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清代唯一的太子陵

大清王朝296年,一共建有12座皇帝陵,7座皇后陵,10座妃园寝和许许多多的王爷陵、公主陵,而太子陵却只有一座。

清朝唯一的太子陵位于天津市蓟州区孙各庄满族乡朱华山村,现有后人树立的石碑一座,写有“清太子陵遗址”。这座特殊的陵寝是乾隆皇帝为他不幸早殇的第二个儿子永琏所建。后来,这里又陆续埋葬了皇七子、皇九字、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黄十六子和皇八女,加上永琏正好7个儿子、1个女儿,当地人又称太子陵为“八仙陵”。

雍正八年,尚未继位的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的第二个儿子降生了,他的生母是后来的孝贤皇后富察氏。二子降生令弘历非常高兴,雍正皇帝也十分喜爱这个孙子,并给皇孙起名为永琏,从这个名字不难看出,雍正希望这个孙子将来能够继承皇位。

乾隆元年,永琏被密定为皇太子,谕旨放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乾隆三年,永琏因偶感风寒离世,乾隆皇帝十分伤心。遵照皇帝的旨意,皇宫按照皇太子的规格为永琏举行隆重的葬礼,后藏于清东陵附近的朱华山太子陵。

朱华山太子陵由乾隆皇帝亲自定址,施工一年八个月,耗资16万两白银,其规制是清朝所有皇子陵中最完善的,也是规格最高的。乾隆皇帝不仅在陵寝的建设方面偏私永琏,就连对太子的祭祀上也表露出逾格的眷宠。按制除帝后陵在清明、中元、冬至、岁暮行四时钦派王大臣亲祭外,其余人等不得逾制,而乾隆帝对于年仅九岁殇命的二子永琏也采用同样规制,甚至乾隆皇帝还亲自祭奠过永琏。

清王朝逊位以后,特别是经历了战争的洗劫和一系列政治运动,尤其是在特殊的岁月中,在基层干部请示了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当时蓟州属河北省管辖)之后,太子陵几乎被完全拆除,地面木制建筑全无,大殿被当地干部毁坏,唯有地上散落的碎石诉说着太子陵往日的辉煌和乾隆皇帝的无限哀愁。

Hash:b23899ccd09180223cc4b36b3777610139dacc30

声明:此文由 滨海满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