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淮安的现代化尝试:最早的警察局、规划了中国最早的铁路…

清末淮安的现代化尝试

作者:东夷

前 言

明清时期,淮安长期为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驻地,节制江苏长江以北各道府州县的军政、民政和行政事务。清光绪年间还曾以清江浦为省会设立江淮省,淮安事实上成为当时江苏北部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江淮省辖境图)

清末,地位特殊的淮安,是江苏乃至全国相对最先接受西方科技文化影响的地区,曾参与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设立了最早的电报局,成立了最早的警察局,建立了最早的新式学堂,开办了铸造新式钱币的铸币局,创建了近代工业企业,甚至还规划了中国最早的铁路……

●●●

一、从清口驿到清江浦电报局

中国古代长途通讯主要包括驿送、信鸽、信狗以及烽烟等,其中驿送是官方传递文书的最主要通讯方式。驿送,又称邮驿。为邮驿官文书信修筑的道路称为驿路,驿路两旁每隔一段距离设置的,可供信使换用车马和饮食歇宿的房舍称为驿站

(古代驿站)

清代淮安府清河县曾设有清口驿,为“一等极冲”的重要驿站。清口驿始建于元,原在清河县大清口(今淮阴区古清口街道桂塘村),几经变迁,清乾隆年间清口驿马号迁至清河县王家营黄河堤上的毛家嘴(今黄河广场附近)。

(黄河广场)

清口驿马号迁王家营后,驿路改由臧家码头(今亿力未来城越河街大门对面里运河北岸)向北,直抵马家大堰黄河边(今水渡广场西北),过黄河经清口驿北上。此段驿路,由于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南巡时都曾走过,故称“御路”,又因通达北京,又被称为通京大道。

(臧家码头)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琉球国(被日本吞并后改为冲绳县)朝京都通事(翻译官)郑文英(琉球名为大岭亲云上)在赴北京途中病逝于清口驿,葬于清口驿附近的彤华宫火神庙)旁(今淮阴图书馆院内)。

(郑文英墓)

1844年,美国人摩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并创立了摩尔斯电码,人类进入电报通信时代。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频仍,俄、英、美、法、丹麦等国不断向清政府提出在中国境内架电线、办电报的要求,丹麦、英国甚至先后通过海底电缆在中国上海登陆设局,开办电报业务。但清廷官方通信依然依靠传统的驿站传递,与电报相比,劳人费马,效率低下,贻误时机,中国的外交、军事都处于严重被动局面。

(摩尔斯发电报)

1880年(清光绪六年)9月,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上奏《南北洋请设电报》,建议创办津沪电报线,并请由天津运河以至江北,越长江,由镇江达上海安置电线。获准后,当年10月李鸿章在天津成立了津沪电报总局(后命名为中国电报总局)。1881年(光绪七年)12月,全长1500公里的津沪电报线全线试运行,沿途设有紫竹林(天津)、大沽口(天津)、临清济宁、清江浦(淮安)、镇江、苏州、上海等8个分局。淮安成为中国最早开通公众电报业务的七个城市之一。

清朝电报局)

清江浦电报局据说最初设在清江大闸西的录事巷内(今大运河广场附近)。民间传说此巷内因住过“录事”(古代官职名)而得名。

(大运河广场)

当时电报局发电报使用摩尔斯电码,每分钟约可发出20-25个中文明码,每三个电码按一个字收费。收费标准与发、收电报两地的远近距离有关,如天津到清江浦(淮安)每个字要一角一分,而到上海则要一角五分。

(清末电报员)

津沪电报线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也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近代通讯时代。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邮驿制度则逐渐走向末路。民国二年(1913年)1月,民国政府正式宣布“裁驿归邮”,将政府公文传递全部归到中华邮政,包括清口驿在内的各省各地驿站由此全部裁撤完毕,延续了2700多年的中国古代邮驿制度宣告结束。

