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铁炉厨李村

临潼铁炉厨李村

李钊

李氏起源

李姓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2011年最新百家姓排名,李姓为中国第一大姓。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朝鲜韩国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19%。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既今甘肃,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李姓历代名人极其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

厨李李氏起源

李氏起源于尧舜时期,唐朝李世民追随老子李耳为李氏祖宗,家中字辈与其李氏“陇西堂”有些相似,李渊长安定都,到唐朝末年都各自迁移,厨李村李氏也是李世民的后裔。

李氏祖宗明朝就开始居住在现临潼区铁炉乡厨李村,据乾隆年间《临潼县志》记载,铁炉镇只有贾家村,厨李村,睢家堡,岩张村,平泉堡。厨李村在明朝有城墙保护,明朝李氏祖宗在皇宫当御厨,其次将村名命为“厨子李”。李氏祖宗李育发在乾隆年间在鸿州城做官(现临潼零口镇),修建零口桥,又主持重修栎阳桥。乾隆年间衣锦还乡,被埋在厨李村,当官时被朝廷错认犯罪,后来平反有人诬陷。皇上赐夫人为诰命夫人,赐其凤冠霞帔,李育发死后头部镶金。李育发的坟被族人叫做“官坟”,每年清明都会祭奠。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人说李氏祖宗“官坟”里面有宝,才被挖开。里面的砖被村民拿去盖了饲养室,“官坟”被盗,从此族人再也没有去祭奠。(坟墓地址,村子南岸子电房往西)清朝年间祖先又出了一名县令,具体名字不详。家中养马成群,有马坊所以村中有条路名叫“跑马路”,每逢节日都会举行跑马比赛。

李氏在铁炉乡分两支,在小金乡厨李湾居住着同一族人(村名出亮湾,现名新合),清朝末期迁移到厨李湾。厨李湾李氏以前每逢清明都会来厨李村祭奠祖先,以求保佑。李氏在临潼渭河以北,新疆北京高陵县华县都有分布。

据《重修栎阳桥》碑文记载“栎阳地处要冲,清峪之流,环绕如带,蜿蜒而南,达于渭川。东门外距镇里许,砌石为桥名曰东阳桥,使东西阻隔为平地。所以通往来利便行旅者,盖百有余年于兹矣。经渖潦之所冲,溢横流之所击,桥体巅塌实矣。望之断开端处,兹生者无不惕然沉怨,惧历此桥者,亦皆骤然而动心。本镇居民、乡约、善士捐资修桥,三月余,庆告峻矣。从此车辚辚,商旅晓行,而夜则马鸣啸啸,行人载笑而载言。将欲昭示斯桥重修之程历也。云尔是为记"临潼县知县加一级,赵麟趾撰,清乾隆年间(年、月不详)立.记载没有出现祖宗的姓名,但是家族中一代一代的流传肯定是真的,现在还没有确定这座桥在乾隆年间是谁修建的,但我敢肯定一定是我们李家祖宗修建的,这因为家中的家谱记载。

栎阳桥位于临潼区栎阳镇,栎阳自古重要城池,秦始皇开始定都栎阳。栎阳桥原明朝武之望修建,后清朝又由李育发重修,栎阳桥自古交通要道。

厨李村‘李氏祖坟’简介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宗代代传。‘厨李村’这三个字出现于乾隆年间《临潼县志》中,可见村中的历史是多么悠久。清明节是祭奠祖宗的时候,每当清明节人们总会谈起李氏老祖宗的陵墓。

厨李村李氏祖宗最早的陵墓位于‘西刘村’村口,厨李村李氏分为四大家族,但是最早的祖坟在一块,每当清明节全村男性都会一起参加祭祖仪式。‘西刘村’村口的祖坟据说是李氏的总族坟,由此可见厨李村四大家族是一位祖先。以前祖坟柏树参天,石碑成群。听说石碑上刻着老祖先的名字,由于各种原因,解放之后经过‘破四旧’等历史原因,陵墓损坏严重,现在再无法考察。

李育发是我们家的老祖宗,他的陵墓在村子南边‘南岸子电房以西’,以前坟墓上有石碑,文化大革命因某种原因,陵墓被盗。族人回忆墓内有皇上赐其夫人的‘凤冠霞帔’,男祖宗头戴‘顶戴花铃’,身穿清朝朝服,墓内砖瓦结构距今推算三百多年,被族人世代称为‘官坟’,因其坟墓被盗族人无不伤痛。每年清明族人都会祭奠,以求保佑。

