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桥,承载着城市的美与文化

你知道吗?世界最宽大桥——沱江大桥在成都开建了。根据设计方案,沱江大桥最宽处达79米,主梁标准宽度达68米,建成后,它将超越桥宽67.3米的埃及万岁大桥,成为新的吉尼斯纪录。

古往今来,在成都建造的桥梁不胜枚举,九眼桥、彩虹桥万福桥等,不仅是一代代人的回忆,更是一座座充满故事的桥梁。日前,红星新闻文化频道策划推出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独家专栏系列,今日推出第二期《成都的桥》,且看袁庭栋回忆成都桥梁往事。

九眼桥 成都市区桥梁的老祖宗

九眼桥在成都人心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都人对它有最为特殊的情感。它不仅是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多的桥,还超越了基础的交通作用,兼具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成都有三个九眼桥,老九眼桥、九眼桥、新九眼桥。是不是有点晕?没关系,慢慢给你摆。

老九眼桥建造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清代,如今只能在老照片上看到它的雄姿。九眼桥所在的锦江河段是古代成都最重要的水运码头,载客载货的船只与上下船的车辆、行人众多,交通繁忙,祖先在此建造了成都城区最大的石拱桥,以“宏济”二字命名。“桥成,为洞者九,纵四十丈,横四十尺。远而望之,虹舒电驰,霞结云构,若跨碧落而太空为门”。明代天启年间,宏济桥改名锁江桥。因为桥下有九个桥洞,民间一直称其为九眼桥,以宏济桥得名的街名至今仍保留着,就是桥北的宏济路。

这座古老的石拱桥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行人往来不绝,而且通行汽车。随着成都经济的迅速发展,古老的九眼桥实在不堪重负。1986年,规模更大的新桥在老桥上游14米处建成,它一改石拱桥的外形,修成了钢筋混凝土平桥,而且栏杆等装饰也与老桥不同。鉴于老桥已失去交通功能,两桥并存不利于泄洪,遂在1992年拆除了老桥。

有人提出,九眼桥是成都名胜,应当作为历史文物被保留。2000年,相关部门在望江公园后府河上新建了一座与老九眼桥相似的石拱桥,命名为新九眼桥。架构和雕花保存了原貌,只不过体量更迷你,用以保留九眼桥在人们心中的记忆。如果你想看看九眼桥的原貌,可以移步该处一探究竟。

九眼桥南岸一带长期都是锦江中的重要水码头,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然有船只停泊,船中的主要货物是家家需要的木柴。当时老百姓都用木柴烧火做饭,木柴需求量很大。乐山眉山等地盛产的青冈木、松木通过岷江水路运到九眼桥旁,因而成就了九眼桥的繁华,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柴码头。

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凡是来成都的打工者,几乎无人不知九眼桥。因为成都最早的自发的劳务市场就出现在九眼桥上游的北岸,由政府进行了规范化管理之后,正式命名为九眼桥劳务市场。尽管后来迁到了二环路外,还正式命名为锦江劳务市场,可是人们仍然把它称为“九眼桥劳务市场”,简称“九劳”。

九眼桥最有延续性的记忆,与大学时光相关。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九眼桥侧就有了四川大学、成都工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几十年来,不知有多少充满青春活力的少男少女在此逗留,在此约会,在此告别,在此重逢,在他们心中永远都有一个九眼桥情节。

彩虹桥 一个美丽的误会?

