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庙学历史沿革考

一、前言

文庙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场地。它集祭祀孔子与儒学教育两功能于一体, 即所谓的“庙学合一”, 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文庙儒学是传统时代地方社会的文化标志,其兴衰变化直接反映了当地对文教的重视程度。值长泰文庙择址石岗山异地重建之际,现对其历史沿革进行考证。

二、宋初肇建

关于长泰庙学肇建, 文献记载主要有宋代淳祐年间,长泰县令赵与坦《长泰县儒学记》及《长泰县儒学》,《长泰县儒学》共有三个版本,分别为明万历版《漳州府志》、清康熙年版《漳州府志》、乾隆版《长泰县志》版。

现将相关史料记载摘录如下:

宋代长泰县令赵与坦《长泰县儒学记》:

古者庠于党,序于遂,县有学,仿古制也。曩长泰有学,初创于登科山之旁,以地窄迫,不足为士子藏修之所,遂移于祥光寺之东偏。自绍兴杨公棫登第之后,未有续遗响者。士子病之,欲迁焉而未果。岁在绍定癸巳,邑有寓公李万言调萍乡尉,叶惟寅调番禺丞。未及瓜与阴阳家者相方、面势,得县治之左臂,乃县之主山良岗钟其秀,崪然嵂然,若蛟龙之跃渊,祥凤之飞舞,是殆天有以献其巧者。闻之,邑宰清源陈公纯仁,俞其请,白之于郡,朝谒夕报,遂与邑士友,相与并力协赞,命匠鸠工,拓台肇址,塞陂而夷,撤蔽而通,绳迂而直,乃斫乃陶,乃涂乃臒,大成有殿,讲席有堂,入室有庐,肄业有斋,中以戟门,翼以两庑,庖湢垣墉,靡不具体。肇修瑚簋,绘事从祀,百尔文物,彪烈一新,释菜而衿佩襜如、弦诵而声音琅如。属役于是年之季春,考于明年之季冬。

明万历及清康熙年间编修的《漳州府志》关于《长泰县儒学》的记载:

在县治东。按前志,宋绍兴三年,主簿张牧始建学。淳熙间,文庙在县西南嘉定间,学在县东南。绍定六年,县丞叶惟寅,以旧学不利,白于县令陈淳,作新学於今所。建大成殿及尊道堂,堂东西为四斋,经籍祭器皆有库。泮池,潴水架石为桥。淳祐间县令赵与坦为记。

乾隆年间编修的《长泰县志》关于《长泰县儒学》的记载为:

儒学在治东。宋初,建在治西南登科山麓。绍兴三年,主簿张牧移治南祥光寺东。绍定六年,邑人县丞叶惟寅,以旧学不利,白令陈纯仁,作新学宫於今所。中为大成殿,东南为尊道堂,东西为四斋,东曰博文,曰果行,西曰思忠,曰履信。设经籍、祭器库,凿泮池架石为桥,淳熙间,令、赵与坦为记。

乾隆年间长泰县治图

关于长泰庙学始建年代,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主张宋绍兴三年(1133年)始建县学,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在绍兴三年之前。

主张宋绍兴三年(1133年)始建县学的依据是,明万历及清康熙年间编修的《漳州府志》均记载为“宋绍兴三年,主簿张牧始建学”,主张主簿张牧在宋绍兴三年才始建县学。

认为在绍兴三年之前始建县学的依据有二:一是宋代淳祐年间长泰县令赵与坦《长泰县儒学记》与乾隆年间编修的《长泰县志》的记载,赵与坦的记载,“长泰有学,初创于登科山之旁,以地窄迫,不足为士子藏修之所,遂移于祥光寺之东偏”,赵与坦写《长泰县儒学记》的时间为淳祐八年(1248年),距离绍兴三年仅有100多年,应该有较高的可信度。乾隆版《长泰县志》记载,“宋初,建在治西南登科山麓。绍兴三年,主簿张牧移治南祥光寺东”。根据赵文与乾隆县志的记载,长泰县学,最初在登科山山脚,因为地域面积狭小,主簿张牧把儒学移建在祥光寺东面。二是州县学皆作文庙也是王朝典章的规定,唐贞观四年( 630 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宋景德三年(1006年),“诏天下诸郡咸修先圣之庙。又诏庙中起讲堂、聚学徒,择儒雅可为人师者以教焉”。元人马端临言: “自唐以来,州县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先圣之庙矣”。长泰于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建县,到宋绍兴三年(1133年)已经建县178年,结合上文记载,县学“宋初,建在治西南登科山麓”应该是可信的。因此长泰庙学始建年代应该在宋绍兴三年(1133年)之前,距今至少有884年的历史。

