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 |湖南长沙博物馆藏玉(上)

娇娇马 中国古玉

新石器时代 穿孔石斧

1978年长沙县金井涧山出土

扁体长方形,器形规整,中间厚,四周收薄。上端顶线平直,中间有一穿孔,对接处留有两面管钻台痕。下端刃部为双面刃,呈圆弧形,具有实用性。穿孔石斧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器物,早期作为人们的生产工具出现。它的产生、发展、演变对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战国 透雕龙纹青玉佩

1982年长沙市黄泥坑统战指挥部二号墓出土

透闪石软玉,青色,呈扁平半圆状。下部边沿为同身双首龙,弧形龙身遍饰谷纹,两端雕有龙首,龙身中间有一圆形穿孔,用以吊系佩挂。龙身之上另雕琢两条盘区的夔龙,作回首顾盼状。双龙以减地手法雕琢,显得尤为立体生动,周身以阴线刻画“S”形纹和方格纹,具有典型的战国玉器风格。整器以孔为中轴,对称构图,琢磨精细,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高超的玉雕工艺。

战国 青玉玦

2004年汨罗市泉山司法局宿舍工地一号墓出土

透闪石软玉,青色,微透明。采用片切割工艺,通身打磨光洁,玉质缜密。玦身为薄片状,整体呈环形,一侧有一开口。从红山文化时期到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玉玦多有发现,它们经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作为死者的耳饰使用,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到了汉代,玉玦主要作佩玉使用。

战国 透雕双龙纹玉剑璏

1988年长沙市韶山路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出土

因受地下矿物质沁蚀,玉呈鸡骨白色。剑璏采用立体镂雕工艺,雕琢两条方向相背、同身异首的祥龙,匍匐蹬踏于云纹之上,其形象生动,如矢在弦,饱含紧张的气度。在我国古代,玉剑璏是镶嵌于剑鞘中央,供穿带佩系使用的。它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是贵族特有的配饰。

战国 三十眼琉璃

1990年长沙市浏城桥二号墓出土

圆管状,琉璃珠,通体呈绿色。中间有圆孔可供佩带,器表突出30个半球形颗粒,颗粒底部饰白色圆圈纹,状似蜻蜓眼。“蜻蜓眼”是特指战国时期用火烧制并用镶嵌工艺制作的铅钡玻璃装饰珠,因其珠子上叠加的圆圈很像是蜻蜓的复眼而得名。该珠形体硕大,为同时期的琉璃珠所罕见。经激光检测分析,琉璃珠成分中含有钠、钙,钡僅微量,不含铅,说明此类琉璃珠非当时出国产品,应是通过贸易由西亚传入。

战国 深绿色云纹琉璃壁

1983年长沙市砚瓦池运输公司八号墓出土

外形圆整,琢磨精工,质朴古拙。近外沿和中孔好部各刻一周阳线形成边廓,其间琢繁密勾云纹,布局匀称,饱满整齐。在中国古代,璧常用于祭祀等宗教活动中,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器物。湖南玻璃璧始见于战国早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衰落于汉代,前后六百余年时间。

战国 蓝色琉璃珠一串

1990年长沙市浏城桥二号墓出土

该珠串共148颗琉璃珠(出土时内部穿绳已糟朽)。珠子为扁圆形体,呈蔚蓝色,色泽晶莹透明。每颗中间有圆孔,可供贯穿佩带。琉璃珠是目前所见我国古代琉璃器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器型,从西周开始就已存在,至战国时期大为流行。目前发掘的战国时期墓葬其随葬琉璃器中几乎均有琉璃珠。作为一种组合式的装饰品,它们或是直接佩戴于身的饰物,或者是某种器物柄部的饰件。

战国 鸡血红玛瑙

1982年长沙市黄泥坑统战指挥部四号墓出土

该环鸡血红色,色彩斑斓、光泽柔亮。肉部中间厚、四周薄,器形规矩,打磨光洁。应为战国时期玉组佩的构件之一。古人以玛瑙制作的环、玦、璜等配饰,最早出现于史前文化时期,流行于东周时期各国诸侯与贵族之间,春秋战国玛瑙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属昙花一现,但毕竟丰富了我国古代玉组佩的材质种类。