彩虹桥在成都的名号响当当,可谓无人不知。但是彩虹桥其实并不叫彩虹桥,而是叫南河桥。

在现在的彩虹桥北侧,老城墙(已拆除)外靠南河的位置,以前有一条名叫柳荫街的河边小街,近年来在府河南河改造中被全部拆除,在柳荫街及其他几条老街的基础之上修建了今天的锦里东路。柳荫街在拆除之前,是成都一条很典型的河边小街,小平房,青瓦顶,铺板门,泡桐树,小茶馆……1990年9月的一天下午,著名作家三毛来到这里,似乎找到了她寻觅许久的东西,或入茶馆,或进小院,或赤脚坐地,成都摄影家肖全拍下了一组照片。三毛对这组照片十分喜爱,特别是那张赤脚坐地望着右前方的照片,成了代表三毛形象的经典之作。

改革开放后,成都新修了东城根街的南延线,即如今的文翁路。这条路一直往南,便是著名的武侯祠,若直通武侯祠,则需要在南河上筑新桥。1996年,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这座横亘于南河之上形如飞虹的新桥应运而生,名为东城根街南延线南河桥(因靠近柳荫街,短期俗称柳荫桥),桥面宽34米,桥长65米,三根拱肋宛若三条绚丽的彩虹横跨天际,所以尽管桥身明明刻写着“南河桥”三个大字,浪漫的成都人依旧称它为“彩虹桥”。

从2001年开始,成都为了解决市内交通的拥堵问题,花了五年时间开展了著名的“畅通工程”。彩虹桥再一次得到改头换面的机会,成了婀娜多姿的时尚之桥。近年来,在灯光亮彩工程的加持下,夜间绚丽夺目的彩虹桥成了成都市区新的景观。

南河上的彩虹桥深受市民喜爱,所以成都在北门府河上也修了这么一个漂亮的拱桥。为了区分它们,成都人分别称其为“北门彩虹桥”和“南门彩虹桥”。其实,“北门彩虹桥”的正式名称是星辉桥。

时至今日,彩虹桥已经二十五岁有余。一直以“艺名”存世的它,引发的美丽误会,正是成都人骨子里浪漫性格的显现。

万福桥 一座有福气的桥

万福桥,是不是单听名字就觉得不一般?这座桥位于人民北路与人民中路间,俗称人民北路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打通火车北站与市中心的通道而建的。名为万福桥,是因为原来在这里曾有一座古老的桥梁就叫万福桥。而老万福桥的得名,又缘于距此不远的万福寺。虽然万福寺早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可是万福桥的名字却流传了下来。

万福寺建桥时间不详,最早的记载是在清代同治年间的《成都县志》。清代最后一次重修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位置在今天万福桥的下游。是一座“长五丈,宽丈余”的石墩木廊桥。桥上有木栏画廊覆盖,两端有亭,桥上经常有小贩摆摊,热闹非凡。此桥最大的特色,是桥的两端和中段都有寺庙。桥北有东岳庙,桥南有水神寺,桥中段也有一间迷你型的小庙。当年此地位于成都西北方向入城要道,木材市场也设在这附近,属于城西北最闹热的地段之一。名闻中外的陈婆豆腐,就诞生在人头攒动的万福桥头

老万福桥的桥头牌坊上面有一道贴金匾额,写有“万福来朝”四个大字。过去的成都人都把这道贴金大匾视为招祥祈福的吉祥物。新人结婚时,不少人家都要把花轿抬到这里来过一次桥,叫做“踩桥”,用以祈求安康吉祥,是当时成都民俗文化中的一个很热闹的内容,正是今天在合江亭过“爱情斑马线”的先声。除了新婚夫妻,正月十五之前的新春佳节期间,也有不少人到万福桥“踩桥”,以求吉祥。这一习俗一直保留到1947年。

1947年夏天,这座古老的木质廊桥在成都有水文记载的最大一场洪灾中被冲毁(当年有全成都60多座桥梁被这场洪灾冲毁)。当时未按原样修复,只建了一座简易木桥供行人通行。不幸的是,该木桥又于1954年再次被洪水冲毁。再次恢复的木桥,也是一座朴实无华的木桥。1959年,在老万福桥上游,一座贯通人民北路与市中心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建成通车,这座风雨飘摇的老桥自然也就废弃了。新桥最初叫人民北路大桥,1981年正式定名万福桥,保留了“万福”元素,成为历史上古老万福桥的记忆遗存。新的万福桥桥身有大小“福”字若干,桥中间雕刻有一只硕大蝙蝠,仍然是传统的“福”的象征。

