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岭南祠堂文化极简史,道出多少广东人的百年骄傲

陈家祠 BY 青松

- 文化祠堂 -

我们要是都不保留自己的文化

要等谁来替我们保留?

——林玉裳(世界首个获联合国大奖的潮汕祠堂修缮者)

“太公喊你分猪肉啦~”,每当这个声音一响起,多半是整个村子到祠堂聚会的时间又到了。

通常春秋二祭(或冬祭)后,在广府一带的祠堂前,会由族长或村内德高望重之人将猪肉分给各家各户,表示福荫及庇护已由祖先带到各家。

分猪肉是村中的大事,即使已搬离围村的男丁,也会尽可能回村参与。

太公分猪肉 BY 网络

宗族里的大多数人已经说不清,这件约定俗成的「分猪肉」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就好像问起他们为什么对宗族祠堂里的事情如此重视时,他们都会有类似的回答:「没有为什么,这是我们的根」。

仿佛祠堂文化已深入进每一个岭南宗族人的骨髓,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

岭南祠堂发展史

祠堂是在祭祀这一功能上诞生的名词。自周代开始,在《礼记·祭法》中就已经对宗庙制有着复杂而又严格的规定。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在它诞生之初便是身份阶层的象征,只有帝王与官僚们才有资格进行宗族上的祭祀。

虽然在宋初,为了新政权的巩固与稳定,朱熹、张载等人提出重建宗族制度的设想。然而,对于岭南地区来说,祠堂真正意义上的被大规模建立,是在明代以后。

朱熹《家礼》书影 BY 网络

明洪武年间,中原政权逐渐放宽了民间建立祠堂的身份和建制。于是,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学而优则仕”的岭南人开始对政治地位有所涉猎。

到明中晚期,随着嘉靖年间“大礼议”的推恩令为契机,以繁荣的商贸经济为充裕基础,以宗族制度建设不断推动为内在动因,从而引发了岭南祠堂建造的第一次高峰期:

沥滘村卫氏大宗祠BY 百西村头

佛山下柏大宗祠 BY 广东黄汉光

东莞麻涌莫氏祠堂 BY 美丽麻涌

然而,这样的热潮并没有持续多久。明清政权交替之际,政权更迭、民不聊生,清初的“迁海令”更是让背山向海而生的岭南经济受到重创,祠堂兴建陷入低谷。

只是,历史总相似。在康熙中叶时局稳定之后,对于重整宗族的需求又开始被提到台面上。清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怀柔政策来安抚百姓,整合地方社会,因此,宗祠或大宗祠的兴建成为清早期数量不多的祠堂中的主要形式:

蓬江良溪罗氏宗祠 BY 夜的精灵

顺德北滘杨氏大宗祠 BY 辉ge的春天

到清中期,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但广东却因此而获利,经济迅速繁荣,积累了大量的宗族财产,迎来修建祠堂的第二个高峰期:

花都炭步镇塱头村祠堂 BY 女影

番禺大岭村陈氏大宗祠BY 古建中国

对于整个岭南地区而言,它却变成了一种名片。你可以在岭南祠堂面前大声地呼喊出「这就是岭南!」,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人必归族,族必有村,村必有祠」的岭南美丽乡村的村落符号。

而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在国潮席卷而来的当下,在传承“祠堂文化”, 建设“文化祠堂”的浪潮中,岭南祠堂是一种文化传承与自信。

近年来,岭南祠堂的保护利用得到重视。一些保存较好的祠堂建筑被纳入文物、历史建筑或历史街区、古村落保护范围内,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在祠堂利用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将传统祠堂改建为名人纪念馆,或者作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作为多种功能的复合体等。

《广东文化遗产·祠堂卷》

在祠堂建设方面也有新进展。如广东省文明办规划到2020年全省建成1500个文化祠堂;广东省文化厅出版了《广东文化遗产·祠堂卷》等。

然而,现今仍存在一些短板。如规划相对滞后,对祠堂建筑的原真性保护较弱,对祠堂的活化利用方式仍较单一,对岭南祠堂历史文化研究有待深化等。

目前,秉持着“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一理念,优晟文化将作为文化祠堂专业委员会的合作伙伴,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发挥祠堂的文化功能,提升祠堂的教育与旅游功能,着力在文化祠堂的建设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模式机制等方面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力争做到一村一特色,一堂一品牌,对祠堂进行活化利用,推动祠堂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 编辑 丨新小志

参考:《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等

新县志,

优晟文化与羊晚集团生活传媒公司联合打造的内容平台

用全新视角带你领略中国各个县的风土人情,

带你探索中国未现之美。

Hash:bc06307a3c7a9ad5dd81f067c20ab67120b71999

声明:此文由 新县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