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巴州区竟还有这么传奇的院落!

打开百度地图,在巴中巴州区版图上,嚯然跳出个“王家老屋”来,它位于恩阳河畔,系巴州三江镇回星村的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院落。四百多年来,它的兴衰更替演绎了这方水土的传奇历史

三江镇回星村六社葛藤坡王氏墓葬群

卧虎山王氏:一支王族

王家老屋,坐落在卧虎山下,故当地人把王家老屋人称之为“卧虎山王氏”。

卧虎山王氏的起源得从一个叫王明所的人说起。其祖先王才,为避战乱,于明朝中期从成都北门迁至通江九层乡王家营(当地人称对坵坝),世代繁衍,人丁兴旺,王明所乃第七代传人。家中事农兼商,家道殷实。王明所正值壮年,长年在外经商,活跃于恩阳、三江一带,长此以往,他相中了卧虎山宝地,便与当地任姓女子结为伉俪,于清朝初年落户王家老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经营,逐渐成为享誉卧虎山的一支望族,其后裔,或分址三江双寨村,或家三江明月村,或在光辉镇宋兴村,或处石城乡小元山村,或居巴州镇枣儿垭……枝分叶布,玉树八方。其孙王重贤始登皇路,曾孙鼎星官位五品。子子孙孙,世禄侈富,或大夫,或刺史,或县令,或典史,文官武将,皇路驱驰,护京城,戍边关,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跨入新世纪,人才更辈出,仕农工学商,各路呈精英,军中有将官,商海多富豪。祖籍三江镇回星村的王皓,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留学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现在该校工作。

三江镇回星村六社王家老屋

王重贤牌坊:一枚悬于天地间的勋章

王重贤牌坊屹立在王家老屋背后的葛藤坡,完好无损,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勅命修建,距今已二百四十余年历史。

王重贤乃王家老屋第三代传人,从该牌坊所刻诏书中可知:“其因秉性淳朴,饬行端方,庶政期于称教诲怀式谷之勤,政事本诒谋之善。兹以覃恩,貤赠尔为登仕左郎…遂膺旷职,永荷荣光!”而获此殊荣。

这座牌坊无疑是王氏家族获得的一枚悬于天地间的勋章。该牌坊系石质仿木牌坊,通高约3·7米,面宽约4·4米,四柱三开间,歇山顶。宝顶乃石雕犀牛望月,翘首西方。顶部正中透雕一张微型九龙神主碑,“龙章锡命”四个正楷字阴刻正中,四周高浮雕九条龙图案。神主碑左右各镂雕一朵复瓣菊花图案。坊额上书: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设官分职,昭器使之无遗,锡类施仁,喜蒙思于伊始尔。王重贤乃吏目借补巴里坤巡检王鼎新之父,秉心淳朴,饬行端方,教诲怀式谷之勤,政事本诒谋之善。兹以覃恩,貤赠尔为登仕左郎,巴里坤巡检锡之勒命,于戏!一命得以逮亲,遂膺旷典,庶政期于称职,永荷荣光!

制曰:登皇路以驰驱,忠原本孝,入庭闱而侍奉,严必兼慈,尔马、张氏乃巴里坤巡检王鼎新之母,性本和柔,饬衿草于阃,内教惟勤,慎纡章服于庭前,兹以覃恩,貤赠尔为九品孺人,于戏!所亲邀优渥之恩,勉图懋绩,有子效靖共之谊,永表芳型。

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王重贤牌坊上乾隆皇帝所赐匾额

牌坊内柱上阴刻对联一副“千年诒燕翼,万古荷龙光”,行楷。次间对称阳刻花卉和“马踏流云”图案。鼓型台座。

牌坊阴面坊额上书“玉堂珠树”,行楷,阳刻;左右各一仙女执匾,半圆雕。

牌坊正前方约两米处矗立一对望柱,柱身八面型,柱顶各踞一石狮,雄视南方。牌坊前设有一字库,供祭祀时化帛之用。

根据牌坊中提供的文字资料可以看出,乾隆皇帝貤赠王重贤为登仕左郎,其二位夫人马氏、张氏为九品孺人。皆因王重贤的第四子王鼎新政绩显赫而受封。

据王鼎新碑记显示,王鼎新生于康熙甲寅年(公元1674年)12月初3日,卒于雍正甲寅年(公元1734年),历任府经厅、巡检、知县、正堂、刺史等职,“德政焕然”,勅授奉直大夫。