●●●

二、独一无二的清江浦铜元局

清朝沿袭前代的货币制度,通行白银和铜钱(亦称制钱)。白银多用于官方或大额商业交易,民间流通和使用则多用铜钱。因中国银矿藏量较少,清廷无法统一铸造银币,白银一般只作为称量货币(重量不等的银元宝或碎银)使用。但清廷对铜钱铸造则有较强的控制能力,通过在中央(户部)和各省设立铸币局来官方垄断铸币权,调节和控制铜钱的流通和使用。

(银元宝和银锭)

中国传统的铜钱样式,自秦到清中晚期一直为圆形方孔,并附会为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观。实际上,圆形方孔的铜钱样式是因为古代铜钱铸造水平有限,铸出来的铜钱边往往会留有一些毛刺。为去除这些毛刺,需要用铁条将众多铜钱串在一起打磨光滑,而为了防止打磨时铜钱转动,需要将铜钱中间的孔铸成方形以便固定。

(清朝铜钱)

清末,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自广东省开始试行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从此,手工铸币演变成机器制币,不但改变了货币的铸造工艺,更使流通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铜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铜元局机器)

明清淮安是南北水运的枢纽,号称“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交通的便利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又带来钱庄的昌隆。清光绪年间,淮安清江浦较大的有宜昌、崇德、庆生等十家钱庄,资本八万七千六百元、年营业额十八万七千元;当铺则有公济、同仁、义永、履祥等四家。金融业发展需要货币参与流通,光绪三十年三月(1904年5月),漕运总督陆元鼎以“江北清淮一带制钱缺乏,银价日减,官民交困”为由,奏请在清江浦(清同治元年,即1862年,漕运总督迁清江浦)仁义洼运河北岸(今大运河广场附近)购地设局制造铜元,并获清廷准许。

(请设铜元局奏折)

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1905年2月),清江浦铜元局(又称江北铸币局)开工铸币。清江浦铜元局铸造的铜元中,现存数量最多的是两侧边缘分列“清江”两字的铜元,此类铜元正面中央为“光绪元宝”四字和六瓣花星(小珠圈版中心无花星),上缘满文“光绪元宝”,下缘“当制钱十文”,背面中央为飞龙图或水龙图。飞龙版上缘英文纪地“TSING-KIANG(清江)”,下缘英文纪值“TEN CASH(十文)”,两侧分列花星。水龙版上下缘均为英文纪地,上缘“CHING(清)”,下缘“KIANG(江)”,两侧分列花星。

(清江中圈飞龙十文铜元)

(清江大圈水龙十文铜元)

根据正面珠圈大小不同可分为多个版别,主要有:大珠圈背飞龙、大珠圈背水龙、中珠圈背飞龙、中珠圈背水龙、小珠圈背飞龙、小珠圈背水龙。

(清江小圈无花水龙铜元)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按户部最新章法,清江浦铜元局奉命改铸中心“淮”字铜币。此类铜元上书满文“光绪年造”以及干支纪年“丙午”二字,下列币值“当制钱二十文”或“当制钱十文”,两傍分列“户部”二字,背图为大清龙,上书汉文“光绪年造”,环书英文,译“大清帝国铜币”。十文铜币“淮”字有大、小之分,大清龙图有地方龙、部颁龙之别。丙午“淮”字大清铜币二十文铜元,是清代顶级珍稀铜元,位列铜元十大珍之一。存世仅两枚,一枚由美国人R.B.WHITE收藏,另一枚为孙鼎先生旧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丙午淮字二十文铜元)

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七月,清江浦铜元局停铸,并入江南造币厂(南京)。停铸后,铜元局大部分设备被拆运至南京,但仍有少量留在淮安,后来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复兴隆锅厂,成为淮安近代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1935年又利用铜元局旧房建立淮阴电厂,后毁于战火。

(清江浦铜元局大门)

清江浦铜元局历时仅一年零七个月,共铸铜元七亿四千万余枚,其规模之大,铸额之多,在当时首屈一指。清廷批准设立的造币厂一般都冠以省名,铸币上也都要标明省份,惟独清江浦铜元局不用省名,冠之以“清江”或“淮”,是中国唯一以地方而非以省级行政区为名的造币厂,这在近代铜元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清江浦铜元总局印)

