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

江南文化的中心,苏州古城。古称吴,姑苏平江,茂苑,吴门,东吴等,广义指苏州,狭义仅指苏州古城区

吴文化根基就有三千年,春秋时期的故都也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佛道教文化熏陶了一千五百年。

一千年的唐代城市格局,宋代的街坊风貌以及明清五百多年的文明。给这座城市留下了,阊门、山塘、平江、拙政园、怡园五个历史街区,观前、十全街、枫桥三个历史风貌地区,三十余个旧街巷历史地段,七十座古桥梁,二十二处古驳岸,六百三十九口古井,二十二座古牌坊。

一苏州古城简史

文献记,从泰伯至寿梦历十九世,周灵王十二年(前560),吴王诸樊徙国都至今苏州一带。

苏州建城以来,迭遭兵火,数度兴废。越灭吴,楚灭越,城池几毁。经诸樊、余祭、余昧、王僚四朝四十六年之后的周敬王六年(前514),阖闾登基。周元王三年(前473),吴国被越国所灭。约周赧王九年(前306),越国被楚国所灭,春申君黄歇被封于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三十六郡,在吴越之地置会稽郡,以吴县为郡治。东汉永建四年(129)置吴郡。三国时期孙权据吴郡十多年,开创了东吴基业。陈祯明元年(587),置吴州,吴郡隶吴州。吴州、吴郡、吴县三级治所同驻一城。

隋文帝杨坚统一江南,开皇九年(589)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以城西有姑苏山而得名。开皇十一年(591),越国公杨素以苏州地处平原,非设险之地,遂于苏州今城西南横山下另建新城,至今尚有新郭的地名,至唐武德七年(624)又将州治迁回旧城。隋炀帝开通江南运河,凭借这条黄金水道,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苏州成为东南沿海水陆交通要冲,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集散,甚至还远涉重洋。

大历十三年(778),苏州升为江南唯一的雄州。

唐末年藩镇割据,杨行密、孙儒等数次占领苏州,大肆掳掠,并放火焚烧,城池又遭劫难。

宋代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劫夺官府民居,廪库积聚,掳掠子女金帛,纵火延烧,烟焰二百里,凡五昼夜,苏州成为废墟。

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军南下江南,城池悉命夷堙,民杂居城堞之上,城池又遭破坏。元末张士诚据苏,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部围城十个月,日夜以炮轰击,当张士城兵败,又纵火齐云楼,子城、大城俱毁。

明时期,苏州更成为经济、文化的中心。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总兵土国宝率兵从盘门进入,城南惨遭屠戮。

咸丰十年(1860)清军与太平军作战,阊门内外顿成焦土,城内外寺观名胜也遍遭摧残。朝代兴亡,兵灾人祸,然而在城池屡遭毁灭之后,后人又都屡屡重建重修,遂使古城至今巍然屹立,可见苏州坚忍不拔的精神。

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的崛起、太平天国的战乱、沪宁铁路的开通,苏州的地位急剧下降。辛亥革命后,废苏州府,改吴县,长洲、元和两县并入吴县。

北洋政府时期,吴县为苏常道治所。1928年由吴县城区析置苏州市,1930年又裁入吴县,至1949年5月,又由吴县城郊析置,属苏南行政区。

民国期间,苏州经济停滞不前,以消费城市为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始突飞猛进,文化教育再度发达,城市面貌也有了很大变化。

二苏州古城位置

苏州古城的位置至今未变,与宋《平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这是罕见 的,苏州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古城内宋代是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水乡城市。

苏州古城先后为春秋吴国,三国东吴(前期),元代农民政权周等政权都城。

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政治中心。

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

唐代是江南唯一的雄州;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 。

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乃红尘中第一等富贵风流之地”。

历史街区有平江历史街区、拙政园历史街区、怡园历史街区、西中市历史街区等;传统风貌地区有盘门地区、观前地区、十全街地区等;历史地段共有45个。

三苏州古城城

苏州从春秋建立城池到清朝为止,有过15座城门,其中外城门12座(大部分均含水陆双门),子城门3座(苏州吴子城),加上民国新拓的金门和南门,苏州历史上共有过17座城门 :

阊门(阊阖门、破楚门)春秋城门

苏州古城门

胥门(姑胥门)春秋城门

盘门(蟠门)春秋城门

蛇门春秋城门

娄门春秋城门

相门(匠门,干将门)春秋城门

齐门(望齐门)春秋城门

平门(巫门)春秋城门

吴子城(苏州子城门)3座 春秋城门

水陆盘门

葑门西汉开通

栗门西汉开通

鲂鱮门西汉开通

赤门唐代开通

南门民国开通

金门民国开通

阊门:阊,形声字,本义为天门

胥门:胥门门名来历,众说纷纭,《越绝书》:“胥门外有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即姑苏台),以望太湖。”《吴地记》:“胥门本伍子胥宅,因名。”《府志》:“胥门西门也。一曰姑胥门。”《祥符图经》:“子胥家于此,后以谏死,扶目悬于门,因名。”张紫琳《红兰逸乘》曰:“盖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太湖中有胥王庙。)故名其地曰故胥,后世转音为姑苏。而胥门之见于《左氏春秋》,非因伍子胥得名也。”胥门一作姑胥门。“姑”为开口音,即是胥门,时从此门出,有水陆两道抵姑胥山,胥门当得名于此。现胥门仅存陆城门。

盘门:《吴地记》:“旧日蟠门,尝刻木作蟠龙,镇此以压越。”又:“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盘门。”现存盘门乃元代重建,清初修建门楼,题以“龙盘水陆”额,此门水陆两门并列,两道陆门间为瓮城,盘门是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陆城门。

蛇门:在盘门的东边,也是阖闾要制压越国的缘故,象地户立这蛇门。吴在辰位,属龙,。越在已位,属蛇,故蛇门上置木蛇一条,北首向内,表示越臣属于吴。遗址可能在现桂花公园内。现有现代仿古城门.