战国 勾云纹玉剑珌

1983年长沙市赤岗冲出土

剑珌为剑鞘尾部的装饰。该剑珌呈鸡骨白色,梯形,中间厚、边缘薄,四角线条硬朗。一端侧面正中有一圆形孔,以供剑鞘尾部之榫头插入。两面纹饰相同,均饰几何勾云纹,纹饰左右相对,阴刻单线弦纹饰边,线条舒展流畅,纹饰清晰规整。

战国 谷纹琉璃剑首

1980年长沙市燕山街出土

剑首为玉具剑的组成部分,是镶嵌在剑柄顶端的装饰品,通常以玉或金属制成。剑首除作装饰外,也是区分等级的标志。此琉璃剑首 呈圆形,青白色,正面中部微凹,以小乳钉为中心依次饰有两层弦纹、柿蒂纹、弦纹和谷纹,背面中心琢一圆柱可插嵌入剑柄。由于琉璃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数量相对较少,因此战国时期它比玉石器更为珍贵,只有身份高贵的阶层才能享有。

战国 龙凤纹青玉佩

1987年长沙市五里牌八一路小学出土

透闪石软玉,青色。玉佩呈圆弧造型, 两面透雕连体龙凤。一端作回首龙形,龙身弧曲,通身遍饰涡纹,背穿一孔;另一端为凤形,喙部连胸,颈羽丰满,作振翅欲飞状。两件玉佩的玉料、造型、纹饰一致,结构对称,应是在组玉佩中对称使用。两件玉佩布局和谐,雕琢精致,反映了当时的楚国具有非常浓厚的崇龙尚凤的文化风习与传统。

战国 谷纹琉璃璧

1987年长沙市左家塘烟草公司二号墓出土

我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色彩多为乳白色、浅绿、深绿、蓝色等。在中国古代,琉璃器非常珍贵,属于权贵和财富的象征,一般平民是难以看到的。这件战国谷纹琉璃璧正面光滑,地纹满饰棱形方格纹,每一方格内均饰一谷纹,背面亦饰隐约可见的凸出谷纹。该琉璃璧纹饰排列有序,谷纹均匀饱满,色泽白中泛青,整体呈半透明状。

西汉 龟钮“长沙都尉”滑石印

1988年长沙市五一路邮电局一号墓出土

殉葬官印,印近方形,上有龟纽,铸造极为精细。印面阴刻篆书"长沙都尉"四字。都尉,西汉景帝时由秦郡尉演化而来,执掌军事的一种武职。该印印面较小,印文字体宽厚,笔画刚劲有力,布局疏密有致,体现出汉代较高的治印工艺水平。

西汉 “曹(女巽)”白玛瑙印

1975长沙咸家湖陡壁山一号墓出土

“曹(女巽)”为西汉吴氏长沙国王后,这两枚印章为王后私印。印章均为白玛瑙材质,印面呈正方形,二台式覆斗钮,上有鼻穿,其中一枚印鼻穿系以绳索状黄金丝环。印面阴刻鸟虫篆体白文“曹巽”二字,字体华丽婉转,圆润秀雅。鸟虫篆又称之为鸟虫书,最早出现于先秦青铜器之上,多为贵族王室用来标示器物主身份之用。最为著名的越王勾践剑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便采用了这种书体。

西汉 “妾巽”玛瑙印

1975长沙咸家湖陡壁山一号墓出土

玛瑙质地,二台式覆斗钮,上有鼻穿。阴刻篆体白文“妾巽”二字。字体端庄整饬、刚劲有力;笔画浑厚凝练,上下均有收刀,形成两头略粗,中间略细的格局。该印布局匀称妥帖,极具稳定感,是汉印的经典之作。

