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县城印象

人们都说太原古县城建设的不错,于是我们也按照参观要求,提前预约好门票,前去一探究竟。

太原古县城位于太原市晋源区,距市中心20公里,它是建立在晋阳古城遗址之上的明、清时期的太原县旧城

按照导航行车,当车到达太原古县城东门的时候,感觉今天的人不是很多,停车场也很空旷,于是就找了个地方停下车,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来到了城东门。当走近护城河的桥上时,河里波光粼粼、蒲草青青。眺望眼前的城楼,感觉还是巍峨壮观,气势恢宏,旌旗在门楼上迎风飘扬。走近城门,也恍惚把人的思绪带入了冷兵器时代,高高的城墙上有士兵把守,展现出一幅抬着云梯攻城,厮杀呐喊,城墙上的垛口箭如雨下,地面血流成河的场景。

第一缕晨光照耀着太原古县城。郭宇峰 摄

此时,忽然想起元好问(金朝)《过晋阳故城书事》:“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岗。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元好问的这首诗写于金宣宗贞祐四年( 1216),作者南渡黄河之前。此年二月,蒙元兵曾围攻太原。宋初对北汉首都晋阳发动围攻,双方伤亡惨重。北汉主刘继元降宋,宋太宗焚晋阳。在故城东北筑新城,即今太原市之前身。元好问登上悬瓮山,眼望晋阳故城,目睹残垣断壁,写下了此首诗。笔者尤其对这句“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印象深刻。

在城墙前的护城河边上,有一块专门介绍太原市古城公园的《园区简介》:

太原市古城公园以雄伟的明太原县城城墙为依托,环古城而建设,占地面积64.89公顷;工程于 2017年 10月全面开工, 2019年 10月完工,范围至明太原县北城墙以北约 160米,东城墙以东约 170米,南城墙以南约 120米,西城墙以西约 140米。

公园以“走入历史,感受人文,体验古风”为基本创意方向,突出“自然、古朴、人文”的特色,用水和景来衬托城墙这个“伟大的雕塑”。在考虑城墙文化元素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将墙、林、河、路有机统一,形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支撑,创造优美的自然风貌来美化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思路。

道光《太原县志》记载:“景泰元年,知县刘敏因旧基始筑城,周围七里、高三丈、濠深一丈。”“……万历十八年,知县陈增美旧濠外筑女墙,墙外濬濠,阔十丈、深三丈,植柳环岸西北,涌水注东南城,赖以固。”

公园以周边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依托,它的建成将成为展示太原历史文脉的重要城市景观节点,在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晋阳文化的同时,成为太原旅游文化的新亮点。

看完《园区简介》,便走上护城河桥,站在眼前高大的城墙下,我们顿时感觉人的渺小。进入翁城门,在戴好口罩、刷身份证件后,穿过厚厚的城墙门洞,便进入了城内。首先映入眼睑的便是大司马牌坊,透过牌坊的门洞看到了两行字“一城看山西,一街五千年”,给人的感觉,这句话的口气还是有点儿大,真的能够一街五千年?没有太大理会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顺着这条街道一直往前走去,眼见为实,看看太原古县城里到底都有些什么?

本组图片为生活晨报全媒体记者高万军报道

新建的路感觉还是比较平坦,街道右侧有一民居的门户倒像是有些年代,青砖白灰,门楣上挂着一块“静远”牌匾,倒像是很古老的样子。因年代久远,半墙高潮湿发霉的印子,显得古老而沧桑,那可是仿造不出来的。

现存的太原古县城(今晋源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是坐落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县城。它传承了2500多年晋阳古城文脉,是晋阳古城的延续。它也沿用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俗称“凤凰城”。它更是依托龙山,展示着古晋龙凤呈祥之灵气,处处体现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和合交融,保持了我国汉唐文化与传统的地域民俗文化,是一座依山傍水、设施完备的城池。

在“龙城”之外,太原也曾以“凤城”著称,李隆基在《过晋阳宫》中写道:“并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凤城,即为晋阳古城。从春秋末至宋初,晋阳数次成为王朝都城,在唐朝时是与京都西安、东都洛阳齐名的北都。晋阳城一度曾是北方繁华的大都会。

经查有关资料,赵光义灭北汉后,火焚水淹,晋阳城内,部分百姓被迫迁往唐明镇,也就是今天太原城市所在地,为太原府城。还有部分百姓往东南迁移,别置平晋县。三百余年后,平晋城被毁,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又在晋阳古城的废墟上兴建了新城,就是今天所要复兴的明太原县城。