1915年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再也没有大规模的铸造铜钱,铜钱正式退出历史。

●●●

三、清末绿营兵转练成的江北(清江)警察

清末近代警察制度出现之前,古代官府维护地方秩序主要依靠保甲制度。保甲制度始于宋,是带有军事管理性质的户籍管理制度,以“户”(家庭)为基本单位。保甲编组每户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保甲十家总牌)

同时地方官府依靠捕役来负责缉捕罪犯、传唤被告和证人、调查罪证等事务。捕役,即古代衙门“三班衙役”中的快班,又称捕快。所谓捕拿盗匪之官役为捕役,动手捉贼之官役为快手,因二者职责相似而被合称为捕快,其工作内容类似于今天警察侦查违法犯罪活动的职能。

(衙役押解犯人归案)

到了清末,保甲制度流弊丛生,不仅没有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反而成为扰民的因素之一。效法西方建立现代警察制度,用警察代替差役的呼声越来越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北京城内一片混乱,清政府设立公所,雇佣巡捕,维持治安。由此,清廷开始筹划建立警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清廷诏谕各省将原有绿营“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以成劲旅,仍随时严切考校”,此后清代警政开始步入正轨。

(清末绿营兵)

“提督军务”的漕运总督陈夔龙遵旨在淮安清江浦(漕运总督1862年由淮城移驻清江浦)裁汰部分绿营,并用裁汰部分绿营空下来的军费薪饷,转练巡警军,分驻清江浦和淮城。

(印有时任江苏巡抚陈夔龙像的江苏裕苏钱局钞票)

陈夔龙在淮安的做法得到了当时在清廷政务处阅核奏折的徐世昌(后任民国第二任总统)的肯定。徐世昌在《奏请饬下各省将绿营兵弁挑改巡警折》中,特别向清廷介绍了这一做法。

(清末巡警军)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江苏布政使陆元鼎升任漕运总督。陆元鼎对巡警军进行调整,从标兵、卫队以及练兵中挑选人员进行训练,命名为“清淮警察”,并在清江浦设立警察局。这是淮安第一次有了“警察”这一称谓。继任漕运总督刘永庆上任后继续整顿编练警察,并改保甲总局为江北警察总局,下设四个分局,江北警察得到了较快发展。同时,刘永庆还在清江浦设立警务学堂,按照“文理通顺,身体强壮”的要求,在绿营中挑选士兵“考验之后,拨入警务学堂,学习警务”。

(清江浦老照片中的警察)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清廷令原漕运总督“着即改为江淮巡抚”。次年三月,裁撤江淮巡抚,又改淮扬镇总兵为江北提督(全称为提督江北军务总兵官)。其后,作为清末统领江北军务的最高军事长官,历任江北提督均对清江警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和整顿,特别是后被誉为“北洋三杰”之首的王士珍(后任民国总理)于此建树良多,成效斐然。

(北洋三杰)

王士珍担任江北提督期间,一是对《清江警察暂行章程大要》进行修改并大力推行,为江北警察的发展提供政策层面的指导;二是设立“拘留所”、“候审所”、“传习所”和“教练所”,改善人犯羁押环境,教授文化和技能;三是在慈云寺开设“绿营警察学堂”,对清江浦警察学堂进行改革和扩大;四是提议建造徐州至清江浦铁路作为津浦铁路支线,并设立江北保路警察,在先行修筑的清江浦到杨庄段铁路沿线设立警岗,昼夜守卫。

慈云寺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此后,内务部总揽全国警务,下设警务局,具体承办警察行政管理工作。淮安的“江北警察”也由此告别“军管”,归为“内务”。

明天将推出

四、清江学宫与江北第一所“大学

五、晚清淮安的工业化探索

六、中国最早议修的铁路——京清铁路

敬请期待!

来源:淮水安澜

免责声明:淮水安澜微信是面向普通网友的信息发布平台,目的是为传递更多信息,网友发布爆料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7日内联系小编。

Hash:7c12eebf19d50db53d0a49f9cad6915f8e74aff7

声明:此文由 淮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