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企建造非洲最大清真寺 设计寿命达5个世纪

参考消息网8月30日报道外媒称,阿尔及利亚住房部日前表示,非洲最大的阿尔及尔大清真寺将于12月底完工,这座清真寺将拥有世界最高的宣礼塔。该清真寺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承建。

埃菲社阿尔及尔8月28日援引阿尔及利亚新闻社报道,住房部表示清真寺85%的工程已经完工,目前仅剩封顶工作和祈祷厅的装修工程。除此之外,还需要架设一座桥梁,将清真寺与跨越阿尔及尔和周围海滩高速公路相连。为了预防雨水侵袭,清真寺院内还将修建一个遮雨棚。

住房部表示,这座清真寺的设计使用寿命为4至5个世纪,因此必须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

报道称,这座清真寺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建成后,它将是非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清真寺。

这项大规模的工程是由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推动的,总投资额超过10亿欧元(约合74.7亿元人民币——本网注)。这项工程总共包括12座建筑物,占地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还包括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祈祷厅。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清真寺将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宣礼塔。

与此同时,这个建筑群还将包括一个藏有大量书籍的图书馆、一个文化中心、一个《古兰经》研究室、数座花园、一座停车场、管理中心和就餐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这是2013年9月24日拍摄的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大清真寺项目工地全景。(新华社发)

【延伸阅读】研究报告称中企在非洲面临五大安全风险

参考消息网8月29日报道港媒称,有知名研究机构提醒说,由于非洲大陆局势动荡和一些中国内地企业未能充分了解当地条件,内地投资者在非洲蒙受了巨大损失。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24日报道,近年来,中国大大扩展了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采矿和制造业务,但据中国社科院的年度非洲发展报告称,那里的投资环境有许多风险,很多公司的运营有缺陷。

官方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达到323.5亿美元,逾3000家企业在非洲大陆的52个国家开展业务。

但报告称,这些企业的项目有安全风险。局部战争和冲突使内地企业在利比亚科特迪瓦和南苏丹等国损失惨重,而石油行业的投资流向了“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势力日益扩大的地区。

2011年南苏丹宣布独立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该国境内两个重要油田附近爆发骚乱,致使公司遭受重创,持续不断的暴力活动切断了油田和炼油厂之间的联系。

报告列举了内地企业及其人员在非洲面临的五个安全风险:政治动乱、军事冲突、恐怖袭击、有组织犯罪和公共安全事件。

去年,中铁建公司的三位高管在马里遭恐怖分子扫射遇害;2014年,尼日利亚赞比亚喀麦隆发生了一系列针对内地工人的绑架。

报告指出:“中国应该积极回应非洲国家加强维和、反恐合作的要求,对于敏感地区的重大项目,应加强防范和控制风险,推动中国安保产业走出去。”

报告称,其他不利因素包括市场需求在经济下滑之际出现疲软、行政效率低下、司法制度不透明、外汇管制、税率高和人力成本高。例如,由于当地政府效率低下,中钢集团不得不在2008年卖掉了喀麦隆境内它拥有97.5%股权的一个采矿项目。

报道称,有些媒体把内地企业在非洲的扩张称为“新殖民主义”,进一步增添了内地企业在政治上的困难。但有些损失是内地公司自己的失误,有时候他们对当地缺乏了解、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不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报告指出,尽管存在种种障碍,中国仍应继续在非洲收购矿产资源和能源并促进人民币结算。报告还呼吁在非内地公司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要务并充分认清和做好准备应对安全风险和商业风险。(编译/何金娥)

(2016-08-29 00:13:02)

【延伸阅读】英媒:中企与非洲前所未有绑在一起 相互依赖程度相似

参考消息网8月9日报道英媒称,中国在赞比亚拥有的奇布卢马矿的赞比亚方经理杰克逊·西卡莫,想起了该矿所处的铜带省在铜矿开采高峰期的繁忙景象。“载满商人的飞机降落在恩多拉机场。你可以闻到空气中钱的味道。”

英国《金融时报》8月8日发表文章称,铜矿企业的主管们开始拥有第二辆车。办公室秘书变成了两位,然后是三位。5年后,秘书们纷纷离开了。铜价从2011年的每吨1万美元跌至今年的4300美元。铜因其导电导热性能好和耐腐蚀性强,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冰箱、空调、汽车、智能手机都要用到铜。在中国大兴土木之际,再加上政府继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实施了4万亿元(当时相当于5860亿美元)的刺激措施,中国对铜的需求量极大。