现在的太原古县城占地面积约0.8平方公里。城内历史建筑遗存众多,十字街格局清晰,街巷肌理完善,沿袭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古老建筑格局,犹如一只头北尾南的凤凰,自古就有“凤凰城”的美誉,是 2500年晋阳古城文脉的延续。城内现存文物建筑 79处,太原市政府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达 49处。其中,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明太原县城按照总体规划,城内将修复修缮和建设文庙等 49处古建筑、 46处历史民居,改造十字街民居。太原古县城的城墙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均在原址上复建,气势恢弘,保持了明代敌台箭楼、城垛马面等。城楼上关帝、文昌、药王、财神、魁星、五神灵仍旧守候,护佑四方。城墙全长 3700米,高 11米,下宽 13米,上内宽 7.95米,总建筑面积 77000平方米,巍峨壮丽,引人赞叹。城墙共计设有城楼 4座、角楼 4座、望楼 36座、魁光楼 1座、瞭望楼 1座,穿墙门洞 6处(共 12孔)。城墙以石为基,采用梅花丁的砌筑方法建造而成,古朴而威严。

明太原县城规模虽不及晋阳古城的二十分之一,是晋阳城毁后的建筑,但其古老的建筑遗存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与晋阳古城一脉相承。据有关专家介绍,在明太原县城南,原有纪念春秋末期坚守晋阳城的赵襄子庙(已毁),城西有纪念晋阳名宦尹铎的尹公祠(遗址存),南关及周围村庄有纪念汉文帝刘恒的九座龙天庙,北城门内额匾“德化”则是汉文帝“以德化民”的缩写。可以这样说,建筑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的明太原县城,继承了晋阳古城的文化积淀,它与晋阳古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晋阳文化的延续。

2021年 5月 1日,太原古县城在历经八年修复后正式开放,“凤凰城”开城迎客。

从晋阳古城的发展历史看,先有晋阳城,后有太原县。太原府和太原县并存的建制,一直沿用了很长的时间。

首先说晋阳城。在2500多年以前,晋国赵简子修建了晋阳城。晋阳城辉煌存在了将近 1500多年,直到北宋初期,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攻打下晋阳城。不知道当年的赵光义是怎么想的,或许是风水的因素,最终决定火烧晋阳城。次年,他又将汾河水、晋祠水,全都灌入城内。晋阳古城经火烧、水灌,最终变为一堆废墟。赵光义最终选择在东北方向 10余公里的唐明镇 (即今太原市 )作为百姓定居处。在唐明镇的基础上修筑城墙,兴建了太原城,后来被称为太原府城。

其次是太原县。明朝初年,平晋县城被洪水淹溢,于是在汾河以西的晋阳古城遗址建立新城,是为太原县城。自此太原府城和太原县城并存。民国时期,沿用了1200多年的太原府被撤销,继而产生了太原市这一名称,此后太原县改名为晋源县,取意“晋水之源”。

明太原县城,东门曰观澜,西门曰望翠,北门曰奉宣,南门曰进贤,其中北门朝东开,东西瓮城城门都朝南开,南门正南,恰似展翅高飞的凤凰在空中翱翔,北瓮城内有两口水井、恰似凤凰的一双眼睛,南门正对关外的宝华阁,恰似凤凰的尾羽高高翘起,古城内的十字街,恰似凤凰的腹部高高隆起,时人美其称为好汉坡、凤凰腹,故曰凤凰城,内有九街十八巷,设四门,其中四周城堵51堵,敌台 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周长为 3.8公里,仍不及晋阳古城二十分之一。

“凤凰城”因其独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而有活城之说;每临集市、庙会,远离县城五里之外,都能听到里面的叫卖声。

明太原县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明清两朝既有太原府城,又有太原县城,但行政级别不同,具有隶属关系。太原县城内外共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余处,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这些祠堂的存在与形成都是对古晋阳历史文化传承有力的佐证。

后因战乱等原因,明太原县城的城垣人为损毁殆尽,仅存北城门洞及其瓮城门洞和瓮城东残垣一段,遗存西城门洞及其南北两翼一段残垣,遗留西北隅城墙残垣和南门洞西侧的一截残垣等。

