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天台山文化的三个高峰

来自:新闻天台

天台山文化是儒释道交融的以尚和、崇善、向上为价值取向的具有创造性、融合性、开放性的文化,既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又有广泛的时空影响。

王哲人/摄

天台山文化,如同一座宏伟的精神大厦,立足于天台山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天台山的奇山异水、奇花异木、奇岩怪石,天台山独特而神奇的自然风貌,对天台山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桃源遇仙、五百罗汉居天台等传说以及佛教天台宗发祥、道教南宗创立、儒学传播渊源等文化盛事,都离不开天台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大自然的造化和以儒释道文化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共同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天台山文化。天台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天台山这一区域的反映与呈现。它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性,又有天台山地域文化的个性,是台州文化的精华。

秦汉以前及秦汉时期,天台山文化处于萌芽状态,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此后,东晋文人孙绰在其《游天台山赋》中赞美天台的自然风光“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认为天台山是“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东晋以后,随着中华文化中心由西北向东南转移,此后形成的中国文化史与思想史上的三个高峰,与天台山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在时间段上是基本重合的。一是佛教融入中国时期,以佛教天台宗为发端,以佛教禅宗为成熟与完善;二是道教内丹学的完善,创立于天台山的道教南宗为其内容之一;三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曾经传道台州,影响极大。三个时段的文化盛事,都与天台山文化密不可分。天台山文化,在这三个时段的文化盛事中,都留下了深刻影响。

写下《游天台山赋》的孙绰,认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儒释两家是相通的,展现了一种和合包容的文化胸怀。南北朝时的大学问家顾欢,在天台山写了《夷夏论》一书,震动了当时的儒、释、道三家,影响甚为深远。天台山文化的发展,正是在论争与冲突的基础上相互吸收对方的有益养分,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最后走向相互融合并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态。儒释道三教融合,文化的创造性、融合性和开放性,是天台山文化的宝贵品质。正是这些宝贵品质,造就了天台山文化的一个个高峰。

天台山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天台山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在隋唐。在隋朝,佛教第一个中国化的宗派天台宗诞生了,天台山成为佛教天台宗发祥地。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佛学泰斗赵朴初先生在诗中写道:“天台宗派耀东方,更有名山作道场。”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而真正树立起中国佛教教派旗帜,则在天台。因为有“东土释迦”之誉的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与儒家学说相融合的佛教宗派天台宗,把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佛教思想中的“五戒”结合起来。智者大师所创立的佛教天台宗,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和合相处,而不是相互欺诈、斗争不断。北大楼宇烈教授曾指出,佛教天台宗的核心是和合。天台宗中无情有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则不仅把不同的人作为平等的个体对待,还把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甚至生物与没有生命的物体(物命),也平等对待。天台宗“三谛圆融”的概念,“圆融”两字,包含着和合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智者大师论著中所提出的辩证法思想,与晚于他1200多年出生的黑格尔所论述的辩证法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佛教角度说,智者大师是佛学大师,而从哲学角度说,他又是哲学大师,他因此而被外国哲学研究者称为“东方的黑格尔”。后来,中国的高僧鉴真大师和日本僧人最澄大师将天台宗传到日本,至今信徒众多。天台宗也传到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在那里影响很大。欧洲与美国,也有佛教天台宗传播的踪影。

天台山文化的又一个高峰,出现在北宋道教南宗在天台山创立这一时期。天台山是道教圣地。早在东汉末年,高道葛玄就来到天台山筑庐种茶,修道炼丹,天台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到唐代,道教大师司马承桢隐居天台桐柏山多年,自称“天台白云子”,撰写了《坐忘论》等多部著作,开创了道教天台仙派。到宋代,高道张伯端创立了道教南宗。张伯端曾经长期担任小吏,后来愤而辞官,开始修炼,一生曾经辗转很多地方,后来回到天台山桐柏宫。他认为儒、释、道同源,倡导“三教一理”,主张以修炼金丹为主,著有《悟真篇》等多部著作。张伯端明确主张释道双融、性命双修。这双融双修的思想,本质上是告知人们如何做到身心和合、如何与大自然保持和合状态,也正是和合思想的具体体现。张伯端在天台山创立道教南宗,使天台山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曾任天台县委书记、台州市政协常务副主席的娄依兴先生说过:“人类一切文化从本质讲都是宗教文化,天台山文化的精髓是儒释道交融,是宗教文化的代表。”佛道文化,是天台山文化的主体与精华,儒家学说在天台山文化中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佛教天台宗还是道教南宗,儒学都是其极为重要的思想来源。可以说,智者大师创立的佛教天台宗是从佛教角度吸收了儒、道两家理论,张伯端创立的道教南宗是从道教角度吸收了儒、佛两家观点。

