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一座深藏不露的宝藏城市!

了解肇庆的人都知道

我们肇庆可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刻的

宝藏城市啊!

TA有着2200多年历史

是粤语发源地、岭南文化发祥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砚都、岭南名郡……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

第九批广东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其中

肇庆12处文物保护单位榜上有名啦!

依据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与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个类别,此次全省共有175处文物保护单位入围拟推荐名单。肇庆上榜的12处属于“古建筑”与“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别、与现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

都有哪些文物上榜呢?

下面西江君就为大家揭晓

带你感受一波本土的文化魅力

↓↓↓

古建筑类别

巽峰塔

巽峰塔,又称“乌榕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由巡按王命璇倡建,后由罗定道蔡善继之,天启七年竣工。

▲ 伍志锴 摄

巽峰塔地处当时肇庆府衙的东南方,暗合“后天八卦”的“巽”位,故命名为“巽峰塔”。

巽峰塔为八角形平面布局的仿楼阁式七层砖塔。塔身各层腰檐与平座均以菱角牙砖与线砖叠涩挑出。塔腔内设有神龛。

▲ 图源 星湖美美

塔造型庄重,结构严谨、坚实,对研究我国南方明代古塔建筑技术、工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巽峰塔与文明塔、崇禧塔、元魁塔、相互辉映,展现出四塔擎天守护一方水土的雄姿。高要区供图

年代:明 代

地址:肇庆高要区南岸街道乌榕村

渡头元魁塔

元魁塔的造型独特,有“斜塔”之称。

△八角形的元魁塔,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坐落在端州临西江的东堤二路。图源 多彩肇庆

塔自下而上每层高度按比例减少,塔檐及平座逐渐收缩,从外面看有7层,实际上里面有10层,属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砖石塔。

整座塔呈上细下粗之锥形,虽斜不倒。

△元魁塔结构玲珑,既有明代的建筑特色,又有宋代的建筑风格,很有研究价值。图源 多彩肇庆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肇庆府府城东郊金津坊的梁挺芳、梁挺高兄弟俩同科中举,轰动乡里。天启三年(1623),兄弟俩仕途畅顺,回乡建塔,取名“元魁”,以作纪念,一是报答家乡的培育之恩,二是鼓励梁氏士子考取功名。

△元魁塔:元,是取“状元”之意;魁,是取“独占鳌头”之寓。图源 多彩肇庆

年代:明 代

地址:肇庆端州区黄岗街道渡头村

罗洪莫氏大宗祠

莫氏大宗祠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建。

德庆县供图

西北向东南,为砖、木、石结构,占地面积527.45平方米。三进三开间两天井由两侧连廊相连,硬山顶,龙船脊。

△2001年,莫氏大宗祠被公布为德庆县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建筑前低后高,布局合理,规模较大,用料上承,做工精细,木雕雕工精美,显示出清代乾隆盛世的建筑艺术

其建筑风格、建筑特点、建筑艺术可作为岭南清代乾隆年间建筑的断代标准,它对研究清代古建筑艺术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莫氏大宗祠前堂的前檐梁架木雕。德庆县供图

年代:清 代

地址:肇庆德庆县悦城镇罗洪村

清任书室

清任书室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对研究德庆革命史和清代岭南建筑有重要的价值。

清任书室坐西向东,占地面积477.89平方米。三进三开间,每进屋脊次递拔高。

中、后堂前带天井、两廊,头门、后堂次间设耳房,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宅大庭深,富有岭南建筑特色。

据德庆县党史资料记载,194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贺支队第二团主力开进凤村九龙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后,支队和二团领导机关随后设在大村的清任书室。

书室前厅曾作军事接待室,后厅为警卫员营房,左右厢房为首长卧室、议事室。

△图:德庆县供图

年代:清 代

地址:肇庆德庆县凤村镇大村村

丽先谈公祠

丽先谈公祠位于官圩镇金林村,建于清代。建筑规模大,有岭南建筑特色,对研究清代岭南建筑艺术有重要价值。

△图:德庆县供图

丽先谈公祠为砖、木、石结构建筑,三进三开间,两侧建耳房。中堂前天井内有清代嘉应州(今梅州)广东才子宋湘题书“柑罗园”石匾。

△图:德庆县供图

1938年抗战期间,肇庆中学曾迁址金林村办学,以丽先谈公祠作肇庆中学校本部,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图:德庆县供图

年代:清 代

地址:肇庆市德庆县官圩镇金林村

欧村刘氏宗祠

欧村刘氏宗祠位于封开县罗董镇欧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重建。

刘氏宗祠坐北向南,广三路,两侧有青云巷。中路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629.37平方米

前座面阔三间,博古脊,门额悬有“刘氏宗祠”木匾,后座面阔三间,博古脊,镬耳式封火山墙,梁架为抬梁式七架梁。

欧村刘氏宗祠是封开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之一,其建筑工艺巧妙地运用木雕、灰塑、壁画等,技艺高超,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年代:清 代

