在木门槛上聊聊家常。

西溪村物产丰富,有各种特色的土山货,深秋时节,村后的枫叶红得诱人,雄鹰在山空中盘旋。由村子里溪水旁的林荫小道而上,两旁参天大树,被一簇一簇的树藤缠绕、吊挂,甚是迷人,悦耳的鸟叫声会时远时近地传入耳畔。

新农村改造未拆完的小木屋,此处是西溪村民闲坐聊天最多的地方。青石板路,木屋、红纸、青石条,给村民留下了太多的记忆。

西溪的人文情怀,让我久品,千年的古村落,静谧的小山村,让我品出的是一种山里人的朴素和实在。如今,西溪村紧跟时代步伐,经过新农村改造后的古村落已焕然一新,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千年以来的居住条件改善了,但我总觉得缺少原来的味道。不管怎样,静谧的西溪,依然可以锁住我的脚步。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胡金良老师开设的公众号“煮咖啡看世界”,这是一个专为高安人记录传统手工艺而设的公众号。

投稿请邮件发至:admin@igaoan.com

Hash:6e28f50cf4a610e341174607cb0b78a2253dfdc0

声明:此文由 中国高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