东门大桥 川军抗战从这里出发

谈起东门大桥,现在的人大都会联想到繁华的金融一条街。而老一辈成都人记忆里,更多的是对川军英魂的沉痛缅怀。

今天的东门大桥的“东门”,就是老成都出入东门的城门洞,清代称为迎晖门,是成都最热闹的城门。门外有一座古老的大桥,遂被称为东门大桥。成都过去没有飞机、火车和汽车,要出远门,一是通过府南河坐船南下,在宜宾汇入长江通江达海;其次就是步行,出东门过牛市口,翻龙泉山,去往重庆以及更远的地方。

有关东门大桥最早的记载见于宋代,宋人黄休复在《茅亭客话》中称此桥为濯锦桥,明代也叫濯锦桥,清代改名长春桥。可见古人不仅在南河中濯锦,也在府河中濯锦,两河在古代均是美丽清冽的母亲河。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和光绪十二年(1886年),东门大桥经两次重修,形成了三洞的石拱桥,两边有石栏杆。新中国成立之后,又经多次大规模扩建改造,古桥的身影早已不存。

从前从东门进城,踏入东门大桥,远远就能望见矗立在城门洞的川军抗日纪念雕像。雕像设立于1944年,老成都人叫“无名英雄纪念碑”:一名出川抗日士兵,脚蹬草鞋、手持大刀,身披斗笠,两眼炯炯有神,直视东方,一脸无畏。正所谓无川不成军。抗日战争期间,川军出兵350多万,客死异乡64万,出兵人数占全国同期四分之一还多。在完全不具备对日作战的条件下,川军作战之骁勇,战绩之辉煌,伤亡之惨重,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川军出川,多数部队是从少城公园(人民公园)誓师后,浩浩荡荡从东大街出城门洞,前赴后继奔赴抗日最前线的。东门大桥是几十万川军走向前线的必经之地,也是阵亡将士的英灵魂归之所。而这座雕像,是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刘开渠先生背负全川人民的希望,呕心沥血,费时经年完成的杰作。把这座雕像安置在这里,是富有深意的。

一些老成都会有这样的回忆:当年,寒冬腊月的深夜,“无名英雄纪念碑”前总摆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那,就是成都人民的一颗心。

斗转星移,这尊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最后回到了人民公园前,回到了他们出发的地方,依然面向东方,视死如归。现在,城墙没了,城门洞也不复存在,但东门、东门大桥、东大路这些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名称沿用至今。现在,战火没了,国富民强了,川军英勇无畏的形象,仍深深烙印在成都人民心中,永远不被遗忘。在我眼中,仍然摆放着那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 以数字命名的桥 /

成都有许多以数字命名的桥,不信你跟我一起来数数:一心桥、二仙桥、三洞桥、驷马桥、五桂桥、七星桥八里庄桥、九眼桥、十二桥、百花潭桥、万里桥……成都自古水系盘根错节,桥多故事自然也就多,那么,在这些数字桥里,隐藏着怎样的旧时光呢?

· 一洞桥和一心桥 ·

成都有条街叫一洞桥街,这里在清代有条小河叫砖头堰,为了便于运输各类建筑材料,特地在河上修了一座小型的红砂石拱形桥,下面只有一个桥洞,所以就叫做一洞桥,后来就把这里形成的街道叫一洞桥街。1925年改建以后,拱桥变成了平桥。如今砖头堰和一洞桥均已不存,只留下了两个地名。

从一洞桥街继续往东就是一心桥街,它的得名是因为过去这里在一条灌溉渠上有一道单孔石桥,桥头又有一个小庙,当地人就取“一心向佛”之意把小桥命名叫一心桥。

· 二仙桥 ·

在二仙桥找不到二仙桥?没错。但是,清代初期这里确实有一座板板桥横跨在沙河支流之上。这座板板桥后来还曾升级为漂亮的石桥,被称为二仙桥,也叫做遇仙桥。随着城市发展,二仙桥被拆除,但是作为片区名称留了下来。