地址:肇庆封开县罗董镇欧村

宝林古寺

宝林古寺始建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历经重修,现寺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距今已有923年的历史,是四会市幸存的两大著名古建筑之一。

主建筑为硬山顶,出檐平缓,形制古朴,在二、三进之院落中设有仿宋特点的“承露”建筑最为异特。

△宋代特色的“承露”建筑

寺内墙上今仍存有清代乾隆、道光重修碑记和咸丰重修的石刻门匾,以及众多的梁柱石刻古楹联等,它们不仅记载了阮公佛的历史及传说,也留下了古人精彩的书法艺术和文学作品。

△重修碑记

寺内石柱联落款铭刻“咸丰十一年”,故此宝胜古寺是粤西地区清中晚期建筑的代表,对研究清中晚期建筑有着重要的价值。

年代:清 代

地址:肇庆四会贞山街道柑榄上寨村

宝胜古寺

宝胜古寺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该寺原名“化师台”(道场)。元二十七年(1290)就台建寺,元贞元年(1295)落成,取名宝胜寺。清中晚期重修,改名宝胜古寺。雍正、乾隆、同治、咸丰三年、光绪元年均有重修。

宝胜古寺由前殿、正殿、后殿、左右厢房和青云巷组成,两侧是民国时期的教堂式建筑。

该寺木雕、石雕、灰雕图案优美,工艺精湛,是清中晚期宗教建筑的代表,保留梁公佛真身,一直以来祭祀不断,作为宗教场所存在,有着重要的宗教教育意义。

△人物壁画

因寺内现存的碑刻从元代至清代,流传有序,对研究四会的宗教历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瓦当

年代:清 代

地址:肇庆四会市大沙镇安平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狮岗炮台旧址

狮岗炮台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历经百年沧桑,是肇庆民国时期战争历史的重要见证。

△狮岗炮台位于端州区七星岩景区狮岗上。星湖美美 供图

狮岗炮台是两广军阀混战时肇庆镇守使林虎为巩固城防而建的7座炮台之一。该防御工事以钢筋、灰沙为主,辅以砖木。

△星湖美美 供图

第一组为炮台指挥部(暗堡),设在岗顶南端,平面圆形,有南北走向坑道相接;第二组在岗西北坡,离指挥部144.3米,共有圆形暗堡两座,由坑道相接;第三组在岗东北坡,离指挥部162.5米,以洼地掩体为中心的战壕设施,北面坑道平面呈丁行。

△狮岗炮台由三级防御工事组成,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星湖美美 供图

年代:民国

地址:肇庆市端州区七星岩景区

怀集县立图书馆旧址

怀集县图书馆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是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建。

怀集县立图书馆民国二十四年落成使用,是当时广西省(1952年以前怀集县属广西省管辖)较早建立且有一定规模的县级图书馆之一。

图书馆建筑风格典雅大方中西合壁的建筑特色,既体现了民族风貌,又吸收了外来文化;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纪念价值,是怀集县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文物资源,对研究怀集的文化发展史和城市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年代:民国

地址:肇庆市怀集县怀城镇永红社区

宋隆基闸

宋隆基闸始建于1918年,坐北向南偏东10度。负责白金龙一片,集雨量为413平方公里自然的排放,是民国时期广东省引进外国技术安装的。

▲ 宋隆基闸及碑记位于高要区金渡镇水口村的宋隆基围上,又称联安围。

宋隆基闸1927年7月竣工。主持工程修建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女婿、时任广东省治河处处长戴恩赛;监工聘请外国人,建筑材料和机器设备统一由国外进口。

该闸属钢闸门。面宽16.3米、深11.2米,钢闸的英文至今还清晰可见。

宋隆基闸是当时广东省水利计划的重点工程,至今还在为高要白金龙片的水利建设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该闸被高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民国

地址:肇庆市高要区金渡镇水口村

与现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正东路学前街,府学宫东南,建于清嘉庆七年至嘉庆九年(1802—1804年)。整座建筑似直竖毛笔,又有“文笔”之称。

文昌阁为六角形砖木结构,3层,逐层缩小,攒尖式屋顶,呈长圆锥体形,尖顶置黄釉葫芦装饰。为城区仅存的锥形古建筑。

每层之间有绿色琉璃瓦檐,“滴水瓦”有蟠龙图案纹,底层正门上方镶嵌“文昌阁”石匾,第3层正面镶嵌“奎光”石匾。

年代:清代

地址:肇庆市端州区城东街道阅江社区

查看完整名单▼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

每一处都极具特色和底蕴!

看完是不是更了解肇庆了一点呢?

你都去过几处了呢?

Hash:b87e53e6c9e57d30e7302721a23776053f8680a4

声明:此文由 肇房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