家中在清朝也出过县令,其在祖宗李育发以后,冯创循后门出去十米就是祖宗李育发之子的陵墓,现在早已不见踪迹,虽说无人祭奠,但也希望后人知道。

出了‘西城门’也是我们家的祖坟,知道这个坟的人很多,其原因就是离村庄近。解放后六七十年代祖坟柏树参天,但是若要问族人这里到底有多少坟,没有人能回答清楚。据可靠消息这里共埋葬我们李氏族人三十多人,有二三十坟墓。分别为李应海其父其母的陵墓,也有李应财其父其母的陵墓,也有李战熬其父其母的陵墓,在其就是祖宗李育发以后子孙的坟墓。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志清弟兄为其母‘李应海其妻王氏’打造棺材,将坟上柏树利用。现在祖坟还依稀存在,每当清明族人都为以‘插白纸干’祭奠祖先。

西城门一出,走到跑马路向南二十米,李要安菜地,也是李氏祖宗的陵墓李战熬与其妻的陵墓,其子李应淳的陵墓。跑马路向北直到土壕再向北三十米与西刘村交界处,是李氏族人李应财与其妻董氏的陵墓。李应财墓向北五十米再向西五十米,是李氏族人李应海与其弟的陵墓。跑马路旁边有李应海其妻王氏的陵墓,旁边有其二儿李志忠的陵墓。

近代的陵墓都依稀可见,大多都集中在跑马路以西‘西埝’。其中有李志清,李少科,李志良与其妻王氏,李发有,李永建,李永亮的陵墓。望族人记住李氏祖宗的陵墓,每逢清明时节祭奠远祖,以警后人。

厨李村‘李氏祠堂’简介

祠堂是祭奠祖宗的一种寄托,也是中国人的信仰。厨李村祠堂的修建时间已经无法考证,但是说起厨李村祠堂,老人们都会不停地说着。厨李村李氏祠堂位于李光辉与李文强家中间,原先占有两间庄基,解放后拆除,至今也未有人修建。

祠堂中供奉着厨李村李氏每一位祖宗,里面有神案,神位,神轴。村中李氏每家每户每年轮换,服侍祖先。每逢大年三十晚上,族人都会聚集于此祭拜祖先,三十到初一的晚上也就是除夕,都会有人服侍祖宗过年。清明时节族人都是先祭拜万祖先,再到祖坟祭奠,祭奠完成之后也要回祠堂供奉祖先。

古时只有有权有势才会修建祠堂,由此可见李氏祖先的辉煌。我们家的神轴上画着李育发夫妇的全身像,男祖宗身穿朝服头戴花铃,女祖宗头戴凤冠霞帔,身穿绫罗绸缎。神轴时常供奉在家中,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损坏。家中神位据说丢失,南山岭上厨李湾李氏与其是同一先祖,每年清明下山祭拜祖先,因顾路途遥远,将其神位拿走至今下落不明。

厨李村‘跑马路’简介

在村中说起‘跑马路’无人不晓,但是知道这个名字是从何而来,没有几个能回答出来。据族中老人讲起,我才逐渐明白取名‘跑马路’的来历,祖宗李育发之子是一位县令,在家养马成群,修有跑马场‘现跑马路往西直到西刘村沟岩子’都是跑马场的位置,因为铁炉镇临渭交界,南通商洛,北通渭南处于必经之路。

跑马路向北穿过冯家沟直到渭南,向南走贾家村再到西头张,经转王胡赵直到铁路镇。这条路线直从渭南通道商洛,可以说是古马跑道。祖先养马成群也其为运输东西,古马跑道来回经商人流不断,因此起名‘跑马路’。也有一种说法,是因祖先养马成群,每逢节日都会举行跑马比赛,然而比赛跑马的路线就是这条路,由此起名跑马路。

厨李村‘石王庙’简介

厨李村‘石王爷庙’传说是,女娲娘娘为救苍生,在骊山‘老母殿’炼石补天,所用七彩神石。补天完成之后,一块神石落到此处,故名‘石王爷’,村中因此修建庙宇。

据历史记载厨李村以前的‘石王爷庙’规模浩大,每逢六月都会有来自各方善男信女来此祈求,以求保佑。清朝末期庙宇损坏严重,村中也无人修建,到后来就损坏不堪,直至消失灭迹,只留下石王爷神像。石王爷的神像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仔细观察这块石头像是一位神仙的塑像,有头部,身体。近几年村中一些善男信女,不忍看石王爷的神像遭经雨水风霜淋漓,为此在村西头盖了一间庙宇,供奉石王爷。现在每逢农历六月厨李村就会过庙会,附近村庄善男信女都会祭拜烧香,人流不断。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也会有人供奉石王爷。

