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高崖深洞居然秘藏有一座千年古寺,风光旖旎,你可曾去过?

远远的小山峰顶上的松树枝上,都是鸟飞,最多的是白头翁,叫起来像是很多人在山里开玩笑的嬉笑声,空谷回音不绝。

陶姑洞到了,就在左边山体的大石壁下方。

老道长姓李,已经96高龄。来洞里已历38年。

他的说法:这个陶公洞或者称陶姑洞,就是陶弘景和妹妹当年修炼的地方。后来村人对他们不怎么待见,甚至把陶公洞的名字卖给了大若岩,于是,那边,成了著名的陶公洞。这里,慢慢被人遗忘了。

这里也塑了胡公大帝的像,甚至还有佛家的观音

中午,女弟子招呼我们留下来吃一碗面条

于是,坐下来素面一碗。

聊起来,道姑是武当龙门派,原来在乐清白龙山青云观学的道。于是,我突然记起来,10年前,我去过青云观,那里的女掌门是国内著名的太极大师。因为人长得好看,道观前面还有放掌门的照片和介绍。陶姑洞的老道长,也是龙门派,所以,道姑去年来到这里,就做了关门弟子。

洞里的生活比较清贫,电是靠太阳能的,有太阳的时候有电,没太阳的时候,点蜡烛。生活用品,有时从山脚的梅坦背上来,有时从山上的南坑背下来,陶姑洞正好在古道中段,两边过来都差不多要1小时脚程。

和我同行的是梅坦的溪上云开民宿的老板谷岳潘,他总是说要把这一带宣传出去,让游客来玩,让村民致富。结果,道姑让我们在洞里许个愿,他也真的就照这个愿望对大帝说了。

希望他梦想成真。

洞口,两株老梅树,已经开了几朵花。

吃完面条下山,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就是这么个意思。

有丛林遮蔽的古道石板上,覆满了青苔。路边长着大红枫的地方,落了一层又一层的枯叶。

近山脚,路边全是红豆杉,冬天里结了果。

从山脚的溪边出来,就是梅坦村。

梅坦,与梅分不开。冬天来看梅,是很好的。

对,谷岳潘十多年前就在村里手植了许多梅树,希望大家来看。可是他家门口有棵五十年的老梅,他在树上挂了好多彩灯,这个灯,等梅花开的时候,还是拿掉吧。

红枫村的革叶猕猴

本来,我今天写完陶姑洞就好了。但是红枫村的革叶猕猴桃实在太神奇,于是,我就只好继续纪录下去了。

云岭的西北高山,海拔700-800米,挨着台州黄岩。这里三个自然村,半山村、红枫村、黄家山村,合并成李川村,因为都姓李,三条溪,汇到轩溪,流到梅坦,最后都变成楠溪江的水。今年下半年干旱,就这一带,始终不缺水。

我说,云岭的村,可以改名,为什么不都用“云”开头啊,云山云海,云川村啊。

但是,红枫村,并没有多少红枫,唯一的一棵,几百年了,村民要砍,可是要十几个人围起来才能围住大树,砍到一半,实在砍不动。最后,被砍过的老树倒在了一场大风雨里。

从红枫村上行黄家山村,脚程40分钟。昨天下午去的,许久没人走的古道,荒烟蔓草的,红枫村的老人们只好过来砍柴开道。

古道旁的溪流,即便是干旱季,也有清澈的水潭。

据说溪里有一种很长的淡水鱼,还有小鲵,可惜天冷,没有看到。

在一个水潭边歇脚,一伙人聊着聊着,砍柴的大爷突然劈出一大片的树藤,长满了小猕猴桃。

这样的小果子,我从来没见过,好吃,吃起来也是猕猴桃的味道。

仔细上网查,出来了:革叶猕猴桃,是攀援灌木。生长在海拔700-950(1500)米的石灰岩灌丛中,沟边或林中。产滇东北(盐津彝良),我国广东湖南江西安徽湖北四川贵州亦有。果香甜,可食,作果酱和酿酒。藤皮可取纤维,嫩枝可作造纸用胶料。

这么说,是我们在浙江800米海拔高山的首次发现?

村长说了,可以泡酒,以前常常怎么都找不到,今天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路吃了下来。想不到走不到几步,还有很多。

回到半山村,夕阳西下。

老爷子劈柴,村长下厨,一个同伙帮忙去后院的小池塘里捞田鱼。

村长说他种的香菜与众不同,去后院的山边菜地里看看,果然香味也不同,是缅甸带回来的种子种的。

一颗,两颗,三颗,冷风的山头,星星多起来了。

云岭。云中漫步,从冬日的清晨到日暮。

卿仑 文/摄 于是日

12月4日晨,从永嘉云岭乡南坑村下行至鹤盛镇梅坦村,登望云亭,天晴朗,霜叶红于二月花。

先说两首诗,一首是南北朝陶弘景的: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温州瑞安有陶山,永嘉有陶公洞,还有陶姑洞。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这个陶,那个陶,都有陶弘景隐居修炼的传说。

前些年,我先去了小楠溪大若岩的陶公洞,洞天里,塑胡公大帝像,自古信徒无数,楠溪江的舴艋舟游线,其实最早就是温州各地的善男信女开发出来的,乘船渡江,去拜胡公大帝。那时候,永嘉还没有景区的概念,也没有“楠溪江”的说法,但是,每月的固定几日,陶公洞的香火是鼎盛的。

