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那500多座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是公元 594年隋文帝敕建于广州黄埔庙头村西侧的祭祀南海神的神庙,它面临狮子洋,北枕龙头山,南有戙旗岗。作为国家级庙堂,此后历朝均在这里举行国祭,受到朝廷的重视,南海更是位冠四海,德泽深远。

海神庙始于隋,承于唐,盛于宋。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诏封南海神为“洪圣王”,全称“南海洪圣广利王”。宋神宗年间,广州知府程师孟建设广州西城的同时,兴建了南海西庙,在同一时期东莞城东郊也兴建了一座南海王庙。此后,南海神的离宫纷纷建立起来,各地离宫多叫“洪圣庙”或“南海神祠”。

南海神离宫遍布珠江中下游

从宋代仁宗期开始,洪圣民俗文化开始形成,宋神宗年代开始向岭南沿海传播,明清达到鼎盛。粤北山区,港澳地区也建有“洪圣庙”,香港鸭脷洲洪圣庙至今还保存了清代的铁钟、祭坛和陶塑等珍贵历史文物

据专家估计,1949年前广东南海神庙(含称洪圣庙、广利庙)不下500座,超过天后庙数量(300多座),但分布不平衡。南海神庙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甚多,仅南海、番禺两县就有100多座,有的乡多至8座,佛山镇内有4座。顺德县清代有南海神庙14座。

▲ 香港洪圣庙会

珠江三角洲边缘或周边,南海神庙极少或者绝迹,如清远还有洪圣庙,博罗则没有,而到高州化州一带甚至梅县新兴阳山等县又出现,不过有的称为龙王庙,有人认为这位龙王即南海神广利王。如江门潮连洪圣殿即供奉南海洪圣龙王,把南海海神和南海龙王合在一起了。

▲ 位于江门市蓬江区潮连街道的洪圣殿。

洪圣庙强烈的地域性,说明南海神庙和沿海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时,这个分布格局也反映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港口地位和珠江三角洲航运、水产业兴盛,以及由此产生的以海神为中心的一系列风俗文化活动。

离宫为何那么多

那么多离宫的建立,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官祭海神崇拜,推动了南海神信仰。

从隋到唐到宋,各朝皇帝都不断地到南海致祭,还不断地为南海神封王,南海神庙成为了官祭海神崇拜中心。上行下效,这种信仰很快传播到民间。民间为了追随朝廷,有样学样,于是各地也纷纷建设祝融的离宫, 引发了兴建南海神庙的高潮。

湛江坡头区南三镇蓝田新建的洪圣庙。

二是经济的繁荣,贸易的增长,城镇的发展,水运码头的建立,使得民间信仰需求也加大。

大家都希望海神能庇护来往的航船,保佑海上贸易兴旺,顺风顺水,平平安安。为方便商人、船家、渔民和民众就近祀拜南海神,祈得庇佑,凡有水运码头的城镇,就会建“洪圣庙”或“南海神祠”。

洪圣文化遍岭南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日视为波罗诞,珠江三角洲各地参拜者甚多,逐渐发展成为岭南地区最大的民间庙会。

据宋代刘克庄《即事》诗中记载:“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庙。”可见当时庙会的热闹景象。

▲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江门市蓬江区潮连街都举办洪圣庙会。

众多“洪圣庙”的出现,把南海神诞的民俗文化带到了各地。在这些南海神离宫,每年也都举办“小波罗诞”活动,比如神像巡游,敬香祈福,醒狮杀青,百色斗艺,出售波罗鸡,包粽蒸膏,会亲交友。有的“洪圣庙”还举行“龙狮会”,“抢花炮”等文体活动。

花都区茶塘村洪圣古庙

清代的波罗庙十五乡和番禺鹿步司,增城新塘,东莞等地的民众甚至有“波罗诞着紧过过大年”说法。每次波罗诞一到,在外地工作生活的乡民都依期赶回家乡游波罗,参拜“洪圣王”比春节,中秋,端午回乡敬祖还要“着紧”(重要)。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Hash:a3c209c03592eb3c17a1ac42bacb5cdfc3a7e9e2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