二仙桥的名字源自八仙过海。传说吕洞宾和韩湘子二位大仙曾经在此地会面,成都老百姓就修建了一个二仙庵祭祀吕韩二位神仙。于是,二仙庵旁边的这座桥,便取名为二仙桥。

在过去,二仙桥有两个特色最为出名:一个是二仙桥豆花;另一个是讨口子大会。成都每年春天办花会最热闹的时候,郊区各县的讨口子都纷纷赶到这里来会面,盛况空前。如今,二仙桥早已成为一个片区,没有了丐帮的影子,而是围绕成都理工大学展开的新名片

· 三洞桥 ·

三洞桥过去是横跨二道河上的一座三孔石拱桥。在很多人的眼中,这里似乎已经既没有河也没有桥了。但是一直到民国初年,这里还是绿柳清波、河湾如带,故而这一段河道又被称为“带江”,三洞桥头紧邻二道河的中华老字号川菜馆“带江草堂”也由此得名。

既然是三个桥洞的桥就可叫三洞桥,成都当然就不可能只有一处三洞桥,例如在沙河上就有上、中、下三洞桥各一座,只是没有成为街道名称罢了。

· 驷马桥 ·

古时一车套四马,故称驷马,是身份尊贵的象征。驷马桥原名升仙桥,汉代大文豪司马相如从成都到当时的首都长安任职,临走之前暗下决心,到了长安,如果没有乘坐高车驷马,再也不踏入蜀地一步。后来他如果然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这座桥就被称为驷马桥了。一直到近代,该桥仍然架在古代的升仙水,即今天的沙河之上。

需要提醒的是,今天大家所见的驷马桥,并非古代的驷马桥,它的位置稍稍有所移动。今天的沙河,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原老沙河的旧河道上经过挖深、拓宽之后形成的新河道。原有的木石结构的驷马桥被拆毁,而在改道的沙河上新修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平交桥。

· 五桂桥 ·

五桂桥,莫非历史上曾有五棵桂花树?此言差矣。

五桂桥名称由来,并不久远。它所在的位置,以前有一座木板桥,横跨在老沙河之上,名曰乌龟桥。后来,人们觉得不够雅致,就把“乌龟”改为“五桂”。在五桂桥沙河旁有一条路,叫古雅坡路,听起来非常文雅的地名,也是由原本不雅的“乌鸦坡”雅化而来。过去,这里有许多乱葬坟,经常有乌鸦在这里叫唤,在人们心目中,乌鸦为不吉祥的代表,遂把乌鸦坡改为了古雅坡。五桂桥、古雅坡的包装升级,是传统地名雅化的典型代表。此外,以五命名的桥,还有五福桥、五丁桥等。

· 七星桥 ·

七星桥并非一座桥,而是七座桥的统称。

李冰修都江堰,把内江两大支流郫江、检江导于成都城下,二江之上,修建七座桥,一曰长星,二曰员星,三曰玑星,四曰夷星,五曰尾星,六曰冲星,七曰曲星,上应北斗七星,统称七星桥。

唐乾符三年高骈建罗城,使郫江改道,七桥仅存万里桥、笮桥,余皆逐渐废毁。七星之首的长星桥就是今天的万里桥(俗称老南门大桥)。

成都还有八里庄桥、九眼桥、十二桥、百花潭桥、万里桥等。自古有水就有桥,过去的桥,只是为了横跨水域,现在的桥,还要纵向叠加公路。城市越来越大,桥梁也越修越多,数来数去,还是那些老桥最有故事,你觉得呢?

Hash:4c514f77d23f404a21a2ef391af1c2cc84569cfc

声明:此文由 红星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