西汉 “桓驾”玛瑙印

1990年长沙市橡胶厂1号墓出土

白玛瑙印,呈正方形,覆斗形钮,上有鼻穿。此印出土于”桓“姓贵族墓葬,係墓主私人印信。印面阴刻篆体白文“桓驾”两字,字体离合有伦、错落有致,线条排列方圆杂陈、疏密得当,巧妙的字体变化冲破拘谨、板滞的布局,增添了此印的情趣与生动,展示了汉代高超的工艺技术和美学追求。

西汉 “桓驾”玛瑙印

1975年长沙市陡壁山咸嘉湖1号墓出土

透闪石软玉,白色。受土层环境影响,局部有黑褐色沁。上端出尖,中有一圆孔,下端呈椭圆状。正反两面均以“游丝毛雕”手法刻划勾连云纹,两侧出廓透雕舒展流畅的凤鸟纹及卷云纹。此器形如鸡心,俗称“鸡心佩”,是汉代特有并常见的一种佩饰。器物线条精细,刀法纯熟,极具汉代玉雕风格。

西汉 鸟首云纹心形玉佩

1975年长沙市陡壁山咸嘉湖1号墓出土

透闪石软玉,白色,微透明。主体长圆形,上端尖状,下端圆形,中间有一圆孔。圆孔周围以细阴刻线勾勒卷云纹,器身一侧用简练的手法雕琢一只凤鸟,尖喙、圆眼、颈部翎羽微翘。其体态修长、羽翼舒展,线条婉转优美,别具匠心。

西汉 双面四龙纹白玉

1985年长沙市桐荫里五金工具厂3号墓出土

透闪石软玉,体大器薄,因受埋藏环境影响已呈鸡骨白色。玉璧两面纹饰相同,皆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浅刻涡纹,外区为四组双身合首的龙纹,内外两区之间以一周绹纹和一圈宽带纹相隔。构图层次分明,雕琢技法娴熟。

西汉 玉贝

1975年长沙市陡壁山咸嘉湖1号墓出土

透闪石软玉,色泽润白。这组玉贝共12件,正面微鼓,反面平整。每件中部雕出一条窄长的深磨槽,槽的两侧有线磨痕。玉贝在我国古代曾作为货贝使用,商周时期,为了弥补自然货贝流通的不足,而仿制玉贝,贝上的深槽和线磨痕也是计量的标志。西汉时期玉贝已经失去了它的货贝功能,从而成为了一般饰品,有的也做殉葬品。

西汉 蓝色玻璃环

1975年长沙市陡壁山咸嘉湖1号墓出土

玻璃质地,透光,素面无纹,表面有黑褐色自然斑块,与自身的深蓝色相映衬,更显高贵神秘、色彩斑斓。器物打磨光洁平整,中间厚,两边渐薄,剖面为六边形。玻璃古时有“琉琳”、“陆离”、“琉璃”之称,到了汉代玻璃器已经具有鲜明的特色,制作水平虽已相当成熟。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

西汉 透雕龙凤纹青玉环

1975年长沙市河西陡壁山1号墓出土

透闪石软玉,青白色,局部有黑、褐色土沁。双面透雕盘缠相绕的龙凤,环周饰以流动飞卷的云纹,给人以龙飞凤舞、云卷云舒之动感。龙凤身躯上琢出的阴刻线条与云气纹相呼应,更增添了器物的整体感与美感。玉环材质莹润、刀法精准、造型生动,是西汉玉雕工艺的杰出之作。

西汉 透雕兽纹玉珩

1975年长沙市陡壁山出土

白玉质,扁平长方形,近外缘0.3cm处有一周阴刻线边框。框内单面透雕一只祥云环绕的瑞兽,兽首微昂,嘴微张,双眼圆睁,两耳竖立,头顶鬃毛经颈部捲于前胸,似与盘绕蜷曲的尾部纹饰遥相呼应。瑞兽前肢匍匐,后肢蹲坐,四肢强健结实,或伸或蹬,如有一触即发之势。白玉质地润泽,雕琢技法娴熟,刻画极为生动,不失为西汉玉雕的佳作。