现在,随着中国——单中国一国消耗的铜就占世界铜消耗总量的46%——对铜的需求量已经饱和,赞比亚这类严重依赖铜出口的非洲国家受到了重创。安哥拉经济在21世纪头10年通常以两位数增长,而预计2016年增长率只有2.5%。赞比亚2010年至2014年间年度经济增长率在5%至10%之间,但今年预计只有3.4%。

对于在21世纪头10年的最后几年在非洲大举扩张的中国企业而言,形势同样严峻。企业大客户集中的中国钢铁行业不仅面临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制造成本上升的挑战,还面临中国经济发展减速的压力。

然而,虽然需求下降了,成本却上升了。在奇布卢马矿,矿工的平均月薪约为1030美元,是1998年的18倍以上。工资总支出现在占公司运营成本的26%。矿物价格的下跌挤压了利润空间。西卡莫说:“这是新的常态。我们必须在新铜价条件下找到赚钱的办法。”

虽然中国企业放慢了发展速度,但仍选择继续留在非洲。尽管有混乱、痛苦和失望,但一种新情况出现了:中国与非洲相互依赖的程度相似。

对中国而言,非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资源,还在于短期它能够吸收中国商品和服务的过剩产能,长期可以作为中国产品的一个庞大市场。

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中国建筑公司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正对肯尼思·卡翁达国际机场进行升级改造,预计耗资达3.6亿美元。1967年投入使用的该机场将新建一座航站楼、一个消防站、一个控制塔和一家酒店。

建设贷款资金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中国政府签署了贷款协议。

非洲急需基础设施,因此对廉价中国钢材的涌入表示欢迎。

在恩多拉机场通往基特韦(位于铜带省核心区内)的途中,有一座中国人经营的大型批发商城,赞比亚人很喜欢来这里购物。成千上万的中国商品摆满了这里的货架,从橡胶凉鞋到炒锅、电饭煲、衣柜及平板电视,应有尽有。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非洲顾客的消费总额将从2008年的8600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1.4万亿美元。对在中国国内难以提高销量的中国企业而言,非洲是一个理想的市场。

(2016-08-09 11:19:00)

【延伸阅读】中企打开非洲大门 澳媒呼吁澳“搭顺风车”莫失良机

参考消息网4月7日报道《澳大利亚人报》网站4月5日刊登题为《澳大利亚必须关注非洲》一文。作者为罗伯特·戈特利布森。文章称,在澳大利亚人关注亚洲投资的同时,中国人却在大幅调整对非洲的看法。

首先,中国把非洲视为目前低成本劳动力的一个来源,有助于在国内成本上升的时候继续保持全球竞争力。而从长远来看,中国还将非洲视为一个重要市场。鉴于中国是澳大利亚的主要贸易伙伴,澳大利亚企业应将这种重心的转变列入战略考虑范围:如果中国打开非洲的大门,澳大利亚也许会受益。

文章称,多年前,笔者曾经常造访非洲,亲眼目睹了中国早期投资的拙劣之处。那时,中国投资者经常赔得精光,于是尝试通过从国内调用劳动力的方法来克服管理缺陷,结果没有成功。如今,他们转而采用当地的劳动力。

前不久,笔者与墨尔本大学的劳伦·约翰斯顿博士聊天,她向笔者讲述中国的战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约翰斯顿说,中国对非洲年均投资的官方数字约为300亿美元,但真实数字远远高于300亿,并且在快速增长。

文章称,近十年来,中国的投资严重偏向资源产业,但现在中国人开始投资修建道路、桥梁和铁路,以及矿产和近海油气项目。此外,中国对非洲的投资还在向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包括纺织厂和白色家电厂。

文章称,就像西方国家上世纪80、90年代投资中国换取低成本劳动力一样,现在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中国也在这样做,只不过外包的对象是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尼日利亚这样的国家。

约翰斯顿说,中国新一轮投资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增强,与联合国环境项目进行合作。例如,中国正在修建一条铁路,将内罗毕与非洲东部一些内陆国家连接起来,部分铁路线靠近或穿过内罗毕国家公园的一角。这条铁路线会抬高位置,确保不会干扰野生动物

约翰斯顿说:“我认为,这对中国和非洲都非常好。中国想为自己的产品开发新市场。它现在正用西方开发亚洲的方式逐渐打开非洲市场。所以对非洲来说很好……当然,非洲政府需要对此长期关注并努力利用这一机会,就像东亚国家当年做的那样。”

