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碑碣石刻概述

长治碣石刻概述

文物世界》 2005年05期 尉艳

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古称上党潞州,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积淀保存了许多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仅各个历史时期遗存的碑碣石刻就达数千通(处)之多,历来为人称道。清代学者叶昌炽在《语石》中说:“大抵晋碑,皆萃于蒲、绛、泽、潞四属。”

碑碣石刻,集记史、纪事、文字、文学、测图、绘画、纹饰、书法、选石、摹勒、镌刻、雕凿等于一体,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化形式。历代碑碣石刻,是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珍贵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研究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民俗艺术科技等的珍贵翔实的资料。

长治地区现存碑碣石刻,已经登记入档者计1635通,未登记及近年出土的约有千余通之多,合计约近3000通左右,其中960通已传拓收藏。

这些碑刻,遍布全市13个县(市、区)境内。从形制可分为以下几类:1.各种类型及内容的摩崖石刻,如三晋第一丰碑、程哲碑等;2.各类镌刻有铭文的造像及造像碑、画像石等;3.历代各类建筑及自然或人文景观所附属的各类历代碑碣;4.镌有铭文的石构单体建筑物及有铭刻的石质建筑构件,如燃灯塔、石匾额、石刻楹联、石柱、石栏板、石棺椁等;5.墓志铭;6.帖刻原石,如陶帖;7.经幢;8.经文石鼓;9.有铭文的石制日用器物及有铭文的石制文化用品和艺术品,如石桌、石案、石砚、石屏等;10.其他类镌铭石刻,如界桩、界碑等;11.非石质仿碑碣铭刻,如砖质墓志、陶瓦质建筑铭刻等。

以内容分,则有祠、庙、寺、观、仓、宅、塔、坛、台、舞台、楼阁、桥、井、渠、泉、洞、山、河、树、衙署、宫殿、府第、石窟、书院、城墙、道路隧道、石阶、村庄、城市、寨、堡等历代各类建筑及自然或人文景观所附属的创修、增修、扩修、重修、抢修、塑像、造像、雕像、妆金等纪事、施缘、题匾、题名、题联、题景、记游、诗文、记时等碑碣∶有皇帝及官府、官员等敕文、牒文、法令、训令、座中铭、手书、诗文、法书等碑碣∶ 有历代名人神道碑、功德碑、墓表、行状墓志等碑碣;有宗教经文碑∶有中医药方碑 有平面镌刻图画碑∶有各种乡规民约、契约碑 有天灾人祸纪事碑∶有公共事业纪事碑∶有名人手书、诗文及书法绘画碑 有分界碑;有革命烈士及事件纪念碑

传拓收藏的近千通碑碣石刻中,纪年最早的为沁县南涅水村出土的永平二年《胡保兴造像铭文碑》,时代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十一月。其余纪年时代依次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

