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美轮美奂的木雕黄埔广州少有!

已经记不清在哪看到的这段文字,“幼时与玩伴或在祠堂嬉戏,或坐下聆听守护祠堂的老人讲述祖辈的荣耀;成年后或外出谋生逢喜事回乡坐在祠堂里与亲朋宴饮,或遇重事同族亲在祠堂里相商。年老时,或祈盼回乡祭祖在祠堂里寄托乡愁,或灯枯时在祠堂兴后事宣告归去。”祠堂,是一生的羁绊。

彭氏宗祠鸟瞰

在茅岗村西华村西华大街处,有一座清秀的古代建筑,特别显眼别致,这就是彭氏宗祠。据记载,彭氏宗祠号“位育堂”,系茅岗彭氏始祖文峯祖的祠堂,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于1999年重修。彭氏宗祠三间三进,总面阔15.58米,总进深49.1米,占地面积约765平方米。守宗祠的老人说,从前的宗祠面积更大,现在所看到的宗祠的大小只是原来之三分之二,有三分之一已倒塌。

▲ 彭氏宗祠

站在宗祠院门前的空地,一眼望去,可看清宗祠的头门面的基本样貌,前廊四步梁,梁上施人物木雕驼峰、斗栱,如“武松打虎”等。四根石前檐柱的连系木枋雕人物,极为精致。大门木门夹,石门枕,书有“彭氏宗祠”的木匾挂在中央,两侧木门刻有“道同孔老;寿冠商周”,后廊瓜柱、梁架均有如意纹雕饰。两根八棱石檐柱,气势十分宏伟

▲ 彭氏宗祠正面图

推开祠堂的木门,走进院内。院内十分的空旷安静,要不是零星摆着的塑料椅子提醒着我年代,我真以为我穿越了时光,回到彭氏宗祠曾经辉煌的时代。祭祀先祖、祈福未来;族人齐聚一堂,共谋发展,力排万难;惩戒为子不孝、作奸犯科的人;长者独自面对祖先牌位时流露的肺腑之言……一幕一幕,如同电影的镜头,不断的闪现在我的眼前,像是在告诉我彭氏家族历史

彭氏家族历史

彭氏先民与其他姓氏族人一样,由广东梅岭古道入粤经南雄珠玑港徙往广东各地。茅岗彭氏始于文峰,约于南宋绍兴年间,由番禺茭塘寥涌南村迁居茅岗,择仓下山西南倚山而居。文峰祖生男二人,长男监库,次男振子。二世分房,长男监库安居仓下,次男振子迁居西华。开宗至今已历800余年。彭氏族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耕读成风,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人才,如宋朝时的国子监助教彭东柱、宋朝将士郎中彭魁岸、清光绪十四广州广雅书院负责人彭金铭等等,不能一一列举。

仪堂面的面积最小,只有65.35平方米,两次间屋顶低于明间屋顶,明间设屏门,门上悬挂着“贤寿流芳”,是重修时仿旧新刻的。听说,只有彭氏祖祠才能悬挂此匾。大堂联:

彭氏源流远

祖荫福泽长

▲ 仪堂

后堂面的面积最大,有216.28平方米。前檐两根红砂岩八棱柱。前廊梁架施驼峰、斗栱,步梁、连系枋遍雕如意纹饰。中施瓜柱梁架。4根木金柱、红砂岩柱础。明间上挂木匾刻“位育堂”。

▲ 后堂

值得一提的是彭氏宗祠的精美木雕。据文物专家说,彭氏宗祠是不可多得的花祠堂。除了气势宏伟,造工精美亦是彭氏宗祠的代名词。祠内雕梁画栋,雕刻历史故事人物,栩栩如生。檐前壁上雕刻草木花果,几可乱真,壁画有渔、樵、耕、读……美轮美奂,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

走出大门,我久久不舍得离去,又顺着整个建筑转了一圈,那青砖石灰浆砌的墙体,褪色的木雕壁画,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再次向我述说彭氏族人的历史。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Hash:e75f257643375ca5865d8f51f20db4834dfbc172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