三、迁踞县衙东侧

根据赵与坦《长泰县儒学记》记载,长泰庙学宋初在登科山旁,绍兴三年(1133年)主簿张牧移到祥光寺东面,绍定六年(1233年)县令陈纯仁移到罗侯山麓县衙东侧。根据乾隆年间长泰县治图(图一),可以确定,宋初长泰庙学在登科山南面山脚(现长泰县县医院到长泰县防疫站一带),绍兴三年移到祥光寺东面(现长泰一中附近),绍定六年移到罗侯山麓县衙东侧(长泰宾馆一带)(图二)。

庙学迁踞县衙东侧主要是出于风水学方面的考虑。《长泰县儒学记》记载,“自绍兴杨公棫登第之后,未有续遗响者。士子病之…得县治之左臂,乃县之主山良岗钟其秀…是殆天有以献其巧者”,选址之处刚好是县衙的东侧,从风水学角度来说,东方是选址极佳之地。《钦定四库全书》之“子部七”介绍赖文俊曾著《绍兴大地八铃》、《三十六铃》,但“是书分龙、穴、砂、水四篇,各为之歌。龙以二十四山为阴阳,以震、庚、亥为三吉,巽、辛、艮、丙、兑、丁为六秀”。其中,震为东方,而且,东方是日出之地,寓意昌盛与朝气,与孔庙之养士、培才目标正好契合。所以,长泰庙学选址在治所东面,从传统风水学角度来看是个风水宝地。

关于宋代长泰庙学的规制,登科山及祥光寺东两处已不可考。罗侯山庙学主体建筑有大成殿、尊道堂,有四斋,东面分别为博文斋和果行斋,西面分别是思忠斋和履信斋,有东西两庑,中轴线上有戟门,庙前凿有泮池,泮池上架有石桥,并配备有经籍、祭器。长泰庙学在宋代基本建筑格局已初步建立。

长泰文庙位置变迁卫星

四、元代葺修

宋末元初,南方连年兵乱,宋代重修的庙学却在战火中幸免于难,在战乱中保存了下来。元朝统一中国后,长泰庙学又得到两次重建。第一次在元至正庚寅年(1350年) ,“我元至正庚寅,令余元善复构学厅暨讲堂斋庑”,县令余元善重新构建学厅暨讲堂斋庑,使庙学的规制日益完善。遗憾的是至正十四年 (1354年),贼寇兴起,社会动荡,学宫也在离乱中被大火焚为灰烬。之后这段时间由于动乱未平,文庙的复建就一直搁置。直到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宁人林干儿鲁不花到任,见到文庙荒废破败,“环顾学址,榛莽荒秽,揭处无其所”,开始重修,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大成殿落成,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戟门和东西两庑落成,重修工作从1356年冬开始,到1358年六月基本完结,历时超过一年半。

元朝长泰庙学历经动荡,但宋代遗存的基础结构仍在,元代所修基本上是在原址上重建修复,宋代结构和布局没有改变。“丁酉岁十二月大成殴告成。戊戍夏六月,庙像有位,展拜有庭。秋八月戟门两庑成。规模壮丽,视昔有加”,“殿塑先圣、四配、十哲像,两庑绘从祀先贤”,经过县尹林干儿鲁不花复建大成殿,大殿塑先圣、四配、十哲像,东西两庑绘从祀先贤两庑前还有戟门,至此元代长泰庙学的规制基本到位。

五、明代完备

长泰庙学从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 第一次重修开始,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最后一次重修,共计12次,平均17年重修一次,可谓频繁。

长泰庙学自明初便开始重修,其中包括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 “建大成楼於殿南”,洪武三十年(1397年),“教谕章参,更讲堂为明伦堂,立崇文楼,分两斋於堂前,移兴文祠於东庑,以旧‘尊道堂’为学仓,神厨、神库、牲房在戟门东,教谕衙在堂左,训导衙二,在两斋东南”,正统十年(1445年),“佥事陈公祚命重修”。成化十六年(1480年),“令、刘铎,修葺明伦堂、两斋会馔堂、大成楼,建兴文祠及祭器库,又买民地增建号房十二间,修泮池,筑石桥”。这四次重修庙学, 基本在沿袭宋、元结构基础上的微调,没有大的改动。

嘉靖四年(1525年)长泰庙学的重建,是明代重修规模最大的一次。此次工程是去去宋元结构的重建,工程自嘉靖乙酉(1525年)腊之闰月正式动工,嘉靖丁亥(1527年)冬十月完工。朱浙在《重建儒学记》有详细记载:

