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它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它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

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堂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参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日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图/文 @重庆崽儿-Tony 】

“岭南艺术建筑明珠”的陈家祠有着岭南文化名片的美誉,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宗族性祠堂建筑。

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

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

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羊城新八景之一】

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是现今广东保存最完好、规划最宏大、工艺最精湛的传统建筑,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当中更有各种岭南艺术珍品,让人叹为观止。

【沿革】

陈氏书院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目的为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时提供住处。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国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

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

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

1959年,书院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传展览广东地区历代各类民间工艺品为主。兼及全国各地民间工艺品。馆内辟有多个展厅,常年展出馆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绣等工艺精品。

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1996年被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

【结构布局】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

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

如今它被有效利用起来,作为展馆,我去的时候,聚贤堂刚好在举办陶器展。

(聚贤堂屋顶房梁和高高挂起的灯笼)

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

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

~

如今祭祀的牌位都已撤下,保留了15樽祭坛......

刻有光绪年间的字样

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

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厅门为14扇通花隔扇。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大厅略小。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承檩。斋内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

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

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令整座书院堪称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

【建筑风格】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建筑中的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根据现有的资料,参加砖雕制的艺人有番禺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其中以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雕式也极为精巧,技艺巧夺天工,十分有名。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雕】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

雕刻的场景不重样,展现不同的故事情节,雕刻工艺之精湛,不得不赞叹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

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木雕工艺 :木雕工艺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柔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椴木、桦木、楠木、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木料上进行的雕刻,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成的雕刻工艺品。

【石雕】

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

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

(陈家祠望柱头雕饰狮子

在其他的石雕装饰中,如月梁、隔架、雀替、墙裙、檐廊栏杆及台阶垂带,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基座已失),石匠运用圆润简练的线条雕琢成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这是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

【砖雕】

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

广东砖雕从用材到技法都与北方江南地区都有一定差别。雕制前先由艺人逐块挑选。然后依据整幅图层次的多少,将青砖按层排列,依次逐出所属部分的纹样,最后逐层逐块嵌砌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空结合运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又流中畅自如,纤细如丝,故又被称为"挂线砖雕"。

陈氏书院首进东西厅的水磨青砖檐墙上,共有6幅大型砖雕,是现存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砖雕作品之一。

清代在南海、番禺、顺德香港澳门等地的祠堂庙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早期生产的脊饰,多用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随着石湾陶塑的发展,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逐渐转变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人物脊饰,这种石湾特有的陶塑脊饰文化,后来由广东人带往广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传往异国,这正上乡土情怀的自然表现。

【灰塑】

广东旧式民居,多数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出简单的卷草纹。称这“草尾”。在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庙宇中,灰塑的使用范围则随建筑的规格而扩大,它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由于灰需在现场制作,艺人便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如将山川水涧景物随形就势穿透墙体,或将动物、花卉等。到塑造成凸出墙体20至60厘米,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栩栩如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1800余米,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陶塑】

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书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首进5条和聚贤堂脊饰分别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聚贤堂脊饰 于1976年被台风刮倒,于1981 年重塑)和十九年(1893年)烧制,中、后进的4条脊饰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烧制,后进大厅的脊饰则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条脊饰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大,其总长27米,高2.9米,连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全脊共塑224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整条脊饰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铁铸】

陈氏书院聚贤堂前后石栏杆中嵌有铸铁栏板,即佛山铁画。其正面6幅为麒麟玉书凤凰图,台阶两边是双龙戏珠,还有三阳开泰、年年有余等。这些铁铸由佛山 生铁铸造,打制或铸造而成,工艺精湛,构图精美。

【象征显赫功名的科举旗杆斗】

“斗的形状像个金元宝,寓意升官发财,从一斗、二斗、三斗最高四斗,官位越高斗越多。旗杆的顶部是个铜葫芦,葫芦也是聚财的寓意。”

旗杆斗采用无缝钢管替代木斗 陈家祠立起的旗杆斗修旧如故,严格按照英国收藏家留下的1899年西方人拍摄的老照片复原。古代旗杆和旗杆斗都是木构建,考虑到安全因素,放弃最初考虑的使用传统木质作为旗杆和旗杆斗,采用无缝钢管替代,而旗杆斗也用不锈钢取代古人的木斗,设计上还特别注意斗底疏漏的抗风结构,在最后加工后涂上木头本色。

【祠内部分展馆】

广绣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举世闻名。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广绣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蜀绣江苏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

广绣大致分为两大品类:一是盘金刺绣,二是丝绒刺绣。盘金刺绣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纷刺绣,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雍容华贵。丝绒刺绣开丝纤细,色彩缤纷,绣出的花鸟尤其精美。

广绣所使用的基本材料有丝绒、真丝、金线、银线、金绒混合等几大类。其中金银绣独具装饰性,构图饱满匀称,色彩辉煌,显得富丽华贵。

广绣的色彩主要分为两类:“威彩”以较饱满的色彩为主调;“淡彩’以三间色为主调。色彩根据刺绣品种而定。例如,绣喜帐用“威彩”,绣文房用品用“淡彩”。

广州刺绣以构图匀称,色彩斑斓,极富装饰性著称。清代中叶许多外国商人慕广绣之名前来广州大量订购广绣,有的商人还带来外国国王肖像、耶稣像或一些图画照片进行来样加工订货。广绣从清代起早已闻名海外,其产品行销海外,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国内,不少广绣佳作,作为贡品贡献给历代皇帝。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广绣的优秀作品。

人物绣与花鸟绣等是广绣的特色产品,其中人物绣是广绣的主要产品之一,它根据画稿的不同要求,以虚实、施疏、层层叠绣、渗绣,线、面结合等不同的绣制方法达到形神兼备的中、外人士肖像。广绣花鸟则善于体现“平、齐、细、密、均、光、和、顺”的艺术风格。它具有构图精密、色彩秀丽分明、针法多变、主题突出等特点。

【精美瓷器展】

陈家祠内每个展馆附近都有陶制或石凳,供游客驻足休息,而且都有站立式摇摆风扇,很人性化。除此之外,还有个专门的特设小厅,一直在播放陈家祠的变迁,这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陈家祠。

“说书”

我在陈家祠足足待了4个小时,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展馆都没来得及慢慢去欣赏,留给下次吧!下次羊城再见!

【小贴士】

1、开放时间:8:30-17:30

2、地址: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

3、交通:乘地铁陈家祠站D出入口;乘85、88、104、107、128、路公交车高基站下,乘268、250路公交车陈家祠站下;乘15、52、55、105、124、133、193、196、205、207、231、232、256、275、530、539、555路公交车中山八路站下。

4、门票:10元,65岁以上持老人优惠证免票,中学生及大学生(全日制本科)半票5元,退休人员凭证半票。

【图/文 @重庆崽儿-Tony 】 微信:tony49

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47e8922dd475a3b1b6de58ce1ef75e899c7dbb73

声明:此文由 @重庆崽儿-Tony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