再看太原古县城重建。太原古县城修复保护工程于2013年开工,由太原市政府启动修复,太原市龙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建筑面积 36万平方米。 2020年已基本完工,耗资 300亿元。古县城占地面积约 0.8平方公里,现存文物建筑 79处,被太原市政府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多达 49处。其中,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2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为太原古县城提供了极高的游览价值和文化价值。游客进入修葺后的景区,就能领略到明清时期太原县城的历史风貌。顺着城墙、历史遗存、挂牌历史民居、护城河、金牛湖等景观游览一番,更能够感受这座古老县城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

2021年 5月 1日,始建于 1375年的明代太原古县城历经八年修复后正式开放,“凤凰城”开城迎客。

本组图片为生活晨报全媒体记者高万军报道

太原古县城内的主要景点,从有关资料的介绍看,重点有这么几处:

县衙:县衙门位于县城十字街东路北,南向;占地面积约35700平方米,县衙是封建社会地方行政长官形式职权的场所,也是县官及吏员、差役办理公务之处,是地方权力的象征。始建于明初,其后历任多有增修。此次修复较好的还原了明初太原县衙的风貌。

布政分司署:布政分司位于县城东街东端路北,南向;明初,全国各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形成3个各行其职互不统属的地方政权机构,合称“三司”。布政司以下设府、州、县建置,布政分司,掌管太原县的民政、财政、和人事。其布局为重叠院落,有厅、堂、楼、阁等许多建筑。

文庙:太原县城文庙位于县城东街中段路北,南向;明朝修建,此后历经增补修缮。文庙历来是县学所在,直至清光绪末年废除科举后,县学才停,此次修复也是在原有县志地方志等基础上恢复了县城文庙的原貌。保留了文庙里的历史建筑。

关帝庙:太原县关帝庙,位于县城北街中段路西,东向。创建于明嘉靖以前。这里供奉着以“忠、孝、节、义”著称的武圣关羽抗日战争初期,前院正殿之南小院,曾是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山西省救国同盟会太原县分会会址。

城隍庙:城隍庙位于县城南街之东的城隍庙街,左有奶奶庙,右为梁公祠,其庙南向。在太原县城旧日的风俗中,把城隍神当做城市的守护神,原太原县城里的城隍庙占地规模较大,约28000平方米。可见城隍爷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望和信仰程度。据说太原县知县到任时,首先要到城隍庙祭供和夜宿,以得到城隍神的护佑,然后才回县衙办公。每年春节一早,要到城隍庙去烧头香。

王琼府:王琼府位于县城东街路南,东西宽约130米,南北深约 120米。占地面积约 15600平方米。王琼是明代太原县人,历任成化、弘治、正德、嘉靖 4朝,官职户部、兵部、吏部尚书,为明代“三重臣”之一。王琼府宅由其父永亨、伯父永寿始建,王琼显赫之后又扩建。该府宅系由主院和数座偏院以及花园组成,亭、台、楼、阁、桥、榭、假山、鱼池、奇花异木应有尽有,县城罕有其匹敌者。嘉靖七年,皇帝御书“方岳重寄”匾,赐送太原县王府悬挂。

魁星楼:记载魁星楼在城上东南隅,六角形,崇三丈,此次重修也是恢复魁星楼原始建筑面貌,登楼夺魁,《汉书》记载:魁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主宰文运。魁星楼是古代村庄里供奉魁星的圣地,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以祈求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所谓“魁星点状元”,就是如此。

十字街:太原古县城最主要也是最宽敞的街道,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在县城中心相交。东西长约1100余米,南北宽约 700米。十字街中心修建鼓楼,现在的十字街串联十三个景点及金牛湖公园。

金牛湖公园仿古建筑群:金牛湖公园项目位于太原县城东南角,公园用地面积约48000平方米。景观建设包括公园绿化、景观桥梁、园路场地铺装及配套工程等,金牛湖公园建设规划景观有:修建仿古建筑、掬月小院区、轻舟泊影区、金牛博物馆区、金牛泉区、等众仿古建筑群,以及相关牌楼、亭、廊、轩、桥等单体建筑,建筑风貌极具明清风格,优雅别致,为市民营造愉悦身心的好去处。