文章称,与对非洲进行殖民地投资不同,中国的基础设施提供者眼中不存在任何殖民地分界线。他们不谈这个国家讲法语,那个国家讲葡萄牙语,另一个国家讲英语。对中国投资者来说,这些通通是外语。

约翰斯顿说:“在某种程度上,有些非洲国家从相互连接的方式看有点像中国的省。中国人看到有机会将这些市场连接起来,然后要做的就是打开市场。”

她说:“对澳大利亚企业来说,那里有大把的机会。由于澳大利亚企业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的速度,所以没有发现这些机会。一旦铁路线全部建成,变化的速度甚至会大大加快,所以现在恐怕正是参与的良机。”

(2016-04-07 12:02:00)

【延伸阅读】港媒:中企在非洲肯冒险 但存在窝里斗等问题

参考消息网4月5日报道港媒称,长年研究中非关系的香港科技大学学者沙伯力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者博黛蓉皆说,中西企业在非洲的投资策略无大分别,都是旨在赚钱,但中国企业倾向愿意接受相对小的利润和相对大的风险,并获政府鼓励。

据香港《明报》网站4月4日报道,沙伯力称,以建筑工程为例,西方企业大概追求30%至35%的利润目标,中国企业则可以接受10%至15%的利润。

报道称,中国一直批评西方舆论对中国进军非洲的指控夸张失实,不过中国官员也坦承中国企业部分行径确实在非洲引起争议。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吕友清前年接受国内媒体访问时直言,中国企业和商人的固有“恶习”如行贿、窝里斗和工程质量低等,影响了中国在非洲的形象。

博黛蓉表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未像富裕国家般重视对工程融资设置安全、劳工、环境和社会标准,加上中国管理人员与非洲工人之间有文化鸿沟,构成双方关系紧张与冲突。

沙伯力还表示,非洲本地人与中国企业之间有巨大的期望落差,尤其是华企提供的薪金普遍比西方企业低,私人企业没有国家责任,压价更厉害。他又称,西方企业往往聘请很多顾问,指导管理人员应对环保等问题,这是中国企业过往缺乏的,但近年华企开始注意这一点,招揽更多专家协助,相关问题可望逐步改善。

(2016-04-05 10:50:00)

【延伸阅读】港媒:中企在非洲面临与西方一样的问题

参考消息网11月26日报道英国《经济学人》周刊说,西方关于中国在非洲迅速增大的影响力的担忧可能被夸大了。该刊表示,中国的项目也在苦苦应对阻挠西方在非洲国家投资的同样问题,在非洲工作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

据香港亚洲时报在线网站11月23日报道,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中国直接投资进入非洲的年净额为32亿美元(约204.4亿人民币),在2005年至2014年增加了8倍;中国的投资总额增长了20倍,高达320亿美元(约2044亿人民币),使得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投资者。

华盛顿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教授德博拉·布罗伊蒂加姆说,有关中国企业在非洲收购大量产业的炒作是夸大其辞了,因为投资增长在最近几年有所减缓,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不到中国所有对外投资的3%,大部分投资进入亚洲。

在名为《非洲将养活中国吗?》一书中,布罗伊蒂加姆写道,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认为那里的行事方式跟中国一样。在中国,一家公司进来,与当地政府进行协商,然后政府履行承诺。

她说,然后他们发现,非洲国家政府做出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电力或供应土地的承诺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可信。公共土地结果被人擅自占据,而这些人可能世世代代都在那里耕种。私有土地可能并不为那些出售土地的人所有,当地政客不接受国家达成的协议。

报道称,中国企业正逐渐适应这些状况。

“如果你告诉银行你要去非洲,很容易就可以获得贷款。”黄鸿翔告诉《经济学人》。黄在内罗毕管理着一家名为“中南屋”的组织,帮助中国企业了解如何在肯尼亚做生意。他说,有一段时间人们有着淘金的心态,但现在的投资者都知道,在非洲的项目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成本比他们预期的要大。黄说,他们现在正在做西方企业早就在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投资于企业社会责任计划,雇用非洲管理人员,做严格的评估等。

有证据表明,非洲给中国项目构成的挑战跟西方公司不得不应对的挑战是一样的。

《经济学人》表示,对于西方决策者来说,这令人宽慰,但对于渴望发展但不愿或无力解决阻止投资者的最大顽疾的非洲领导人来说,这可能令人失望。(编译/洪漫)

资料图片:当地工人在南非纽卡斯尔市一家由华商投资兴建的服装里加工服装。

(2015-11-26 00:11:02)

Hash:712d594d82133813ec8271e98553d6be1964a5fa

声明:此文由 参考消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