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余载接力干 大山深处生绿洲 ——记长期坚守在造林护林一线的清水河县林业人

编前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力宣传为祖国建设发展矢志奋斗、实干创业的典型人物和群体。从今日起,本报将在“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用生动的笔触,展现首府人民群众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

“除了石头、沟和农田,我们把能种树的地方都种上了树!”在清水河韭菜庄乡石人背林业区海拔1730米高的山顶上,护林队员张三爬到三层高的瞭望塔,望着漫山遍野的乔木灌木,心中无比骄傲。从父亲手里接过护林接力棒到现在,张三已经在护林战线上工作了21年,张三父子用脚丈量着脚下的土地,用执着和坚守见证了家乡的生态变化。

经过全县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清水河县各类林木保存面积已达到125.0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6%,先后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及“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

40多年造林 荒山泛绿意

“我们这里曾经森林茂密,各种树木遍地生长,野生动物随处出没。后来因为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战火摧残,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变化。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我们这里的山上光秃秃的,寸草不生。”张三回忆。

清水河县林业局的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清水河县境内仅残存约5500亩的天然次生林,森林覆盖率仅为0.1%。

作为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点建设地区之一,清水河县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在清水河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下,清水河县人民展开了坚持不懈的生态建设接力赛。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清水河县提出“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农林牧全面发展”的建设方针,全县从小流域治理着手,在广袤的黄土地上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生态建设大会战。

之后,清水河县审时度势,调整林业发展思路,确立了“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县最大的基础建设,作为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林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摇铃沟、芦草湾、棒儿山、南壕赖林场等多处生态治理精品工程,使原本荒芜贫瘠的山川渐渐泛起了绿意。再之后,清水河县全面启动实施了以公路、城区、村庄等为主的重点区域绿化工作,先后组织实施了209国道清水河县至和林段一级公路两侧及沿线扩面、老牛湾旅游专线、县城城区重要节点、一间房及沙湾农村等重点区域绿化项目,有效改善了重点区域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丰富了森林及旅游资源,提升了人居环境。

实践中摸索出好办法

“我们刚开始造林时没有经验,像撒胡椒面一样,树木成活率不高,后来我们慢慢总结经验摸索出了一套好办法,能确保树木的成活率达到70%以上。”清水河县林业局造林站副站长李强告诉记者,多年的造林实践,清水河县林业人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干旱山区造林绿化的有效模式,全县生态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并在造林上实现了五大新突破:一是在组织形式上有了新突破。采取了专业队造林、退耕农户个体治理和全民义务植树相结合的方法。二是在机制上有了新突破。实行春、夏、秋三季造林、一造三补(即一季造林三季补、一年造林三年补),大力推行专业队合同承包造林、种苗政府推销制、工程招投标制及监理制。三是在工程布局和林种树种选择上有了新突破。全县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适地适树的原则,围绕重点项目,以县城为轴心,以三河(黄河、清水河、浑河)两川(阳家川、北堡川)为辐射带开展生态建设,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林种树种选择上,实行多林种、多树种造林,造林中优先使用乡土树种。四是在工程建设方式和管理上有了新突破。坚持造、封、飞相结合,突出封育保护;同时坚持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规范检查验收,严格把好作业设计、种苗、栽植、抚育管护等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和检查监督,确保了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五是在抗旱造林技术推广应用上有了新突破。通过实践,清水河县摸索总结出了挖大坑、栽壮苗、夏浇水、秋覆土、勤补植、严管护十八字造林方针,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抗旱保水剂、ABT生根粉、营养袋容器育苗等林业新成果、新技术,极大地提升了造林科技含量,保证了造林成活率的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坚持不懈的造林绿化,清水河县建成了四条绿色屏障,分别是县城北部乡镇以灌草乔果防风固沙林为主的北部绿色屏障带;南北两山水源涵养林为主的中部绿色屏障带;以杨家川、北堡川水土保持林为主的南部绿色屏障带;以沿黄生态旅游景观林和经济林为主的西部绿色屏障带。造林工作首先带来了突出的生态效益,全县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得到有效遏制。洪水基本不下山,地区小气候初步形成,林草植被迅速恢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其次,经济效益明显。重点生态工程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全县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和平台,使原来单一、保守、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高效、多元生产经营方式过渡,全县农村经济逐步走上了少种精种、舍饲精养、多种经营的新路子,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第三,社会效益深远。激励了全县干部群众投身生态建设的热情,植绿、兴绿、爱绿、护绿理念深入人心。

