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义庄:两岸历时最久的民间慈善机构

林氏

林氏义庄

福建龙海市角美镇杨厝村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国家级点文物保护单位“林氏义庄”就坐落在这里。

林氏义庄位于杨厝村过井社,三座并排两进大厝,配左右六列对称护厝,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5亩多,是个具有典型闽南风格的庄园。

东南广播记者探访林氏义庄

林平侯的故事

林氏义庄管理负责人林清福接受东南广播记者采访

林氏义庄管理负责人林清福讲述,林氏义庄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由台湾林本源家族创建,创始人叫林平侯。1776年,莆山社林姓第十四世孙林应寅迁居台湾淡水兴直堡新庄街。其子林平侯16岁时入台,一边读书,一边在米店掌管书算,深得东家信任。凭借数年累积的薪酬和东家的借款,林平侯独立开业经营稻米。由于经营得当,林平侯积累了丰厚产业,成为家族的创业人。

1806年,林平侯出任桂林同知,后升为柳州府正堂。不久,引疾告归台湾旧居。1818年举家远迁大科坎(今桃园县大溪镇),致力从事农业开发。林平侯招工筑陂凿圳,开垦大片荒地,每年收获数万石稻米。1823年,林平侯又招揽工人,拓垦淡水平原,还出资打通淡水通往葛玛兰(今宜兰)的三貂岭,以利开发葛玛兰。

林氏义庄

林平侯一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台湾倡修淡水文庙及东海书院,捐修郡城贡院、考棚及义仓,仅在淡水就购置6处“学田”,每年收租140石,均用来奖励和资助淡水学生。

在台湾垦殖致富之后,念及故乡乡亲贫苦,林平侯仿效宋范仲淹义庄之法,于1819年耗巨资在过井社兴建林氏义庄,花两年多时间建成。他将在淡水海岬近600亩水田充做本族义田,年收谷1600石,按年寄回林氏义庄赈贫。

走进林氏义庄大厝,前进用来会客,后进为本源家族在祖地的家庙“永泽堂”。前后进中间的墙上镶嵌着道光元年正月立的《永泽堂林氏义庄》碑文,碑文镌刻着清代书法家吕世虞书写的小楷,工整精美,内容为办庄宗旨和赡赈条规:“福建台湾府北路淡防厅徐为置立义庄叩恳详咨立案等事嘉庆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据漳州龙溪县童生林国栋呈称:窃栋父林平侯弱冠来台寓居治下兴直堡新庄街,克勤克俭置田业,迨强壮之年力图报效,遵例捐纳同知……”

林氏义庄碑文

根据赡赈条规,林氏族亲、贫乏之家,每年供食米棉花,嫁娶丧葬,都给资金。例如男的每年给三丈棉布(每年冬至发给),女的每年给三斤棉花(每年立春发给)令其自己纺织;男十一至十六岁,每年给一丈五尺棉布;有服之亲娶媳妇,给银200两,嫁女儿给银10两,赡给有定额,男女不遗漏。林氏义庄赡赈历经百年不变。

林氏家谱

1844年,林平侯无疾而终,享寿79岁。林平侯生有五子:国楝、国仁、国华、国英、国芳,分别以“饮、水、本、思、源”为记。分家时,排行第三的国华与排行第五的国芳移居板桥,共同创业,合称“本源”,这便是著名的台湾板桥“林本源家族”的由来。

林维源

林维源

林国华生三子:维让、维源、维德。林维源是林氏义庄第三代庄主。清廷于甲午战败,割让台湾予日本,台湾军民抗日,林维源捐银100万两资助抗日,随即携家眷回到厦门,病逝后葬于角美莆山故里,距离林氏义庄不到1公里。

林尔嘉

林尔嘉

林维源之子林尔嘉,字菽庄,1895年随父亲离开台湾来到厦门。林尔嘉是第四代林氏义庄庄主,每年由台湾运来的赈济米谷,须先运到厦门经他检验,然后运往义庄分发。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才终止。

林氏义庄

从1821年至1937年,林氏义庄历经116年,在林家祖孙四代的主持下成为两岸历时最久的民间慈善机构。如今,每年清明节,来自海峡对岸的林氏后人都会来到林维源墓园扫墓,感念先祖厚德。过井社村民也会自发前往,感念其义举。

【完】

文字:黄月慧

图片:康龙滨、郑亚裕

视频:郑文智、康龙滨

后期:陈 伟

排版:黄月慧

编辑:郑韶风

通讯员:罗敏

供图:漳州台商投资区社会事业管理局

AM585东南广播

扫一扫关注我们哦

你 “在看”我吗

Hash:2a5054bf3205417001f0fb928ed812614f48f511

声明:此文由 AM585东南广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