经始于乙酉腊之闰月,建庙于左,西为明伦之堂,易前制也。庙凡七间,高四丈有二尺,深六丈四尺,广如之。东西两庑七间,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位置像设稽应图法。明伦堂五间,深六丈六尺,广如之。为斋居幕次,凡二间,东西为两斋,为廨舍,前为仪门,为泮池,又前为大门,为牌坊,砻石为之。人益效勤,结砌牢密,沈沈翼翼,规制一新。鸠工需财为费千百两有奇,市地之价不与焉。

明嘉靖四年长泰文庙建筑位置图

此为记述长泰庙学建筑结构和布局最为详尽的史料,至此长泰庙学建筑格局已经明朗:文庙整体建筑分为四部分,正中东、西路分别为文庙、学宫。文庙内包括棂星门、戟门、西庑、东庑、大成殿等,学宫区包括大门、泮池、仪门、东斋、西斋、明伦堂等。附属建筑:文庙区棂星门东为省牲所,学宫区仪门西为教谕衙,大门南面为训导衙(图二)。是次修建撤去了宋元旧构, 彻鼎一新,整体面貌和格局焕然一新,其建置、格局一直沿袭至民国未有大变。

除了嘉靖四年大建后,嘉靖年间还有多次修建、改建和扩建。“十二年,令陈塘于殿后建启圣祠,敬一箴亭。”嘉靖十二年( 1533年),县令陈塘在大成殿后修建敬一箴亭、启圣祠。“二十八年,令王用文,修两斋,增置器具”,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县令王用文修葺东西两斋,添置物品。“三十一年,令、张杰夫,即省牲所为名宦祠,于堂西空地建乡贤祠。”嘉靖三十一年( 1552年),县令张杰夫把棂星门东侧的省牲所改为名宦祠,在明伦堂西侧空地建乡贤祠。“三十七年,令、萧廷宣,更置名宦乡贤祠于启圣公左右,以乡贤祠为会馔堂,后置敬一箴亭,以前省牲所为兴文祠。”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县令萧廷宣把名宦祠和乡贤祠置于启圣祠左右,把嘉靖三十一年新建的乡贤祠改为会馔堂(后来又改为敬一箴亭),把省牲所改为兴文祠。至此,文庙建筑格局基本奠定。

万历年间文庙亦经过多次修葺。“万历间,文庙湿漏,令、张应丁、方应时修葺。”万历初年,文庙湿漏,张应丁、方应时两任县令进行修葺。“十七年庚寅,飓风大作,檐瓦飘扬,殿寝脊隅塌坏,水涓涓出于堂,谕衙倾圮,一时俱尽。”万历十七年(1589年),台风大作,文庙受到很大破坏。“二十八年,令、管橘,申请院道,捐俸百馀金以倡。荐绅文学,从而乐输,计直四百馀缗,鸠工授事,经始于是年之夏四月,告成于辛丑三月。殿庑堂门,壮丽如昔,名为脩,其实创也。有记,见《艺文》。又以旧谕衙卜建不吉,而文庙南裁革,训导衙徒为空设,乃改为教谕衙,仍将谕衙建兴文会馆,为诸生课业之所。”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县令管橘修复被台风毁坏殆尽的文庙,对于这次重修,县志评价为“名为脩,其实创也”。是次重修还把训导衙改为教谕衙,把教谕衙改成兴文会馆,作为县学学生学习场所。

“越崇祯癸未秋九月,门斗陈奇,于斋房置椟,藏棉花灯,爆落椟中,夜半,明伦堂烈焰先发,遇西北风,乃延 于圣殿,阖邑惊救不获,遂成灰烬。”越崇祯癸未年(1643年)九月,门役陈奇,在斋房木匣子中藏放棉花灯,火焰落入木匣中,到了半夜,明伦堂大火先起,遇到西北风,很快蔓延到大成殿,整个县城参与灭火也没能把大火扑灭,文庙主体建筑都被烧成灰烬。

六、清代原址重修

经历了明末大火,长泰庙学再遭损坏。清朝统治者在接受了儒家文化后,庙学的重修又提上日程。长泰庙学自清顺治六年(1649年)到乾隆年间,有史料记载的重修也达4次之多。由于明代所修庙学基础依然存在,因此清朝一代所修基本上在原基础上进行,或修、或补、或添,没有大变。其中规模最大的应属顺治六年的修建和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的重修,前者以文庙区修建为主,后者以学宫区修建为主。

清顺治六年(1649年)的重修,时任长泰县令的柴允钦在《重建文庙记》有较详细的记载:

于是召匠鸠工、集瓦石,庀材具,因庙故址,尺量而丈计之,吉蠲有日矣。百执事,奔走无敢后。是役也,余以禄入七百先,而乡士大夫洎豪家巨室,各计资若干。役起于己丑嘉平,竣庚寅季夏。凡费五千有奇,较前縻既俭而雄丽有加焉。首秋之三日,乃宰豕刲羊,大合乐,迎先圣而释奠以告成也。