王重贤碑记已毁,根据他的第四子王鼎新生卒年的时间推算,王重贤应卒于康熙晚期,大约在1715年前后。而王重贤牌坊建于乾隆三十六年,距王鼎新逝后30余年,王重贤逝后50年上下。由此根据牌坊额中的“龙章锡命”和建牌坊与死者相隔的时间来分析,笔者认为,清朝时期皇帝赏赐给某人的牌坊是相当谨慎的,既要看逝者的盖棺定论,又要看其子孙是否能继续孝忠于朝廷,自然这牌坊就成了一枚悬于天地间的勋章,起着道德教化和儒教意识形态的作用,它教条地约束着普通民众的意识并按照这种教条去为统治阶级奉献终生。这一点从葛藤坡墓葬群的其他墓碑的文字记载可以佐证,王重贤的子子孙孙们先后在四川广西云南北京等地做官的绵绵不断,王重贤之四子王鼎新官至刺史,勅封“奉直大夫”,五品大员;王重贤第五代孙王保基在同治年间做到京官——九品加三级,这正是牌坊这枚勋章的教化作用所致。

王重贤牌坊背面横匾

王保基:一个“月亮星”

王保基,王家老屋第八代传人,生于道光己亥(公元1839)年八月初三,卒于同治戊辰(公元1868)年正月初七。

王保基自幼聪明过人。在老家寨堡念私塾,一日下课,学童们纷纷跑到学堂外大路边看行人匆匆上街赶场,回到教室晚了,私塾罗先生怒斥道:“你们去看人赶场,你们说到底有好多人在赶场?”学童中有说十多个的,有说二十多个的,没有一个说出准确数来,这时,王保基站起来爽朗地说:

“他们说的都不对,其实只有两个人赶场。”

“为何只有两个人?”罗先生盯着王保基追问。

“一个卖,一个买。”王保基镇静地回答。

罗先生听了心中一惊,转怒为喜,书归正传,开始授课。

一日,王保基去县里参加考试,因为年纪小,他父亲骑官官(把小孩架在大人脖子上)送他到考场,考官见了佯怒道“子把父作马”,“父望子成龙”王保基抱着父亲的脖子笑嘻嘻地答道,引得在场的人都露出赞赏的目光。阅卷时,主考官在他的考卷上批道:“文章略通,字盖九蜀”。当他考中秀才进堂屋去拜祖宗时还翻不过堂屋门槛,靠父亲抱进去。

据《巴中县志》记载,咸丰年间王保基中拔贡。他在参加进国子监深造的朝考中,名列一等一名,赐七品小京官,在朝廷司教职。王保基身材魁梧年轻英俊,深得公主爱慕,凡王保基授课,公主便时常前去偷窥。王保基当时在老家已有家室,此情节未敢向皇帝吐露。皇帝欲招为驸马,不从是抗旨,死罪一条。若从了,又有欺君之罪,也是死罪一条。王保基心生惧怕,便吞金而亡,年仅二十九岁。据说,王保基出生的前夜,他母亲梦见半个月亮掉入怀中,醒来,王保基降生,降生时,王保基老屋前的紫荆树上布满了星星,闪闪烁烁——人们传说王保基乃月亮星下凡。每月三十日夜是没有月亮的,所以月亮星王保基命中注定只有二十九岁阳寿。

王保基在京城时,一心想建设家乡。他计划在回星村老家修建一场镇,以方便家乡百姓集市交易。建修场镇的基石都已按规划全部打好,可惜王保基却英年早逝,如今,回星村河岸的一个小河沟里还堆满了四四方方的一河沟长满青苔的青石条,这就是当年王保基计划修场镇的基石,今天人们都把这个小河沟称之为场湾,以示纪念“月亮星”王保基。

王重贤牌坊图案

王建基:一个清官

王建基系王家老屋第八代传人,生于清道光初年。王建基自幼聪颖,勤奋好学,饱览四书五经,尤爱书法,摩本临帖,一丝不苟。道光己酉(公元1849年)参加科举考试中拔贡。咸丰壬子年(1852年)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人。后任仪陇县教谕,专事教育工作。躬职三年后,因父母逝世辞官回家。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时任巴州知州陈鸿绪,慕其学识,遂聘他执堂宕梁书院(旧址今书院街)。按当时惯例,书院教师的薪酬很少,州牧叮嘱掌管薪资、捐税的官员,从公款中补助王建基一百钏(古时,一钏即一串,为100枚方孔钱,十串为一吊,合一两银子,100钏合10两银子)。可他“却之不受,曰:此民膏,不敢虚糜也。”

据《巴中县志》记载,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家乡出现大旱,田亩颗粒无收,老百姓有的吃草根、树皮、白善泥充肌,有的一家老小四处逃荒要饭度日。王建基见状,立即从附近的宋兴寺(今光辉镇宋兴村)的社仓(乡村中储备的救助灾荒的粮食)中,借谷一百余石(旧时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粮食,赈救灾民,自己担保归还,并嘱咐自己的儿子,假设他本人有生之年偿还不清,要求儿子从自家的田租中逐年偿还。此善举深受民众的感激和赞扬,《巴中县志》将其载入了史册。而他死后葬在葛藤坡王氏墓群里,其墓碑只有几条青石。

Hash:f7a048fc173129402fbdabae7ffd4970c721fe99

声明:此文由 巴中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