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龙池: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新城

龙池片区是漳州台商投资区的“东大门”, 坐落在九龙江海口沿畔,距离厦门岛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近年来,龙池片区积极探索产城融合、转型升级之路,同时,聚力群众福祉、补短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速产城融合,把龙池片区打造成为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的现代产业新城

探索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龙池片区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思路,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建起灿坤、白礁、金山、鸿渐等四个工业园,入驻了灿坤、福欣特殊钢、长春化工等著名台企,还有港资企业宏泰集团、喜盈门以及内资金龙客车等规模企业,目前拥有工业企业近200家。

保税物流中心(B型)漳州保税区,是漳州市首个、福建省第三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产城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亮点。保税物流中心与厦门港务发展股份合作成立,项目用地145亩,分期建设12.19万平方米的综合物流中心,园区共有4个仓库,投资规模约4.2亿元。首期的1号仓库已经竣工并通过验收投用。项目的运营,将辐射带动漳州周边,乃至厦门、泉州龙岩等地区外向型企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企业创造更加便利和高效的通关环境,对于吸引台资、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龙池片区内的港资企业宏泰机电科技(漳州)公司,近年来也致力于转型升级,2019年初,智能立体仓库(一期工程)建成投用。落户十年的宏泰漳州公司,拥有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科技园,是宏泰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而去年开始改造升级的“智慧工厂”项目,总投资5亿元,生产通信、设备、网络、医疗电子等50多个品种。

此外,总投资约200亿元国贸智谷项目,将打造集科创•双创、物联网和总部经济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从产业协同、职住平衡、功能一体、人才集聚的产业创新共同体等方面发展。该项目建成满园后,落户园区企业可达700多家,可创造综合产值约292亿元,税收可达 26亿元,解决就业约1.7万人。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推动产业引领,促进产业融合。

完善教育医疗交通条件

龙池片区不断聚力群众福祉,抓短板。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也不断完善,进一步为该片区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城注入活力。

教育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引进了12年制公立名校北大培文学校。按照规划,北大培文学校总占地面积近200亩,建筑面积超8万平方米。其中,中学部新规划校区占地125亩。北大培文中学部将设初中三个年级,现有学生1033人(现鸿渐中学学生);高中将设30个班,预计2021年正式开班。加快白礁小学、锦宅小学等学校的建设,金山小学已竣工投用。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为龙池片区的学生带来优质的师资力量和美好的学习环境。

卫生医疗条件同步改善。泰禾集团斥资20亿元修建的三级综合性泰禾国际医院加速推进,该院将全方位整合医疗资源,提升服务水平,未来将全面解决龙池片区群众的就医问题,让群众轻松享受系统性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同时,推进龙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补齐医疗卫生短板。

交通路网四通八达。角海路贯穿整个龙池片区,集中区已有龙池大道、保生路、崎巷路,路网四通八达。目前,崎巷路已经完成改造,红树湾大道(疏港大道)正在抓紧建设中,龙池大道建设进度也已过半。这几条片区主干道完工后将快速通达厦门。其中,沿九龙江双向六车道的红树湾大道风景与速度兼得,与厦漳同城大道、龙池大道、角嵩路等构成立体交通网。

值得一提的是,在厦门市轨道交通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工程项目中,与厦门东孚镇接壤的社头站,对接厦门轨道交通,是龙池片区提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该站点还涉及建设一座主变电所和地铁6号线停车场。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龙池片区推动各村(居)科学发展,推行“一村一品”,因地制宜,注重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发挥地区特色和活力。

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白礁村,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礁慈济宫和台胞祖籍地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养生特色小镇,规模达3000亩。如今已建起高档社区,也保留着潘氏老宅等古建筑群。白礁,将成为更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农村

锦宅村历史悠久,留存了不少古建筑,富有韵味的进士第、闽南小刀会、五恩宫、文庙等让人眼前一亮。还积极发掘历史资源,建成黄开物闽南侨批文化纪念馆、明末清初黄廷将军纪念馆。在各个古建筑的位置设立标志牌,讲述古建筑的人文和历史价值,这些古建筑将成为锦宅村旅游名片

鸿渐村将以鸿渐公园为核心,全面提升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古村落小区。围绕“鸿渐公园、高阳楼郑和庙、许氏家庙、凤山宫”五个点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打造一条农村生态文化长廊。保护乡村文化风貌、留住乡村记忆、延续乡村文化根脉。促进加快推进古村落片区的环境治理。同时进行道路“美化、绿化、亮化、硬化”的提升,结合对周边古民居古树木提升保护,对周边古民居进行提升改造,形成独特风格的古村落小区。还租用空置的华侨房子,建立华侨历史馆,利用闽南古大厝建立村史馆。

龙池片区一个个特色村居,一处处乡土美景成为现实;一个个昔日普普通通的乡村,既彰显着“新城”的活力,又弥漫着“乡愁”的韵味,如今实现了美丽蝶变。(作者:陈福升)

Hash:93d5f250d695b1e3c473e0792e21b7e373606b80

声明:此文由 中国苏南视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