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一座乌山,半部中国书法史;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山上摩崖石刻有200多处,

篆、隶、楷、行、草皆各有其神妙。

堪称

一座乌山,半部中国书法

[ 唐代书法家——李阳冰 ]

乌山上名气最大的要属“般若台”。不仅因为它是乌山石刻群中最古者,更因它是李阳冰所书。

李阳冰,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少温,汉族,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

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康有为夸他的“篆书大者唯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少温指的便是李阳冰。“般若台”就是乌山的这一处,这也是如今仅存的四块李阳冰篆书碑刻之一。

虽李阳冰本人并未到过福州,但他的族人、任著作郎兼监察御史的李贡在唐大历七年向他讨得“般若台铭”墨宝后勒于乌石山上。全文24个篆字:“般若台 大唐大历七年 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 李阳冰书”。“般若”是梵语,意思是智慧。

[ 潘正夫——赵氏皇族 ]

李阳冰的24字看似平实,但一直闻名于世,以至于北宋靖康之变,宋哲宗的女儿——吴国长公主和她的丈夫一路南逃,到福州时特意到乌山看李阳冰的篆书,并也留下一块石刻作记载(霹雳岩处):“靖康之间,金人犯阙。二圣北迁……循赣水走湘湖、濒南海而迭闽川,馆于福唐之神光,因登乌石山观李阳冰篆,乃得古人之遗意……”落款是潘正夫,驸马爷!逃难中的公主、驸马仍有雅兴上山观看阳冰墨迹。

而这个石刻也透露了靖康之变皇室南逃的线路:从睢阳(今商丘以南一带)一路南下直广东后再至闽川(福建),最后到了福州。

[ 北宋书法家——米芾 ]

乌山声名在外,宋朝福州知府程师孟是首功,他将乌山与道家蓬莱、瀛洲相比,改其名为道山,“道山亭”三个字就出自他之手。

他邀曾巩写《道山亭记》,就刻在乌山先薯亭之下。也因此吸引来了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前来游玩。

米芾是个怪才,人送外号“米颠”,有爱石癖,爱石及山,在福州就有两块他题写的碑刻真迹,一块就是乌山上的“第一山”,另一块在大庙山(今四中校内)的“全闽第一江山”。

[ 北宋理学家——陈襄 ]

在先薯亭不远处的华严岩侧,有一块记述程师孟与一众好友在冬游乌山的石刻:“程公闢、陈述古、沈公仪、湛仲谟、刘执中、杜伯通、马损之,熙宁元年冬游”的题刻。“程公闢”即程师孟,而“陈述古”就是陈襄,他与陈烈、周希孟、郑穆齐名,并称福州“海滨四先生”。

陈襄,字述古,福州侯官人。他在杭州任上时,曾为苏轼的顶头上司,因比苏轼年长20岁,且当时苏轼已以诗书名满天下,故与苏轼成为忘年交。之后陈襄受宋神宗信任,提拔进京,他向皇帝举荐的人有苏轼、曾巩、程颢、张载、苏辙等日后的大人物。

[ 休斋居士——陈知柔 ]

在程师孟题写的“天章台”三字旁,有一块“陈休斋曾来 淳熙丙申秋”的题刻。这位敢在“福州前朝市长”的字边写上“到此一游”的陈休斋是谁呢?

陈知柔,字体仁,号休斋居士,永春(今属福建)人,宋理学家。陈知柔与奸相秦桧之子熹系同榜进士,时人多以阿谀攀援而通显贵。陈知柔不愿随俗而受排斥,在台州离任后,遍游名山大川,吟咏怡情。朱熹同安主簿时,两度前来永春拜访陈知柔,结为忘年知交,昼则携游名胜,夜则对榻论文唱酬。陈知柔病卒时,朱熹亲写祭文.极表痛惜。

[ 北宋理学家——朱熹 ]