长治现存的北朝碑碣石刻,分别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纪年的摩崖石刻、石窟寺题刻、铭文造像碑、铭记碑、布施碑、造像塔铭、六棱碑等,共约50 余通。著名的有沁县南涅水村出土的北朝石刻群、长治县东呈村摩崖《赠代郡太守程哲碑》,沁源县东魏《王天扶等造像碑》等。南涅水石刻群是中国古代民间石刻艺术珍品,在我国雕刻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声名远播。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沁县南涅水村,共出土北朝至宋石刻造像约1126件。其中北朝石刻占大多数,质量也最精美。种类有造像塔石、单体造像、组合造像、造像碑、许愿文碑、塔石铭刻、零星石刻造像残块等。纪年最早的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十一月胡保兴造像铭刻,此石为长形块,方柱形,造像以各佛龛形式,四面均中上部凿龛,下部刻许愿文。造像分别为一佛、一佛二菩萨、二佛、一交脚弥勒菩萨。高肉髻,着通肩衣,佛结题跌坐,施禅定印。佛龛为平圆拱形,龛楣为尖拱形。南涅水石刻中有北魏、东魏、北齐纪年的造像碎、许愿文碑、布施碑、塔石铭题等共约30余通,这些文字铭刻为研究我国的社会、宗教、艺术、书法、文字演变等,提供了翔实的实物佐证。1965年5月24日南涅水石刻群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 年10月,中央、省、市拨款在沁县城南二郎山修建南涅水石刻馆予以保存。《赠代郡太守程哲碑》属摩崖碑刻,原立于长治县东呈村,清光绪年间发现,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高约135厘米,有字32行,每行45字。碑额题"大魏天平元年岁次甲寅十一月庚辰朔三日壬午造讫”,可知立石时代为公元534年的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碑文内容记述了上党长子人程哲(字子贤)的家世、身世、品行、事迹、官职等,可补史志所阙。碑刻文字体型较小,但刻工精到,保存完好,仅缺数字,十分珍贵。文字书法用笔劲直,结体纵长,楷法劲整。上承东汉劲直派分书之余绪,又融以汉魏砖文书风,是北朝直笔隶意的真书流派中的典型代表。侯镜昶先生《书学论集》收录此碑,评价颇高。《王天扶等造像碑》,1958年在沁源县东南28公里柏木乡南100米处寺庙废墟中出土,同时出土的石刻约20余件,大都漫漶。此碑为其中较完整清晰的一通,碑额身一体,一半埋于土中,仅见一面,高169厘米,上宽68厘米,下宽74厘米,厚27厘米。额雕双螭首,中为佛龛、雕佛及菩萨、力士等。下栏高43厘米,碑文正书18行,满行11字,字径2.5厘米,共193字,记造像概况、时间及为亲眷祈福诸事,镌刻时间为东魏天平三年(53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碑碣》中著录此碑,称其“碑文字虽不多,然书法刚劲淳朴,雄浑古穆,乃东魏方笔魏楷之佳品。”

长治现存的隋代碑碣石刻,约有5通。著名的有《宝泰寺碑》、《□雄字俊强墓志》等。《宝泰寺碑》于隋开皇五年(585年)立石于黎城县西北4公里古县村,现藏县文博馆。碑首身一体,通高200厘米,宽 71厘米。碑首雕双螭蟠拱,中央凿华盖式佛龛,雕一佛二菩萨,碑身线刻2.7厘米见方界格,纵36格,横26格,共刻铭文863字,碑文记述重营九级浮屠诸事。文字书体以楷书为主,间杂篆隶,楷书点划之中带有较浓隶意和魏楷笔意。《山右石刻丛编》著录此碑。《□雄字俊强墓志》,出土于长治县荫城村,立石于大业十三年(617年),高50厘米,宽51厘米。记述□雄字俊强的家世、生平、卒葬等事,文字正楷书于界格内,纤劲秀美,结体疏朗,已蕴初唐书法之先风,堪为佳品。