清顺治六年(1649年) ,县令柴允钦与萧、臧二博士谋划先兴建文庙,县里士绅大夫各效资力以资助。尤其需要提及的是而封君戴 ,捐助了重资,并与其他乡耆负责兴建事务,经过两个寒署也不懈怠。大成殿和两庑建成后,仪门还未恢复,戴 自己出资,完成复建工作,功劳尤其巨大。至此,仅剩明伦堂还有待恢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县令员养纯、儒学教谕何龙文倡建明伦堂,总督姚启圣特拨发五十金资助,邑绅、士子亦出资资助。因为员养纯、何龙文的人事升迁,工程未过半就被迫终止。康熙二十二年秋,县令王珏接任,诸生呈请以县仓三百石馀米为修学费用,此项举措得到了总督姚启圣的批准,但是所需费用还有缺口。康熙二十二年倡建明伦堂过程中,有在捐赠簿上签字承诺捐赠,但是因为学宫建设没有专人负责还有一部分人还在观望,此部分金额尚有二百金,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教谕张鸿逵到任,主导此事,劝勉诸生,没过几个月明伦堂就修建完成,清朝长泰庙学才完备。

雍正和乾隆年间又有两次修葺,不过都是局部修葺而已。雍正六年(1728年),县令杨翼成、教谕马肇枢重修文庙,使文庙焕然一新。乾隆三年(1738年),县令元玉衡对明伦堂进行修葺,明伦堂下被土淹没的月台、甬道及台阶都清理干净,使明伦堂整洁一新,清乾隆年版的长泰县志庙学图记录了这一时期文庙的基本情况(图四)。

可惜的是,清乾隆年以后至民国期间,关于长泰庙学的历史资料缺乏,暂不可考。

乾隆年间庙学图

七、异地重建的长泰文庙

建国后,长泰文庙于1956年被毁。在长泰民间,重建长泰文庙一直都有很高的呼声。2009年,长泰县委、县政府顺应民意,响应民声,把重建文庙列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因为罗侯山原文庙旧址建了长泰宾馆,原地复建已不具备条件,经过多方选址,经长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实地踏勘后研究决定,最终选址县城东南方向的石岗山南麓(图二),文庙新址以文昌阁为中轴线,背靠石岗山,坐北朝南,面堂朝山,峰秀文雅,案格清朗,地域开阔,便民祭祀,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工程于2010年动工,2015年8月建成了主体工程和孔子文化广场,2017年4月工程全部完工。

长泰文庙规划占地面积250多亩,分成一轴三片区,沿主大门而入,依山而上,东西对称,呈五进制,步步登高,规制周祥,总体建筑风格集北方文庙之大气,融入闽南建筑之精细。文庙中轴线以展示儒学文化为主轴,游客由外而内,从初步认识孔子,到礼敬孔子,到拜谒孔子三个片区。

主入口片区占地约145亩,是文庙的配套项目,以展现孔子文化、长泰状元文化及长泰独特的民风民俗为文化主脉,并结合其优越的自然环境,打造成集文化休闲、山水体验于一体的人文景区,主要功能是让人们对儒学和长泰传统文化有基本认知。主要建设项目包括:知礼广场,入口牌坊,孔子抚琴雕塑群,“道冠古今”、“德侔天地 ”景观连廊,“论语”景观灯柱,“金声玉振”牌坊,状元坊,状元书院,山水茶室,雕塑、小品、文化景墙,人工湖、生态绿岛,休闲滨水木栈道,亲水台阶,生态舞池,配套公厕、售卖部、管理用房,桥梁、道路及停车场等。

孔子文化广场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孔子文化广场、12棵文化柱、盛世太平浮雕地刻、六幅孔子周游列国图石刻浮雕、孔子行教像、泮池泮桥、休闲廊亭和场地绿化等项目。主要功能是通过儒家文化的展示,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孔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礼敬先师先哲。

文庙主体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以大成殿为核心,主要建设大成门、钟鼓楼杏坛、东西庑、大成殿、东西廊庑、先贤祠、崇圣祠、名宦祠、棂星门等建筑,以及场地配套设施和大成殿、钟鼓楼的室内展陈建设。主要功能为祭祀孔子和教育教化功能。长泰文庙已成为闽南国学传承的重要基地和文化旅游新亮点。

来源 :长泰文庙 新长泰微新闻

编辑:林祎凡

审核:王叶青

监制:黄瑞土

Hash:16995c4be27323f7646aaf2d3d3db662ed61431b

声明:此文由 话说漳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