据《乌石山志》记载:“在双峰梦下,宋朱文公(朱熹)楷书福字丈余,镌石”。朱熹写的“福”字在“双峰梦”的下方,年久被毁,现在的“福”字是根据朱熹手迹,新镌刻的,“福”字左边镌刻朱熹晚年的字号“晦翁”。朱熹的“福”字,成为福州最大的单字摩崖天刻之一,与鼓山喝水岩的“寿”字,并称“福寿齐天”。

朱熹在乌山上的另一墨迹更为雅致——“清隐”:这是朱熹为避“伪学禁”隐居福州时所题,朱子曾在乌山上坐而论道。

[ 南涧翁——林廷玉 ]

程师孟的“霹雳岩”三字的最右侧,是一首林廷玉的题诗:“草树迷蒙谢豹啼,江山依旧世人非。野翁识破尘凡事,一度来时一醉归。”在乌山南麓,还有一块“冰壶”二字题刻,也是出着这位明代人物林廷玉之手。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陆蕴、陆藻兄弟(宋代)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此后,坊里还出了林廷玉、郑鹏程等,他们荣归故里,于是“衣锦坊”的坊名也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乌山上的摩崖石刻还有很多,大都集中在道山亭及黎公亭一带,此处同时也是观赏全山风景的最佳处。春日里,在闹市区中,寻此一处僻静之地,观摩崖石刻,品千年故事,有微风吹过,岂不美哉!

除了乌山

福州还有一片三坊七巷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故宫“看门人”单霁翔曾这样评价

可以说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文化的见证者和担当者。唐末五代,福建人文初启,据说三坊七巷的基本格局就在那时诞生。宋代,福建文化大爆发,三坊七巷也住进了很多福州名人,例如宋太宰余深、国子祭酒郑穆、名士陈烈、名儒陈襄、状元郑性之等。

至清中叶,福州地区迎来了一个科举盛世。三坊七巷内,更是出现了许多科举佳话。黄巷4号被人誉为五子登科宅第,屋主郭阶三的五个儿子全部中举,次子郭柏荫更是进士及第。文儒坊47号的陈承裘生七子,除一子早夭外,六子科甲,三个举人,三个进士,长子陈宝琛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科举盛况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一大批福州籍的高官显宦和名流才俊,在事功和学术上均有非凡建树。晚清人物数侯官!

三坊七巷,作为旧侯官县的精英社区,诞生了一批在近现代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两代帝师陈宝琛、陈衍、郑孝胥、近代思想大家北大首任校长严复、民族英雄林则徐、奠定中国海军之基的沈葆桢、喋血戊戌变法的林旭、以“与妻书”传世的黄花岗烈士林觉民、“不识一句洋文的中国翻译第一人”林纾、中国建筑师及诗人林徽因、著名作家冰心等等。

从黄巷说起,它的得名来源于最早一位定居于三坊七巷的名人——唐末诗人黄璞。曾有传说黄巢大军夜过黄巷时,特地熄灭火把,战马衔枚,以示对大儒的敬意。1832年,林则徐师兄、清代高官梁章钜买下了这幢房子,筑雪洞、叠假山、建东园,焕然一新,藏书楼却不称梁楼,而称黄楼,足见福州人对文化的尊敬。这里还存放有乾隆十六年进士刘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北洋军阀首领冯国璋等人的楹联、牌匾百余块。

据说慈禧题的匾额,“宠”字少了一个“点”,寓意为恩宠不止一点点。

到郎官巷的严复故居,“郎官”取古代在皇帝身边进言的侍郎之意。因宋朝的郎官刘涛出生于此,且子孙数世都是郎官,因而得名。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的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这里,直至病逝。这里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而严复孙女严停云,笔名华严,是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她出生、成长在郎官巷。