厨李村‘城墙’简介

厨李村城墙的修建,听村中老人回忆,应该修建于大明朝。城墙将村子包围了一圈,从东到西,东起冯恩虎家,西到李三刚家。城墙犹如斗状,西边有城门,进门之后是照碑,则东边是城墙没有城门,每逢红白喜事都会从西城门经过。村中居住四家李氏族人,分别居住在城墙西头与东头。

城墙的规模浩大,相比较而言在铁炉镇有城墙的村庄不多,可见李氏祖先当年不寻常,清朝末年村中移居了两户冯氏,据说是从贾家村西边的‘冷沟’迁来,后因某种原因村中族人在东城墙开了东门,以便于方便。东门未有城门,但是村中每逢红白喜事还依循习俗,都要经过西城门。解放前期村中的城墙依稀可见,解放之后村民盖房垫土,将城墙的土拉回为己利用。据老人回忆城墙非常坚固,挖土时非常艰难。

城墙的损坏,换来了村庄的发展,现在‘城墙’这个词,只能在老人回忆往事时谈起,每当人们听起来都有一种好奇心。

厨李村‘李氏祖居布局’简介

明清时期厨李村‘李氏祖居布局’,村中李氏同一祖宗后因某种原因分为四家,以下简介只记四家老祖屋在城墙内分布模式。分别为李育发家族,李甲周家族,李志民家族,李清孝家族。

西城门靠城墙西北角第一家则为李育发祖屋,六间庄基大门朝南,与城墙西北角有一巷道,巷道则属李氏祖屋排水所用。

城墙东南角向西三十米为李甲周,李刚利祖屋,前半三间后半四间庄基大门向北。

城墙西南角向东二十五米则为李志民祖屋,六间庄基大门朝北。

城墙以南中间偏东则为李清孝家族祖屋,五间庄基大门向北。

城墙以南中间则为‘李氏祠堂’,占地两间庄基,城墙东北则是村中李氏的公共场地。

西城门向西止跑马路,则为以前的马坊,现城门左右两口古井,足以证明。

清朝末期李氏家族人口众多,其后在城内又多了几片庄基,以至现在村中李氏各家族的分布,以上是对厨李村李氏祖屋布局的简述,凡我李氏族人记之。

厨李村‘鼓谱’简介

铁炉镇四周,逢年过节都会以敲鼓的形式来庆祝节日,然而每村的敲法都有所不同。厨李村的鼓在四周围村庄,算得上是敲的最好的。鼓声和锣声紧密配合在一起,一人敲鼓一人掌锣,再其就是敲钵的,每当村子敲起鼓来行人无不赞叹。

提起厨李村‘鼓谱’人们就会感觉神秘,因为其他村庄只是敲鼓,很少有村庄有‘鼓谱’,所以人们感觉神秘。厨李村‘鼓谱’流传时间几百年了,村中大多数人都会敲鼓。明朝年间村中修建城墙,听说进城门要有‘黑虎令牌’只有手掌令牌才能进城,每当有人进城都会敲鼓,鼓名为‘鸡上架’‘苒苒蔓’。

村中所敲的‘鸡上架’附近村庄都能敲,但是敲法都不完整,只有厨李村保留了最传统最完整的鼓法。‘苒苒蔓’这种鼓法只有厨李村敲,之所以起名‘苒苒蔓’是因为鼓法敲起来就像绕口令,‘苒苒蔓’与‘鸡上架’的鼓法有些相似,但是仔细听还是有区别的。‘鸡上架’分为十二段,每段同时敲三遍,总共三十六段。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六六大顺,敲鼓时鼓声喜庆也能避免邪气,其中悬藏奥妙,六乘六刚好三十六,‘鸡上架’敲完正好三十六段,可见古人在排鼓谱时是多么得暗藏玄机,把人们的寄托都寄于敲鼓中。