西汉 玉贝带饰

1975年长沙市河西陡壁山1号墓出土

该组带饰由透雕兽纹玉珩和12枚玉贝组合而成,均为透闪石软玉,色泽润白,制作精美。两件玉珩材质细润、微受土沁,扁体长方形边框内单面镂雕一只瑞兽,瑞兽四周饰以流云纹,形象刻画生动。12枚玉贝,正面微鼓,反面平整,每件中部雕出一条窄长的深磨槽,槽的两侧均有穿孔及线磨痕,它们是仿照商代贝币制作而成的。在我国商代,金属货币还没有出现之前,天然贝类曾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被广泛使用,成为我国最早的货币。西汉时期玉贝,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货币功能,从而成为装饰的物品。该组带饰出土时位于棺的中部,左右对称放置,有明显使用痕迹,为墓主生前腰间革带上的装饰玉。

西汉 玉组佩

1975年长沙市河西陡壁山1号墓出土

玉组佩出土于墓主腰部间,系由30件形制各异的玉环、玉韘形佩、玉璜形饰以及水晶珠、玛瑙珠组成。上部以一件透雕龙凤纹玉环挈领组佩,线条流畅奔放,构思巧妙生动。中部串连两件白玉韘形佩,玉质光滑,温润洁白,透雕翩跹灵动的凤鸟纹和舒展流畅的卷云纹,线条细若秋毫。下端黑白纹饰的玛瑙天珠上有清晰规整的白色浸染痕,系蚀花工艺制作而成,应为海外输入之物。整套组佩红、黄、紫、白、黑色珠饰以及莹润玉石的巧妙缀合,色泽绚丽多彩,雍容华贵,彰显了汉代贵族生活的奢华。

西汉 蒲纹玉璧

1985年长沙市桐荫里五金工具厂一号墓出土

蒲纹,即由三组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近似蒲席的纹样。蒲纹是在谷纹造型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新型纹饰,是战国和汉代玉石器纹饰的始兴风尚。该青白色玉璧,双面纹饰相同,近外缘和好部0.7厘米处,各勾勒一周阴线,内外阴线之间满饰均匀的蒲纹。玉璧体量较大,选料极精,工艺上乘,可谓汉代玉器的精品,实属罕见,令人称奇。

晋 滑石男俑一组

1978年长沙市赤岗冲2号墓出土

滑石,硅酸盐矿物。此组滑石人物俑,每件均由整块滑石雕刻而成,石质细腻,呈淡黄至米白色。石俑刀工粗犷豪放,头面着刀不多,但刀刀精准,清晰地雕刻出人物的五官轮廓,显示古代工匠对人物面部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雕刻工艺。滑石俑表现的服饰种类较为丰富,主要有深衣、短襦、裙、裤、方头履等多种,既有端庄典雅的气质,又折射出外来文化“胡服骑射”的豪迈简洁的风尚,是那个枭雄割据、文化杂糅时代的真实写照。

南朝 宋元嘉十年徐副石买地劵

1977年长沙县麻林桥砖石墓出土

长方形平板青石,文字锥刻直书,全文17行,每行25~36字不等,共493字。字体稍带隶意,无一损漏。卷尾附刻星符一道,为众星拱照之北斗,表现主人徐副希望诸星护佑,祈求安三魂、解殃咎的寓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买卖和土地私有制在湖南地区已有相当大的发展,徐副买地券就是最早和最完整的记录。

唐 镶银边椭圆形玛瑙杯

1987年长沙市河西中南工业大学桃花仓1号墓出土

海棠式,玛瑙杯体。口沿镶嵌银边,唇稍外撇,光素无纹。下有椭圆圈足,亦镶银边,其上采用锤揲技法做成折枝花图案。整体造型简繁适度,不仅注重优美的形式,而且在海棠形玛瑙杯体镶嵌银饰以显示富贵,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充分展示了唐代工匠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采编: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马娇

END

参考资料:

来源:湖南长沙博物馆官网,版权归原作者/单位所有,若涉及到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Hash:3327bc05c4d4016de6a3b47cbe78646df7794ba8

声明:此文由 国韵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