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抚顺大伙房水库移民往事

时光流逝,星转斗移,大伙房水库如今已走过了60多年的光荣历程。每当我看到那气势雄伟的大坝、波光粼粼的水面时,一种欣慰和自豪感总是会油然而生。当年,我曾参加大伙房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亲身见证了库区群众为水库的早日建成,响应党和政府的安排,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祖居家园而移民到他乡异地的情景。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修建于1954年的大伙房水库,是为了解决沈阳抚顺大城市供水问题、满足当地水利、发电等两大迫切需求于一身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工程规模在当时屈指可数。水库库区规划范围共涉及到21个村屯、近6000名群众,这就使得库区移民的安置工作成为筹建的最大难题,也是当时抚顺市政府最紧要协调的问题。水库项目上马时,正值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与巩固时期,按照当时抚顺市的实际情况,无法就地安置如此之多的移民。为此,将情况上报给辽宁省政府,经辽宁省政府与黑龙江省政府商请,决定将库区失地群众移民到黑龙江省。为了落实这一重大决策,省、市两级政府一方面调集精兵强将,组成专门移民办公室,组织人力深入到村屯挨门逐户核查,进行了大到土地房屋不动产,小到地上附着物以及树木、坟墓等的一次性综合经济补偿,争分夺秒、全日无休;另一方面经过综合考察论证,在黑龙江省确定了宁安县(今宁安市)、阿城县(今哈尔滨阿城区)和安达县(今安达市)等三个移民安置点,并立即投入大批人力与资金,在各安置点进行土地的开垦与房屋建设。计划实施期间,为了让广大移民群众接受政府决策,省、市两级政府选派工作能力最强、综合素质最高的干部作为代表,深入移民点进行体察。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到1956年春,水库移民已基本具备了搬迁条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多趟专列,将库区移民迁移至黑龙江省境内三个安置点。在踏上旅途的时候,有的人带上一把房园土,有的带上一瓶井中水,其恋乡之情,故土难舍之痛,尽在不言中。我目送着一列列火车缓缓驶出永安台火车站(今抚顺南站),对移民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非常敬佩。他们为了国家利益不惜背井离乡,这该是多么值得称颂的豪情啊!

为了安抚移民的思乡情,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移民心中,移民办公室曾经组织了多次慰问,我也曾参与其中。在一次移民大会上,有群众表示难以适应当地的气候,生活遭遇困难,返乡情绪强烈。市领导在了解到移民实际情况后,原则上同意“移民回迁抚顺”,指示我们即刻向黑龙江省请示。

经过多番努力,经黑龙江省委同意,特准抚顺移民可以回迁。当我们把这个决定传达到三个县的移民安置点时,得到了群众们一致热烈欢迎。后来,抚顺市委、市政府决定,采取在近郊分散安置的办法,即在前甸、李石、塔峪、千金(今新抚区福民街道、千金街道、新抚街道管辖地)、高湾等地区建立起移民安置点。移民回迁后,对其中适于进城做工的,安排在市属企业和商贸系统。至此,库区移民除一位老人在安达县去世外,全部安置回迁到抚顺老家。令人欣慰的是,在整体移民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事故,既保证了大伙房水库按期竣工、合龙蓄水,又做到了确保移民安居乐业,为抚顺乃至辽宁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我已步入耄耋之年,当初旧人多已故去,谨以此文纪念当年所有参与大伙房水库移民工作的人们。(梁梦祥)

Hash:3feedce092829b8d64b9e9832c7d994c79b36a99

声明:此文由 光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