上世纪村中李刚利父亲是敲鼓高手,铁炉镇无人不晓,人们都对其称赞。后因年时已高害怕鼓法失传,将鼓法与鼓谱传于冯川新。至今厨李村‘鼓谱’还在延续,逢年过节都会有人敲起‘鸡上架’和‘苒苒蔓’。鼓声中透出喜气,想起祖先的英明,望村人将祖先遗留下来的经典流传于世。

“厨李村”与“厨李湾”

厨李村与厨李湾是同宗同祖,‘厨李湾’位于小金乡‘张定湾’低下地势险要。清末年间祖先在南山岭上置房买地,将其族人一部分搬迁到‘厨李湾’。每逢过年清明,‘厨李湾’全村老少都会下来祭奠祖先,直到解放之后就断了联系。村中有些习俗每当清明节,男人上坟都会‘分馍’也就是祖宗的贡品。

解放后李志良父亲李应财也去过‘厨李湾’,他回来说那边还有个本族人叫李应财和他是同辈同名,可见‘厨李村’与‘厨李村’家族字辈还没有乱。‘厨李湾’李氏大多数是李育发的后代,经考证‘战字辈,应字辈’在‘厨李村’也存在,故为李育发的后代分支。零贰年年底我前往‘厨李湾’寻根问祖,接待我的是本族族人李应明,据他回想解放前期祭祖分馍的场景,可见‘厨李村’李氏当年人口很多。

当年‘铁炉三害’抢劫‘厨李湾’李应财家时(李应财家原为财东),听说李应财的妹子在后院高窑手持步枪,一个人把韩国璋的狗腿子打的不敢向前,真可称为‘女中豪杰’不愧是李氏儿女。‘厨李湾’李氏李应举其子李凤庭当年参军,落户到临潼河北,还有的落户到香港。李铁毛(李应财重孙)搬迁到斜韩村一组,还有的迁到街北张海村医院隔壁,李战春迁到睢家堡。

时光流逝‘厨李湾’村名几经修改,第一次改为‘出亮湾’现名‘新合’。虽然说‘厨李村’与‘厨李湾’解放后不再联系,但是都流着李氏的血,不论走到天南海北都是同宗同祖。

厨李村‘北梁’简介

厨李村‘北梁’向北就属于渭南管辖,‘北梁有宝’这个词我是从村中老人跟前听到的,当年本族李发友在砖瓦厂上班,想给村子办个砖厂最后被村人拒绝。因为‘北梁’地势较高砖厂就选在那里,可以方便用土。据说拒绝办砖厂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一句‘北梁有宝’。

北梁是否有宝我们还是很猜疑,就在前几年听村人说‘北梁’的庄稼地里发现了很多盗墓贼用洛阳铲打过的盗洞,盗洞的发现可以说明‘北梁’的确有宝。因为盗墓贼知道的历史比普通人要多,毕竟吃的就是盗墓饭,很让人猜疑的就是只发现了洛阳铲用过的痕迹,却没有发现被盗的线索,由此可见盗墓贼具体也不知道具体方位,只是在排查当中。

厨李村‘北梁有宝’可以肯定,具体朝代就无从可知,只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说法不可能是没有根据,还希望有缘人能解开‘北梁有宝’这个谜底,从而打消那些盗墓贼的野心。

厨李村‘西埝’简介

村庄地势东高西低,‘西埝’位于‘跑马路’以西就是土壕所在的位置。明朝年间还没有修建城墙的时候,李氏祖宗居住在‘西埝’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居住地。明朝祖宗修建城墙之后,才居住到现在的位置。

以前‘西埝’不是现在所见的形状,地势与跑马路北边以西同高,后因拉土垫庄基才形成这样的局面。改革开放后村民称‘西埝’是村上最好的地(面瓮瓮),各家各户都想把地分到‘西埝’。土改后村民给‘西埝’这块地都栽了桐树,桐树成群就有人称‘桐树壕’。

据史书记载秦朝时期,铁炉镇这一片都是黑松林,最后因其炼就木炭将树木砍伐。解放后‘西埝’这片地有很多人在这建造阴宅,有几次人们发现在挖开土层时,可以清晰可见以前古人炼烧木炭的痕迹,就在‘西埝’这片土地上发现了好几处,可想而知当年那片黑松林是多么的茂盛。‘西埝’这片地多么早都有人类的足迹,上演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只待我们后人来探索。

Hash:7eff19d8f026ebce3494a296a48082b0ccce532e

声明:此文由 铁炉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