据说,陶公洞,就是陶弘景当年隐居修道家经典《真诰》的地方。

今天,我去的是永嘉梅坦的陶姑洞,故事,就从这里说起。

梅坦陶公洞与陶姑洞

从南坑村的看牛山出发,山形奇特,初冬,沿途很美。

途经一带有箬叶,包粽子用的,我曾听说好的箬叶,勤劳的人,一年采箬叶,可以赚到两三万元,也很惊奇。

以前,云岭叫岭头,到处都是这样的山岭,云岭就在山岭顶上。去陶姑洞,也都是山岭。

到了望云亭,往对面山上望去,密密层层的山峦,天然的石洞陶姑洞就隐藏在这些群峰一侧。确实,这整座山体,只有这一带奇特,眼看就像是修仙的地方。

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第二首诗,王维的《鹿柴》。

远远的小山峰顶上的松树枝上,都是鸟飞,最多的是白头翁,叫起来像是很多人在山里开玩笑的嬉笑声,空谷回音不绝。

陶姑洞到了,就在左边山体的大石壁下方。

老道长姓李,已经96高龄。来洞里已历38年。

他的说法:这个陶公洞或者称陶姑洞,就是陶弘景和妹妹当年修炼的地方。后来村人对他们不怎么待见,甚至把陶公洞的名字卖给了大若岩,于是,那边,成了著名的陶公洞。这里,慢慢被人遗忘了。

这里也塑了胡公大帝的像,甚至还有佛家的观音。

中午,女弟子招呼我们留下来吃一碗面条。

于是,坐下来素面一碗。

聊起来,道姑是武当龙门派,原来在乐清白龙山青云观学的道。于是,我突然记起来,10年前,我去过青云观,那里的女掌门是国内著名的太极大师。因为人长得好看,道观前面还有放掌门的照片和介绍。陶姑洞的老道长,也是龙门派,所以,道姑去年来到这里,就做了关门弟子。

洞里的生活比较清贫,电是靠太阳能的,有太阳的时候有电,没太阳的时候,点蜡烛。生活用品,有时从山脚的梅坦背上来,有时从山上的南坑背下来,陶姑洞正好在古道中段,两边过来都差不多要1小时脚程。

和我同行的是梅坦的溪上云开民宿的老板谷岳潘,他总是说要把这一带宣传出去,让游客来玩,让村民致富。结果,道姑让我们在洞里许个愿,他也真的就照这个愿望对大帝说了。

希望他梦想成真。

洞口,两株老梅树,已经开了几朵花。

吃完面条下山,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就是这么个意思。

有丛林遮蔽的古道石板上,覆满了青苔。路边长着大红枫的地方,落了一层又一层的枯叶。

近山脚,路边全是红豆杉,冬天里结了果。

从山脚的溪边出来,就是梅坦村。

梅坦,与梅分不开。冬天来看梅,是很好的。

对,谷岳潘十多年前就在村里手植了许多梅树,希望大家来看。可是他家门口有棵五十年的老梅,他在树上挂了好多彩灯,这个灯,等梅花开的时候,还是拿掉吧。

红枫村的革叶猕猴桃

本来,我今天写完陶姑洞就好了。但是红枫村的革叶猕猴桃实在太神奇,于是,我就只好继续纪录下去了。

云岭的西北高山,海拔700-800米,挨着台州黄岩。这里三个自然村,半山村、红枫村、黄家山村,合并成李川村,因为都姓李,三条溪,汇到轩溪,流到梅坦,最后都变成楠溪江的水。今年下半年干旱,就这一带,始终不缺水。

我说,云岭的村,可以改名,为什么不都用“云”开头啊,云山云海,云川村啊。

但是,红枫村,并没有多少红枫,唯一的一棵,几百年了,村民要砍,可是要十几个人围起来才能围住大树,砍到一半,实在砍不动。最后,被砍过的老树倒在了一场大风雨里。

从红枫村上行黄家山村,脚程40分钟。昨天下午去的,许久没人走的古道,荒烟蔓草的,红枫村的老人们只好过来砍柴开道。

古道旁的溪流,即便是干旱季,也有清澈的水潭。

据说溪里有一种很长的淡水鱼,还有小鲵,可惜天冷,没有看到。

在一个水潭边歇脚,一伙人聊着聊着,砍柴的大爷突然劈出一大片的树藤,长满了小猕猴桃。

这样的小果子,我从来没见过,好吃,吃起来也是猕猴桃的味道。

仔细上网查,出来了:革叶猕猴桃,是攀援灌木。生长在海拔700-950(1500)米的石灰岩灌丛中,沟边或林中。产滇东北(盐津,彝良),我国广东、湖南、江西、安徽、湖北、四川及贵州亦有。果香甜,可食,作果酱和酿酒。藤皮可取纤维,嫩枝可作造纸用胶料。

这么说,是我们在浙江800米海拔高山的首次发现?

村长说了,可以泡酒,以前常常怎么都找不到,今天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路吃了下来。想不到走不到几步,还有很多。

回到半山村,夕阳西下。

老爷子劈柴,村长下厨,一个同伙帮忙去后院的小池塘里捞田鱼。

村长说他种的香菜与众不同,去后院的山边菜地里看看,果然香味也不同,是缅甸带回来的种子种的。

一颗,两颗,三颗,冷风的山头,星星多起来了。

云岭。云中漫步,从冬日的清晨到日暮。

卿仑 文/摄 于是日

Hash:5890b34e8e47616bcf3fd85ba7a8bb9ab1fff08c

声明:此文由 温州古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