长治现存唐代碑碣石刻总计约140通,数量众多,种类齐全,长子县《白鹤观碑》、《大唐郑惠王石记》,长治市《未刻完唐碑》、《李抱真德政碑》、《王深墓志铭》、《朱府君墓志铭》,平顺县《明惠大师铭记》,襄垣县《大周连简墓志》,黎城县《唐故处士王君之碣》等堪为其中宏美精妙之代表作。这些碑碣形制各异,正、行、草、隶、篆等书体具备,书法刻工精致完美,行文记事简洁流畅,历代金石著作中多有著录和赞美。《大周连简墓志》字兼行、楷、草、篆四体,又有武则天时期造字等,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山右石刻丛编》著录此碑。《唐故处士王君之碣》是长治目前发现唯一一通隶书碑碣,清代嘉庆年间出土于黎城县西10余公里东西柏谷村附近,解放后移置县文博馆藏,后又转藏于省博物馆。此碣形制特殊,为八棱八面幢柱形,有座与顶,标题与落款为篆书,正文为隶书。碣文记述王庆的籍贯、出身、生平始末等,为正史所不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山西巡抚胡聘之将其著录于《山右石刻丛编》,并题跋赞:“碑文字皆渊茂古劲,得汉人家法,字波磔流利,神似曹全碑,在唐碑中足称神品。以出土较晚,字画极完整,仅泐一字,洵可宝也。”另外尚需一提的是长治地区出土的历代墓志中,有很多志盖上的篆书,带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其风格上承春秋战国时代鸟书、奇字等装饰文字,近接南北朝北碑篆额中变形装饰之风,字画虽有时不成规矩,却充满自由放纵的情趣,显示出幽默、愉快、轻松的风味,特别值得珍重。这对于研究我国文字的演变,启发书法表现新境界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宋、金碑刻,长治现存约51通,此期各寺庙赐额牒文碑刻遗存丰富,著名的有武乡县故城村治平元年(1064年)《大云寺敕额牒》,监漳村宣和四年(1122年)《应感庙封神加爵牒》,长治县李坊村宣和年间《洪福院赐额尚书礼部牒》,沁县大定三年(1163年)《昭庆院重修记并赐额牒碑》,大定五年(1165年)《灵岩院敕黄记及牒文》等。其他有记载我国早期戏楼建筑的沁县宋元丰三年(1080年)《威胜军新关侯庙记》和平顺东河村《重修圣母之庙》碑,这是近年来山西发现的三通宋代有关修建戏楼、舞台碑刻中的两通,记载了北宋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农村舞台修建情况,反映了我国乐舞与戏曲的独立与成熟,对于中国戏剧发展史的研究,具有珍贵价值。《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等著作,多次选登了此二碑的拓片和文字。记载塑像艺术的长子宋政和元年(1111年)《慈林山法兴寺新修圣像记》,对于研究宋代泥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记载有关佛学义旨诗文的沁县金天眷三年(1141年)《寄赞万灵基道者碑》则反映了当时佛学发展的一些新动态。

元、明、清、民国碑刻,长治现存有1346通,其中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较高及镌刻奇伟者,不乏其例。著名的有∶长治县元延祐元年(1314年)《神农庙碑记》,长治市元至正二十一年(1363年)《前上党县达鲁花赤忽都帖木儿德政记》,明代沈藩系列墓志铭、平顺县明嘉靖七年(1528年)《虹梯关铭》,长子县明嘉靖十年(1531年)《宣圣遗像碑》,长治市明代《千手观音画像碑》,武乡县南神山明嘉靖三十五(1556年)《地震碑》,沁县清《康熙诗刻》,康熙五十年(1711年)《吴碘御祭碑》,乾隆七年(1742年)《致远堂法书陶渊明拟古杂诗手迹帖刻》原石,长子县乾隆庚戌(1790年)本地名士冯士翘集韩愈字《纯阳祠诗文书法碑》,潞城县民国年间《葛井岭禁伐树木碑》等。平顺县“三晋第一丰碑”,镌制宏伟奇特,依山摩崖凿为高9.79米、宽3米的巨碑形状。碑首雕双螭造型古拙,碑身刻有不同时代的5篇碑文,明嘉靖时被誉为“三晋属中第一碑”。明、清两代初期,由于统治者的轻文及文字狱盛行,碑刻存世较少,而长治地远山高,碑碣遗存相对丰富。

革命烈士及事件纪念碑和解放以来碑碣,长治保存丰富。具代表性的有沁源《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太行太岳烈士陵园的《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第一届第二次大会决议碑》,《武士敏烈士碑》等。

长治佚碑数量非常之多,翻检有关金石著述、方志、古籍等,粗略统计约有300余通碑散落无踪,有待于今后探访寻查。

长治现存的历代各类碑碣石刻,在山西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沁县北魏至宋的《南涅水石刻群》,武乡县北齐的《北良侯村造像》,平顺县明代的《金灯寺石窟》与《虹梯关铭》,沁源县抗战时期的《抗日阵亡将土纪念碑(3通)》,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馆藏《大周故王府君墓志之铭并序》等9通珍贵碑碣,被公布为国家一级馆藏文物。《唐故骁骑尉杜君墓志铭》、《明万历千手观音石刻碑》等14通珍贵碑碣,被公布为国家二级馆藏文物。《宋故琅琊王君墓志》、《明故宗沈府永年长孙墓志》等4通珍贵碑碣,被公布为国家三级馆藏文物。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

Hash:77de13c0440e563d9fb17cc77a2b793bd68348cf

声明:此文由 考古快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