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小井庄:“敢为天下先”造就美丽乡愁~~

乡村寄托着人们挥之不去的乡愁和不曾改变的情怀。从小井庄的包产到户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变化,小小村落展现了合肥广袤土地的更迭与繁盛。今天的“喜看合肥巨变,庆祝建党百年”专栏,请听《“敢为天下先”造就美丽乡愁》

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村,村口西南方的牌楼上雕刻的“小井庄”三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小井庄纪念馆里,万里座谈会旧址、万里与农民亲切交谈铜像……43年前小井庄人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迈出农地改革重要一步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1978年,肥西县遭遇百年未遇的大旱,全县100万亩农田70%受灾,中晚稻绝收,72万人在饥饿线上挣扎。

穷则思变!1978年9月15号,柿树岗黄花油厂南仓的一间会议室里,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座谈会,也就是这次会议确定了实施“包产到户”。

原小井庄生产队副队长何家桂:“当时我们晚上开会,老百姓没有生活,我们就把田啊承包给老百姓单干,分到户给他们自己安排农作物,想安排什么就是什么。”

“包产到户”焕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力。资料显示,仅1979年夏,山南区大、小麦总产2010万斤,比上年同期增长两倍多,超额完成定购任务;交售国家粮食1000万斤,比上年同期增长1倍。

当年的民兵排长,今年78岁的黄德富回忆说:“五个人口分了六亩地,我种了三亩地的麦,第二年春收了2000多斤小麦。”

谁又能想到,小井庄人的这一作法竟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就在那年11月24号,距离小井庄200多公里的凤阳小岗村18个农户按下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包产到户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的精神枷锁,给贫瘠的黄土地注入强大的生命力,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敢为天下先的开创之举,让小井庄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小井庄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难题。

肥西县山南镇党委委员单世立:“农业这一块我们整体的规模还是小的,农业的产业结构也比较单一,旅游这块整体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不高,知名度不高。”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2018年,肥西县提出在山南镇实施“三庄联动”示范点项目和以小井庄为主导的红色旅游,以长庄太空莲、光明生态园、金三和农庄为品牌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游,打造合肥市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单世立:“以三庄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融合互补,文化生活相融相济为目标,实现区域内的产业融合联动发展。”

根据计划,三庄联动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6.2亿元,产业内投资3.8亿元,项目实施以来已经初见成效。2018年“三庄”之一的长庄村实施了主干道白改黑,村里每家都建成了入户水泥路,村居环境变美了,村民的幸福感更强了。

如今,走进小井庄村,一望无际的田野郁郁葱葱,村内绿荫掩映、风景如画,一栋栋漂亮的徽式民宅整齐排列……小井庄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先后荣获中央文明委“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点、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生态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小井庄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美好乡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乡村振兴战略蓝图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小井庄村民李列仓:“我们田地全部刘庄出去,给有经头脑的又肯干的人把地给他,他付工资相当好。现在像我们小井庄到处都是鸟语花香,未来比这个还要好。”

一直以来,合肥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乡村振兴战略迈出了坚实步伐。

全市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一产为主向二三产业为主转变,由种植业为主向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形成优质粮油、草莓蔬菜、生猪、淡水产品等十大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2016年以来,全市农村居民年收入连续5年实现“跨千元增长”,2019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2元,较2015年增长42.8%,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平均7046元、6441元,居全省第3,全国省会城市第8。2017年、2019年连续两次获得农业农村部先进集体称号。

未来,我市将继续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谱写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美丽富强的宏伟篇章。

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夏伦平:“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体系,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纳入全市大建设计划统筹考虑、优先安排。促进城乡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均等化和全覆盖。形成“市民下乡、企业兴乡、能人回乡、农民靠乡”的人才支撑大格局。”

来源:合肥新闻

获取更多信息

Hash:e513c58bd42ab341ef430349182f381295c30613

声明:此文由 中部城市生活指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