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村 ┃传统村庄——望绛村

我的老家就在这个村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望绛村

望绛村位于史村镇南,距县城约2.5公里,地势北凸南平,西临省道,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降雨丰沛,加之浍水环村而过,灌溉条件优越。全村总人口1675,劳动力1067,从事家庭经营者757人,第一产业624人,外出务工劳动力310人,常年外出劳动力98人。总农户230人,纯农户199人,农业兼业户19人,非农业兼业户12人。集体经济年总收入26万元,年经营收入11.7万,补助收入6.5万元。该村有村卫生所1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农民参保率达90%以上。计生工作水平进步较大,计划生育达到80%,人口自然增长率稳步下降。

望绛村产业以建材为主,村中共有砖厂七座,是村里 70%以上的劳动力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大部分家庭收入较高,生活水平居于我镇前列。同时,我村有一批头脑灵活、敢于创新的能人,从事的特种养殖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如:“养狐状元 ”刘奇文,养殖数量居全省之首,年销售额上百万;以许志勇为龙头的土元专业养殖合作社,年产值五十万,产品大多被太原西安等药商大量订购,带动了我村特种养殖户们的积极性,养鸡、养猪、獭兔养殖户逐年增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图说望绛村

村人村事

二层小楼,十三间房子满是藏书,在一个农民家里看到这满墙满地的书,着实让人目瞪口呆。除了厨房以外,全部被书籍占满,就连卧室里,床头、床尾也满是书。书的种类囊括了史志、文学地理、社会、法律、军事、宗教等方面。崔春生说,他现在最大的享受就是每天能钻进书堆里看书。

旧书,是时代的留声机,刻录着生活的变迁。崔春生,曲沃一个普通农民,生活窘困,至今仍租房而居,只凭着对书的喜爱,12年痴迷于淘书藏书,如今家藏旧书十万余册。

痴迷读书 将生计付与旧书

崔春生今年44岁,曲沃县望绛村人,仅有初中学历的他,从小嗜书如命。平时只要碰到书,他就会拿起来细细细读,哪怕是在田间地头干农活的间隙。

因生计所迫,1993年,崔春生与父亲一同到太原做粮油买卖,生意平平平。他说:“个时候,整天和油啊、面啊打交道,很枯燥,晚上读一会儿书,感觉特别惬意,尤其是书中人物多舛的命运和不言放弃的精神一次次次地鼓舞我。”他对书倍加珍惜,将读过的书妥善保存,将它们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其间,邻居、朋友知道崔春生有藏书,闲暇时便会向他借读。遇到特别喜欢的,还会提出买下来。因为都是自己看过的旧书,崔春生就卖得便宜,买的人随即增多。此时,他眼前一亮,何不试着做收售旧书的买卖呢?一来可以养家糊口;二来,还能满足自己读书的嗜好。

于是,1999年春天,太原五一路人行天桥下,崔春生支起了一个旧书摊。

钟情志书 为买书不惜举债

多方打听,崔春生获悉地方志书较好卖,各种版本的县志村志收藏价值高,便决定以收此类书籍为主。志书的收集地域跨度大,他经常让父亲看摊,独自辗转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的大小县市去“淘”书。

不仅到外面淘书,崔春生还常到太原各书摊上转悠,一来二去,他的志书逐渐多了起来,在五一路人行天桥下,他成了地方志书最多的卖家。

但是,志书生意不好做,辛苦收来的志书在价格上缺乏优势,贵了没人买;贱了,连本钱都得搭上。不景气的书摊生意,难以支撑高额的仓库费用和生活开支,崔春生和父亲终于熬不住了。2002年,他并没能衣锦还乡,而是带着几年来积攒的三万余册旧书回到望绛村。

回到家乡后,崔春生除了在县城摆摊外,还在互联网上开起了一家名叫“好地方”的网络书店,希望以此贴补家用,扩大销路。但网店的生意也很清淡,有时,一个月也不开张。

窘境依然,但崔春生还是保持着外出收书的习惯,只是范围缩小了许多,侯马、曲沃一些废品收购站和造纸企业常会出现他的身影。看着一车车的旧书被当成垃圾扔进废品收购站,再回笼造纸厂,,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于是,他就在废品站守候,看到有人将旧书当废纸来卖,全盘高价买下。为了能多买一本书,他戒了烟,甚至不舍得在外面吃一碗面。即便如此,家里的光景还是入不敷出。

然而,为了收书,崔春生却很舍得花钱。2008年的一天,一个捡破烂的老人拉着上百本旧书来到收购站,他上去一一翻阅,其中有解放初期出版的《三国演义》,还有不少国内外名著,这都令他爱不释手。可一问价钱,5000元!这可是笔大数目。权衡再三,他仍舍不得放弃,借钱把这些书买了下来。在对旧书的拯救中,崔春生的身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一个地摊书商转变为旧书收藏者,多年的收购、积攒,他的藏书大增,如今,总量已达十万余册之多。

农家书屋 崔春生心中的梦

看书多了,藏书多了,崔春生的眼界和文化素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采访中,有这样一句话,他重复了好几次:“文化是桥梁。”他说,这些书籍的文化价值远大于购买价值,他愿意与大家共享这些财富。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崔春生利用藏书在村里举办了“迎奥运体育图书展”;同年11月又举办了“爱国主义教育图书展”和“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书展”,并将自己的小院命名为“新奇特——和谐书院”。他为全村百姓及所有索书者提供免费阅读服务,因为他的志书收藏量大,且地域跨度广,各地的文化学者、地方志编辑慕名而来,查阅资料者络绎不绝。曾有一个山东学者想写家谱,由于他家祖上是早年间从洪洞大槐树移民过去的,就专程回来查资料,听说我家有许多志书,便又赶了过来。在这儿,他找到了民国年间出版的《山西移民》一书,其中有关于这位先生祖上的记载,当时,他十分高兴。此外,也有县志编写者还从我这里找到了乾隆年间的《绛州志序》。”崔春生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