我们穿过十字街道的鼓楼,先后游览观看了古县衙、布政分司署、文庙等景点。在文庙内,看到一株约600多年的柏树中间竟然生长出一棵梧桐树来,“柏抱梧桐”甚是奇观。出了文庙侧门,在新修建的一片花园的楼厅连廊内稍事休息后,便上了街道,漫无目的地走着。看到沿途有穿着古装叫卖小店名吃老汉元宵的,有擎着个布帘戴个墨镜扮成打卦算命的,还有推着木头独轮车大声吆喝的卖酒郎,以及街边可以任人挑起竹筐拍照片逗乐的。还有几个穿着不知是汉服还是唐服裙装的窈窕少女边走边拍照,在人行中穿行。十字街头,人来攘往,也分明能够感受到昔日曾经的繁华。沿着街道一直往西走,可以看到城墙外的龙山,虽然今天的天气有点儿雾,但那种城在山下,城和山相映成辉的感觉,还是十分地令人惊奇。

到中午时分,想吃久负盛名的晋祠米饭,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只得在街边吃了个浑源凉粉碗托、凉糯米割糕,权当充饥了。穿过官地,就不想走回头路了。沿着城墙底下的街面随意走走,只见路边还有一些仿古临街的房屋,做工精细的木窗,还没有上油漆,屋里也还正在装修。只是觉得街铺门搭子做得有点儿简陋,用个黑铁皮锻压,很薄,图形一般。实际上,即使过去是普通人家,也是会用一大块厚黄铜皮做门搭,磨得铮光瓦亮的,感觉才有沧桑感。

不知不觉中,便走到了南街之东的城隍庙,建筑也很气派,门前广场很大,但这里游人很少。再往东走,便来到了金牛湖公园,这里湖水荡漾,仿古建筑精致小巧,牌楼、亭、廊、轩、桥等单体建筑极具明清风格。高大的城墙倒映在湖中,清风徐来,鸟语花香,优雅别致,真是一处休闲的好地方。歇了一会儿,便沿着城墙根下的小路,回到东城门。

走出城门,回头望望龙山脚下的太原古县城,分明是感觉到了它的气势磅礴,也感受到了山西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曾经的辉煌。从所在的地理环境看,太原古县城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是坐落在省会城市中心区半小时生活圈内的古城类文化旅游项目,与晋祠、天龙山、龙山、蒙山晋阳湖等景区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晋阳文化旅游系列。衷心地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海内外游客能够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感受太原古县城昔日的繁华,真正地“走入历史,感受人文,体验古风”,也期待着太原古县城能够发展成为具有休闲观赏、民俗风情、游客参与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新的景点,成为晋阳文化旅游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到家中,感觉意犹未尽,便写了一首词,以示浏览太原古县城的感慨:

《游太原古县城》

汾河湾畔古县城,天龙山下晋祠东。

晋阳湖水杨柳堤,城池凤翔余旧梦。

大唐辉煌龙脉地,皇亲国戚建奇功。

宋兵攻城民不降,火烧水灌屠生灵。

宁为玉碎不瓦全,白塔尽毁残垣空。

官街十字变丁字,此后再无龙王兴。

腥风血雨朝更替,宋皇二帝陷金营

如今遗址建新城,仿古风貌超明清。

城墙雄厚暸望哨,瓮城恢宏门楼通。

城垛旌旗迎风飘,护城河深蒲草青

十字街前人潮涌,市井叫卖传四邻。

布政分司设建置,县衙判案断公明。

文庙尊孔敬仙达,柏抱梧桐荫后生。

关帝庙前拜关公,忠义气节千古名。

城隍庙里烧头香,祈祷神灵护百姓。

亭台楼阁桥榭山,王琼府里享清静。

魁星楼上点状元,栋梁英才喜赴京。

东隅一湖清凉水,凭栏醉闻金牛声。

明清古建靠大师,非遗物质作精工。

走进古城忆历史,感受人文续传承。

自然古朴民俗事,体验特色宅院风。

青砖片瓦木梁柱,精雕细琢殊世惊。

晋商文化重诚信,山西旅游添新景。

走马观花匆匆过,笑迎八方来宾朋。

暮色苍茫望古城,楼台烟雨夕阳中。

那些年,太原古县城里的人间烟火气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太原古县城印象

太原古县城北门外的明代石桥

太原古县城,浴火重生凤凰城

明太原县城,你将承载怎样的期许?

明太原县城如何才能超越平遥古城

明太原县城的前世今生

明太原县城与晋阳古城的人文渊源

晋源古城营,阿育王、九龙圣母、耶稣基督的共存与共荣

晋阳、并州、龙城、迎泽……太原这些名称的由来和含义你都知道吗?

梦游晋阳古城国家遗址公园,重回太原隋唐盛世(升级版)

Hash:148965b94f5d0bfaae3272237fe945152417861c

声明:此文由 水蜜桃观察烟火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