娄门:娄门陆门分外城、中城、内城三重,水门也有三道具金汤之固。现有现代仿古城门.

匠门: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称:“将门者今谓之匠,声之变也。”讹音为“相门”。现有现代仿古城门.

齐门:《吴越春秋》:“阖闾十年既破齐,齐以女为质,吴为太子波聘之。齐女少,日夜号泣成病,阖闾乃造北门,名日望齐门,令女往游其上。” 当年吴国强盛一时,“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年迈的齐景公慑于吴国的强大,不得不将女儿送往千里之外的吴国出嫁。从此,齐国这位公主远离家乡,时常思念故土,日日以泪洗面。吴王为了减轻公主的相思之苦,特意命人在面朝齐国的方向建造了高大的城楼,好让她能够登高远望齐国故土。这就是齐门的来历。现有现代仿古城门.

平门:《吴地记》:“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故号平门。平门在齐门以西。东北三里,有殷贤臣申公巫成的坟,故亦称巫门。平门是当年伍子胥率大军平定齐国,班师回朝而走的城门。现有现代仿古城门.

葑门:在古城东,相门之南,《苏州府志》:“古为封门”。《图经续记》:“取封禺二山为名。”《伍子胥传》:“东门缚门谓綒门也,今名葑门。越军开示浦,子胥以涛荡罗城开此门,有缚綒随涛入,故名。”元、明间,葑门城外人烟稠密,逐渐成为市廛辐辏之地,人来客往,负贩贸易。至清代,更趋繁华,清康熙初重葺城楼,顾嗣立题:“溪流清映”额。摇橹出城,外濠南北横流,北行可往娄门,南行可至灭渡桥(今名觅渡桥);南行折东即葑门塘,经近郭市廛,可至荷花荡、黄天荡、金鸡湖。苏州风俗,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士女倾城而出,毕集于荷花荡,楼船画舫小艇,雇觅一空,葑门水门舟楫不绝。

金门:在未辟金门之前,由城中虎丘、枫桥等处,都得从阊门出入。由于道路拥挤,车马相争事故屡有发生,故需另开一门,“另辟蹊径”。民国时期为沟通观前街与阊门商业区的联系,于1921年筑南新桥,1922年开金门。1929年动工重新开辟金门,1931年竣工,外与南新桥连成直线,内与景德路曲线相接,城门系罗马式,也设三门

四苏州古城的桥

苏州环城内外河网密布,凭藉众多的桥梁,贯通古城内外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随着历史的变迁,河道街巷时有兴废,桥梁也随之新建或弃废,变化十分繁复。城内的桥梁数量,据宋《平江图》著录,时有桥梁314座;明代城内水系变化不大,但河道总长及数量上比宋朝有增加,桥梁达329座。清代,城内部分河道填废,古桥随之废弃较多,但亦时有新建,据清末《苏城全图》标绘,城内有桥311座。

民国时期,城内又有一批河道填废,继有一批古桥废弃,同时亦有少量新建,民国29年(1940)江苏省建设厅绘《吴县城厢图》,城内有桥261座。

解放后又填废一批河道,一批古桥拆除,至1985 年,古城内有桥161座。

五苏州古城街巷

春秋战国时代有11条。即伍子胥弄,干将(坊)路,专诸巷,专诸村,泰伯庙前,泰伯庙后,泰让桥弄,豆粉弄,陈公乡堂,莫邪路。

汉代仅1条,且因讹误而改名。阊门外八字桥处的李继忠巷,原名郦季子巷。

南北朝,有3条。即薛家园,汤家巷,萧家巷。

五代仅1条。即司长巷,位于公园路北段东侧。古称"司马巷"。后写作司长巷。

宋代有23条。即文丞相弄,周武状元巷,吴殿直巷,王枢密巷,富郎中巷,朗中里,糜都兵巷,苏公弄,施相公弄,闾邱坊巷,待其巷,范庄前,范祠弄,叶家弄,丁家巷,颜家巷,濂溪坊,朱家园,乔司空巷,包衙前,韩衙庄,盛家浜,大成坊。

元代有2条。即邾长巷、娘娘弄。

明代以名人命名的街巷特别多,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有33条。即尚书里,朱进士巷,孔付司巷,唐寅坟,学士衔,天官弄,王衙弄,王衙河,太监弄,大儒巷,仁孝里,潘儒巷,严衙前,严衙门,申衙前,申衙弄,申衙前,吴衙场,谢衙前,谢衙弄,文衙弄,史家巷,唐家巷,宋家弄,宋祠弄,盛家带,徐家弄,汪家弄,沈家弄,葛家巷,管家园,顾家花园, 殳家墙门。以官衔命名的6条,有学士、尚书、进士、都御使、太监等。以雅号命名的2条如大儒、仁孝。以姓氏命名的占绝大多数,有24条。

清代有5条。巷虽不多,但都很著名:如尚书里,松鹤板场,彭义里,朱家弄,盛家弄等。

咫尺之内,苏州古城再造乾坤,折射出古典文化精神的深邃意境。

Hash:ab5f42a80e20f9a2325992582e6eca5148774e6c

声明:此文由 三山五园雅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