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见视野 | 数字博物馆,一场永不落幕的展览

随着创新科技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正在为后疫情时代的文旅产业变革提供新动力。技术与文化相逢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上,数字技术大显身手,利用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更好的阐释和利用,文化旅游经济演变为体验性经济,技术和文化融合展现更加多元化。

△数字技术为文旅产业变革提供新动力

与以往“身体力行”的文化生活与旅游出行方式不同,数字技术让“静止”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全新的方式与形态重新“活起来”,让那些被在地保护或收藏进玻璃盒子中的珍贵遗存与记忆,以鲜活的方式与人们互动。从国际视角出发,众多优秀博物馆在数字技术应用上值得我们参考学习,下面我们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些“永不落幕的展览“。法国卢浮宫法国卢浮宫是第一家把藏品从展厅搬上网络的博物馆。早在2004年,卢浮宫就把3.5万件馆内公开展示的藏品及13万件库藏绘画放到改造后的网站上,并提供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和日语4种版本的3D虚拟参观项目。

△卢浮宫入口

当年,网上浏览人数已与实际进入卢浮宫参观的游客人数持平,达到600万。2012年,卢浮宫网站的浏览量突破1100万人次,比去年全年实际接待的游客人数还多100万。

△卢浮宫新旧建筑在夕阳中

卢浮宫还借助移动设备增强观赏体验,2012年4月,与日本任天堂公司合作推出了以任天堂游戏机为载体的博物馆导览器。导览器可以显示观众在馆内的精确位置,引导参观路线,高清显示展品照片,解说重要展品,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卢浮宫藏品,透过导览器的裸眼3D屏幕,用户还能看到逼真的雕像和油画。

△任天堂博物馆导览器

英国伦敦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馆1892年伦敦大学学院的埃及考古与哲学系成立时,博物馆作为其数学资源而建立。拥有8万多件藏品,为世界收藏埃及和苏丹文物的顶级博物馆之一。

这些珍贵的藏品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一块早期亚麻布,脆弱的织品虽然代表着璀璨的文明,但无法为人们近距离的观赏,更不可能触摸。

△埃及文物

由Osama Shukir Muhammed Amin FRCP(Glasg)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4.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5266477

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馆在应用3D扫描技术方面走在了博物馆和考古界的最前沿。它的3D Petrie项目使用了最新的摄影3D成像、扫描技术和WebGL可视化交互技术。

△文物展柜

由Osama Shukir Muhammed Amin FRCP(Glasg)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4.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7763060

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馆还推出了名为“尼罗河之旅”的iPad应用程序。参观者只需用iPad上的摄像头扫一下馆内一幅特制的尼罗河遗址地图,各遗址上出土的文物就能以3D影像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游客可以通过触摸3D影像,体验翻转、放大等效果,全方位地观赏文物。该应用一经推出,立刻受到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

△文物网络展示(网站截图)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CMA)发布的ARTLENS,迄今仍是受到讨论并瞩目的APP,利用手机、平板的机动性及互动性的特色,带领参观者得知自己与展品的相对位置,并进一步扫描提示图案获得多元的展品资讯。不仅由观众自主决定参观内容,形成私人“展览中的展览”,相对的,馆方也借此取得参观者的参观轨迹,优化未来博物馆展示与路径。

△手机APP界面

通过这个APP,博物馆与观众进行对话与互动,成功打破参观博物馆单向且静态输出的既有模式,提供观众“破次元”的观展与参与体验。以典藏数据库或特展研究资料为深度内容的数字技术导览服务,也预期通过手机或平板提供展品信息,使得观众与展品间的不再有距离,也使得观众对展品的“知识”更自由的取舍。

△互动壁画

中国拥有丰富而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古代遗址、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近现代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遗产等,这些既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经验,更是培养我们未来一代文化自信感的重要教材。采用符合新世代喜好的数字技术,以“即时而灵活”的方式构建生动的展品形象,从而在视、听、触觉等多个感官中建立最佳虚拟环境,将实际的物体与虚拟环境相互叠加,让悠久的历史厚而不重,创新传承发展文化遗产,是时代所期,也是大众所盼。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不作商业用途,为非盈利文章。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Hash:2ac5c10694c38f5fb89ae0068edb6e60e3defbce

声明:此文由 域见文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