村人吴成林说,自己早先只是外出打零工,一天挣不了几个钱,后来,在崔春生家看了关于混凝土配比方面的书,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便改为到建筑工地打工,一天可以挣到100元。知识,实实在在在改变了他的生活。

为了便于来访者查阅,崔春生又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原本杂乱的藏书根据内容做了分类,并在几个房间的门楣上分别挂上了“红色经典室”“中国教育史料室”“全民国防教育室”“体坛圣火和平室”以及“环境保护宣传室”的牌子。2009年,他在侯马市古玩市场组织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书画展”。

2006年曲沃县望绛小学新校落成,崔春生捐出价值1300多元的教育书籍,让每个孩子和老师人手一本;后又为曲沃实验中学捐出价值4000余元的藏书;同年9月19日,崔春生又将自己珍藏的323册价值15000余元的地方史志捐赠给曲沃县图书馆,图书馆为此给崔春生的书籍设立了专门的陈列柜。

崔春生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品质,要看国民阅读的品质,我希望全社会都把读书当作一种爱好,把藏书当作一种财富,把写书当作一种追求,把关心社会读书当作一种义务。这样,知识才能得到普及,全民族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敢于去迎接未来国际的任何挑战,使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永不倒。我很想用藏书这个爱好影响身边的人,为社会做点事,可我有的,也就是这一堆旧书了。”

然而,就是这堆旧书,感动了很多人。2008年4月,临汾市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授予崔春生“民办文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翰墨飘香 穷书生囊中空空

与崔春生的藏书数量相当的是他的债务,他因此而欠下了几万元外债,日子过得紧紧紧巴。妻子忙完农事,闲下来还得给别人做些衣服贴补家用。女儿和儿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几个月闻不到荤腥。女儿考上大学学费难以落实,为了她的前程,儿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他说:“姐姐学习好,我从姐姐身上看到了希望,我愿意为她挣钱上完大学。等有一天,家里不再为学费发愁,我还要继续上学。”日子过成这样,很多邻居十分不解,他们认为,崔春生藏书是不务正业,是“花钱买穷”。

别人因为崔春生的书而受益,生活条件得以改善,而他自家的生活却毫无起色,至今还住着亲戚家的房子。家里收藏的书多了,书的存放自然成了问题,家里没钱买书架,书堆在地上容易受潮,再加上老鼠啃咬,损坏了不少。前年下大雪,东屋的石棉瓦给压破了,结果一屋子数千册书都被打湿后霉烂……崔春生为此难受了很长时间。

曾经,为了凑够两个孩子的花费,崔春生卖掉了珍藏多年的孤本志书。尽管如此,庞大的生活缺口还是让他焦头烂额。看着“书痴”父亲十几年来的坚持,女儿含着泪说:“我爸不是个善于经营生活的人,却是个执著于理想的人。”

崔春生虽是农民,却浑身透着一股书卷气,他喜欢谈古论今,喜欢咬文嚼字,但这一切都无法抹去他身上的悲怆,除了在一隅之隔的侯马有点名气,一点微薄的田地和家里那些旧书,他几乎一无所有。可他对“有”的理解与众不同:“别人受益我快乐,要想自己好,先要别人好;别人幸福了,我就快乐了;别人得到了,我也就有了。”

在如山的旧书堆中,记者问崔春生:“收藏旧书让你过得如此窘困,假如真的有人愿意花钱一并收了你的书,你是否考虑过从此放弃收藏?”

“这得看收书的是什么人。如果不懂它们,不爱护它们,我不会卖。至于收藏旧书,我还是会坚持下去。这么多年了,我离不开它们!”崔春生说,没有文化远远比没有金钱可怕,他希望更多的农民来他这里免费读书,提升文化素养,提升生活质量。

后记:书能带给人幸福和安全感,准确地说,是阅读和由此引发的思考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安全感。但,我们不知道,这些书给崔春生和他的家人带来了多少幸福感?不惑之年的他知道自己的尴尬境地,无数个夜晚,在这道人生选择题前徘徊、踌躇,彻夜求解。

采访当天,崔春生正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个有着如此高雅爱好的人,在人到中年之际,不得不以体力为生。看着他,记者的心情无以名状,既为他能在坚持梦想的路上如此执著而起敬,又为他作为一家之主,因为自己的偏执没能为家人创造好的家境而遗憾。是该弘扬他这种为了理想不计得失的行为?还是该劝他就此停手,先生活再追梦?无论如何,他的行为对社会是有益的,理当得到人们的尊重。

《每日一村》征稿启事:

征稿目的:展示乡村魅力 鼓励各村供稿

征稿主题:传播乡村文化,展示最美山西,凝聚天下老乡。

征稿内容:历史渊源、村名来历、所属乡镇、人口数 量、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人均收入、姓氏分布、村办产业、人均收入、民俗习惯、节庆传统、传说故事、农业种植、名人成长、历史事件等。

征稿图片:标志性建筑、历史遗存、村民生活、田野趣味、街道布局等图片。

投稿方式:1.直接回复到本公众平台

2.投稿邮箱:844230503@qq.com

投稿 | 商务合作请联系QQ:100360351

曲沃老乡点下面

↓↓↓

Hash:d96118a2320cdb1efad4156d8c18b0dbdb9a7de8

声明:此文由 曲沃老乡俱乐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