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这个消亡的村庄 曾是个人文昌盛的地方

轻盈水色,山峦辉映其中。

路口村小道上的这个老房子,曾经是客店。

位于泉港区涂岭镇的菱溪水库库区,既有雄伟壮观的水利景观、烟波浩渺的水域风光,又有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遗迹,站在高处,一眼望去,满眼尽是轻盈水色、鸥鹭低翔、草木茵茵、山峦辉映其中,而这清雅之地的溢洪道所在地就是北宋著名进士谢履的故乡——菱溪谢庄岭(今涂岭镇谢庄岭)。近日,记者和泉港方志办的工作人员前往探究,结合附近老人的口述还原部分历史记忆。

踏上热土 走进谢履的故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喧闹的村庄如今已是满目荒芜、不复存在,只是一片空地,你看不到遗留的痕迹,但是,通过几位居住在附近的老先生拉家常似的说起一个又一个“忘不了”的回忆,你会发现,这里在大家心中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

在岭后村88岁的陈尾来老先生的介绍下,大家大概了解了这里曾经的位置分布,“谢庄岭的正对面就是水库,当时水库后面的山峦下都是村庄”,陈尾来指着对面介绍道,“当时村落可多了,水库的西南方向是库内寨村,旁边就是埕尾铺,埕尾铺的右后方是山尾村,埕尾铺的左边是苍仔口村,还有炊厝村、岭兜村……”而谢庄岭的另外一边是一条小路,通往涂岭镇的路口村,连接惠安辋川,往西北可到洛江区莆田仙游等地。“你知道吗,当时,村庄两边重重叠叠的山峦间,长满了高高低低的杨梅树,绿浓红腴,缀紫垂丹,甜香馥馥,沁人心脾。”75岁的退休老师曾献秋表示。曾老师的描述,让人对当时那种美景充满了想象。“这里还有一个育英私立学校,当时张文玉当校长,陈聪明在这里教书……”曾献秋的回忆不断涌现。他表示,直到1956年,这里建了水库,慢慢地就消失了原貌。只是,对老一辈人来讲,无论怎样变化,人们都不会忘记这秀美的山川和热恋的家园,这肥沃的土地和飘香的花草。

当日,随行的一行人还重走了路口村那条通往谢庄岭的僻静小道,“这里曾经是客店和餐厅,挺热闹的”,路口村退休教师陈晏进指着小道路边那个保留颇为完整的老房子告诉记者,以前,山腰那边的人会挑着盐从这里经过谢庄岭,再到笔架寺附近的来盐铺(黄田、寨后、樟脚三村之交的地方)贩卖,因为路途不短,他们经常要在这里落脚休息,这条小道,对现在的当地人来说,只是用来走路的,而徜徉其间,你会顿生旷世沧桑之感,因为,你会时不时遇见遗留的清朝石碑、年代久远的古井、盘根错节的古树根……

德才兼备 他是泉港人的骄傲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了解闽南文化的您一定对谢履的名诗《泉南歌》不陌生,此诗描述了宋时泉州百姓以刺桐港为依托,广造舟楫,开拓海上航路与海外通商的盛况,而他吟咏的诗句:“蛇罔蹑龟背,虾屿据龙头。岸隔诸番国,江通百粤舟。”“秋日莲峰净,春风石笋抽”等。其中“蛇罔”“龟背”“虾屿”“龙头”等,描写的都是其家乡泉港区的风物,诸景至今犹在,记者也曾经跟踪报道过有关新闻。据悉,谢履乃唐代名臣侍御史谢逊的后裔,家门数代显赫。生活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至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官至浙江婺州知州,《泉州市志·人物表》录谢履曾任大理寺卿,刑、户部侍郎。两宋之际,谢家文名远播。谢履从弟谢文龙、谢惟新都是儒学名士,两人皆以诗词文章扬名于江南

谢履在南安主簿和安溪县令任内,他“为泉州本贯,检防尤密”。谢履任职于南安、安溪时,正是宋代名臣蔡襄两度任泉州太守,倡建洛阳桥的时候,是时,泉州刺桐港正渐成东方大港洛阳桥成,更有利于南北通商往来。泉州的发展,吸引四海商贾八方宾朋,正日趋繁华。其间,难免鱼龙混杂,地方不靖。谢履在泉州周边大力整肃治安,利于泉州繁华府地社会的安宁经济发展。他曾经带领山东百姓奋力堵住黄河决口的河段,挽救沿河万千百姓……他一生宦海浮沉近四十年,始终两袖清风,保持着清正廉洁的操行,是泉港家乡人的骄傲。

追述往昔,忘不了就是记忆,这里的人忘不了历史,忘不了家乡,忘不了奋斗,忘不了亲情……更忘不了谢履所作的贡献。将此文献给已经消失的谢庄岭和曾经在这里为生活打拼的人们。

来源:东南早报 记者 赖小玲 通讯员 林进辉 陈小燕 文/图

编辑:泉港论坛(qg-bbs)

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lianjg

Hash:5561d8658a03e95119e01721900e5a0f94a3cd1f

声明:此文由 泉港论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