林果基地让百姓受益

植树造林不仅要改善生态环境,更要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实惠,让他们守家在地也能脱贫致富。

2017年,清水河县在生态修复上出实招,在资源保护上下功夫,在产业发展上做文章,多措并举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转型升级。

在综合考虑土壤、水源、经济价值等因素的基础上,清水河县因地制宜实施了“百万亩扶贫林果基地项目建设工程”,选取种植耐寒、经济价值相对较高的海红果、杏、沙棘等乡土树种。

记者在清水河县宏河镇元子湾扶贫林果基地和一间房扶贫林果基地的项目区看到,大片大片的果树长势喜人。两年前栽种下的海红果树枝头已经开始萌芽。项目区果树养护专家王来恩介绍,这些果树将分配给当地退耕还林的村民,收益也全部归他们所有。海红果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进入盛果期后,一株海红果能结果100至200斤,按现行市场价每公斤5元计算,每亩海红果的收入可达3万元。

“2016年,我家的30多亩地全部退耕还林,按照合同,每亩地国家补偿1200元,分五年三次补完,首期每亩500元的补偿费已经拿到了。林果基地建设这两年,我每年在基地挖坑、浇水、养护方面的收入有2万多元。而过去我家的地全部是靠天吃饭,年景不好时基本上没有收入,平均年限一亩地的收入也就是200元,加起来也没有一万元。现在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有了可观的收入。”清水河县宏河镇元子湾行政村段兰窑自然村精准扶贫户王占文高兴地告诉记者,明年政府将把林果基地占了他家的地全部以果树的形式还给他,他即将有属于自己的果园。“五月端午白水杏就成熟了,欢迎你到我们这吃杏来!“朴实的王占文热情地向记者发出了邀请。

植绿,仍在继续。“2019年,清水河县将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县创建一个‘自治区森林乡镇’和14个‘自治区森林村庄’,动员百姓在房前屋后、村庄周围大量栽植经济树种,这样既可美化村庄,又能产生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清水河县绿化委员会主任李瑞丽对未来充满信心。

采访后记:

采访中,护林员张三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1982年开始,张三的父亲张明小开始作为护林员守护着家乡来之不易的绿色,直到1997年岁数大了,干不动了,他才把护林的接力棒传到了儿子的手里。

“我们韭菜庄乡面积40平方公里,有9个自然村,经过几代人的植树造林,现在我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8%。我们这里有落叶松、油松樟子松山杏杨树、柳树,还种植了沙棘、柠条、草木犀等。生态好了,野生动物又回来了。野猪、野鸡、狐狸、狍子、野兔、梅花鹿,我们每天护林都能看到。”张三无比自豪地说。

“我父亲那一代人护林全靠两条腿走遍山山川川、沟沟坎坎;我们这一代护林员骑着摩托车、开着小车巡逻在各自的责任区。交通工具有了变化,但我们的责任心没变。我们带着干粮和水,从早上6点半到日落西山,坚守在护林一线。”张三骄傲地告诉记者,在几代护林员几十年的努力下,韭菜庄乡石人背林区40年来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

“我们乡有340座坟园,每个坟主的电话我们都知道,每到清明、十月一、春节前几天,我们都要挨个打电话问坟主回不回来,哪天回来,告诉他们注意事项,坚决不能因为上坟而引发火灾。到春耕前烧茬子,我们看见冒烟赶快过去,让村民挖好5米的隔离带,等到最后余火灭了拿土盖上才能离开……”说到护林,张三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护林虽然辛苦,但他深深地爱着这片绿色,也正因为这份爱,他默默坚守,无怨无悔。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记者 刘丽霞

Hash:b52c2237ec4b19c1c9a464bdee91bd872a708b08

声明:此文由 活力清水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