再到光禄坊的玉尺山房,宋代福州知府程师孟曾留下过“光禄吟台”四字。1850年,知名学者叶敬昌邀林则徐于此放鹤,留下“鹤蹬”两字纪念。同治年间,玉尺山房归文史名家郭柏苍,也就是五子登科郭家的老四,著述宏富。再然后,房主人换成了沈葆桢的女婿李端,他的儿子李宗言、李宗袆好诗,成立了一个诗社,每月聚会四五次,坚持了十年。十九位诗社成员中,包括了后来名满天下、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同光体代表性诗人郑孝胥、陈衍。说同光体闽派诗风诞生于此,也许并不过分。

郑孝胥的故居在衣锦坊洗银营1—4号。郑孝胥是一个不世出的大才子,在书画诗歌方面成就极高,有人甚至推许为“晚清诗坛第一人”。后因他出任伪满洲国总理,陈衍与他绝交。

郑孝胥故居庭院旧图

陈衍的故居在大光里15号。大光里与早题巷相接,是沟通文儒坊和光禄坊之间的支巷。这两条巷子特别小,幽静,却是诗人作家扎堆的地方,文采风流,让人忍不住久久徘徊。陈衍,为近代文学家,字叔伊,号石遗老人。清光绪二十四年,陈衍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清亡后,陈衍在南北各大学讲授,主持修纂了民国版《福建通志》。陈衍曾写诗自况:“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陈衍故居对面,是文史名家何振岱的故居。何振岱是《西湖志》的总纂,也是《福建通志》的协纂,诗歌也做得好。何振岱是为与陈衍串门方便,于1910年特意购买此屋,赶来做邻居的。两位大诗人,又都长于文史,日夕对坐,想必有说不完的话题。

从陈衍故居拐入早题巷4号,数十步外是清初大诗人黄任的故居,黄任好砚,书房就叫十砚斋。1936年春著名作家郁达夫宦游福建,也住过早题巷,次年则与王映霞在光禄坊30号刘宅赁屋居住。郁达夫在文章中写道:“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像林文忠公的林氏、刘氏、郑氏,沈葆桢家沈氏,都住在这里,两旁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大约也是风水好的缘故。”

郁达夫提到的这几家,都属于林则徐家族。如今宫巷仍保留并标识出林聪彝故居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是林则徐第三子,林家世代居住于三坊七巷中的宫巷,是书香门第之家,世代业儒。林家西邻,是林聪彝二姐夫沈葆桢家;东头不远住着官至河南巡抚的大姐夫刘齐衔;林家斜对面,是林聪彝妹夫郑葆中的家。

林聪彝故居,现为福州漆艺博物馆

另提一句,林则徐母亲陈帙,是平阳陈氏陈圣灵的幼女,世居文儒坊。海军名将陈季良就是林则徐四舅陈兰泰的曾孙,故居在文儒坊19号。

三坊七巷名人联姻图

林、沈、刘、郑家族世代通婚,亲上加亲,凝聚成一个亲密无间的血缘共同体。同时,他们与三坊七巷其他几个望族,例如陈宝琛家族、郑孝胥家族、郭柏荫家族也有复杂的姻亲关系。正因为此,这些家族最终网获了三坊七巷走出的大多数精英。

例如,陈衍并非散户,他的姐姐陈仲容嫁给了沈葆桢的大公子。而林旭少孤,家境贫寒,但沈瑜庆慧眼识珠,把才貌双全的女儿沈鹊应嫁给他。严复的儿子严叔夏迎娶林慕兰,则是陈宝琛亲自为外甥女做的媒。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出于陈宝琛家族,而其堂兄林长民及侄女林徽因,也始终跻身福州名门。

这一座座坊巷、一个个历史故事,一位位近现代名人,勾勒出近代福州的样貌:有福州温润的气质,更有今人所陌生的“血性”。几暇之余,走进这几多遥远、几多神秘的坊巷院落,去看看曾经在此居住过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世家生活,去听听三坊七巷的每一条青石板路,似乎都回响着名人的足音。

来源:文创福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Hash:173fe4665042ad867e60c27a361dee780396e89d

声明:此文由 购房地理宝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