到了南宋,一代大儒朱熹则从儒学角度吸收了佛、道两家思想。朱熹,这位具有崇高文化地位的大儒,与台州有很深厚的渊源。他曾到台州赈灾、兴修水利,也曾两次提举天台山桐柏宫。他曾在台州大地到处讲学,台州各地理学之风大兴,儒生钻研朱子义理蔚然成风。南宋一代台州文风蔚然,被称为“小邹鲁”,这与朱熹在台州倡导理学有很大关系。南宋期间车若水、黄超然等台州十大儒,基本上是朱熹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 佛道双栖的天台山,是朱熹一个重要的人生驿站,佛教禅宗、天台宗与道教南宗的思想,对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深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理学思想,借鉴、吸收了天台山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中的许多观点,成为其理学思想中富有生命力的新元素。正是朱熹,把天台山与儒学联系起来,使佛道文化源远流长的天台山,辉映出儒学的光辉。台州士人坚守道义而不计功利、舍生取义的精神,与朱熹在台州大地弘扬理学密切相关。从明代方孝儒、清代齐周华到当代陆蠡,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台州式硬气”,充分体现了天台山文化中坚守道义、刚正硬气的一面。明代王阳明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内容的心学,也吸收了天台山文化中的一些思想精华。儒学思想除了理学思想在台州影响很大外,儒学中强调经世致用、认为工商皆本的事功学派,在台州大地同样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一切,正体现了天台山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宋明期间儒学在天台山的兴盛,堪称天台山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陆军/摄

天台山文化发展史上的“三个高峰”,是儒释道文化共融和合的高峰,天台山文化堪称集和合文化之大成。同时,和合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寒山、拾得,长期隐居在天台山,他们的人生经历与他们的诗歌,都与天台山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寒山子留下了300多首白话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风格独特,清新通俗,1000多年来在社会各阶层广为流传,并且远播欧美,在诗坛上有“寒山体”之称。这些寒山诗,蕴含着深厚的和合文化思想。从寒山诗中,可以读出寒山子的人地和合、人际和合与身心和合思想。寒山与拾得的故事,还被后人所神化,被称为“和合二仙”,甚至被清代雍正皇帝封为“和合二圣”。以寒山、拾得为原型的和合形象,逐渐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

和合文化在天台山的兴起,在台州大地的发展,表现为由单纯文字阐述的和合思想转化到具体的人物偶像寒山、拾得,表现在儒释道三家在天台山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实现了文化和合。支撑起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所谓“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佛家的明心见性,道家的修心炼性,儒家的存心养性和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养成,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天台山文化,如同一座宏伟的精神大厦。这座大厦之中,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底座和框架,儒释道三教合一是其主要特征,独具特色的济公文化、旅游文化、养生文化、隐逸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等都是这座大厦的特色单元,使这座大厦华彩四溢。

天台山文化特别是和合文化在当代的重要意义,在于加强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在于“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于通过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加强党性修养,加强作风建设,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指出:“文化自觉”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而是要重新认识传统,以传统为基础建设新的中国文化。他指出文化要推陈出新、温故知新。天台山文化与和合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在于“修身自强、崇节尚义、和合包容、刚正硬气”等方面。

从天台山和合文化资源中提炼出当今可用的哲学思想和修身、齐家、处世、从政、治学的智慧,激发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守良好的个人道德规范、学会圆融智慧的处世方式,进而在各行各业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弘扬和传递正能量

Hash:171244dec653c69ddfbce2ce48bea79990dad55a

声明:此文由 杭州市天台商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