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城祖居、晚清“探花”…东莞最小镇有很多你不知的名人故事

新朋友点击「莞香花开」可快速关注

东莞土地面积最小的镇是石龙,仅有11.3平方公里。但这个“小”镇拥有近千年的历史,却有着东莞最多的名人。2009年,石龙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石龙人珍惜人文荟萃的历史并加以传承,实施“四名”工程保护传承石龙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也吸引了国内外和“世界五百强”企业前来石龙投资

2015年,石龙生产总值86.6亿元,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产出7.6亿元,地均产出相当于深圳市的水平。在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石龙依托公路、水路、铁路交通网络的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

龙游

中山骑楼 保存完整珠三角罕见

刚入初夏,天气炎热。在中山中路老街上,“新昌老铺”老板叶润和在店铺里打理生意。门口,摆放着几个鼓坯,“新昌鼓”已有百年历史,“知道马布里吗?他都敲过我做的龙舟鼓。”

中山路

与“新昌老铺”几步之遥,便是“李全和”麦芽糖的店铺。作为东莞本土最负盛名的土特产,“李全和”麦芽糖已有150多年历史,闻名于广东以及东南亚一带。现在李全和的后人仍操持着麦芽糖和糖柚皮这份百年祖业。

中山路

石龙古镇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广东四大名镇”之一,是依托东江航运和广九铁路,肇端于商业,中山路正是石龙繁华商业的见证者。据史料记载,中山路建于1929年左右,全长1435米,至今一直保持着15米左右的宽度。中山路两边的骑楼也是石龙乃至东莞的名片,参照广州上下九设计的骑楼不仅保存完整,而且规模宏大、风格统一,在珠三角实属罕见。

中山中路17号 郭富城祖居依旧在

当年,中山路作为东莞最有名的商业街,可谓“万商云集”,如茂华烟铺、王珍金铺、郭忠成金铺等,还有“裕荣米机”——广东当时最为先进、规模较大的电力碾米和粮食加工企业。

中山路模型

中山中路17号,是一幢3层高的“洋楼”,虽然现在看上去已经破旧,但其外观的气势和建筑细节的精巧处理依然显示出其主人昔日的荣华。这幢“洋楼”的主人,就是著名香港艺人郭富城的祖父郭忠成。尽管经过岁月洗礼,但“洋楼”顶层壁檐上“郭忠成”三个雕刻大字还模糊可见。

“这幢楼已经空置30多年了。”郭家老宅的邻居林先生说,郭忠成当年在石龙开金铺,据说仅在镇上就有100多处房产,而且人丁兴旺,郭氏家族是石龙一大望族。

重教兴文 书院“开枝散叶”

陈镜开(1935年12月1日—2010年12月6日),生于广东东莞石龙,中国举重名将,是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石龙古镇的街道名字都“接地气”,如“打石街”、“猪糠街”、“蒜头街”等等。而“猪糠街”还被称为“大力士街”,因为石龙出了不少享誉国际的举重冠军,其中有好几个冠军如陈镜开的祖居就在这条街上。

在东莞,数石龙名人最多,而且是在国内国际享有盛名的人物,如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举重世界冠军陈镜开、建筑大师何镜堂等等。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正是何镜堂。

石龙最有名的书院是龙溪书院,当时也是东莞第二大书院。东莞籍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的祖父容鹤龄、抗日名将蒋光鼐的父亲蒋理祥,都曾先后担任过龙溪书院的“山长”,(即今天的“校长”)。龙溪书院还出了一名在晚清时代东莞“学历”最高的学子——“探花”陈伯陶。

石龙 建成博物馆全市最多

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石龙近年来建成了明清家具博物馆、石龙奇石馆、中国举重博物馆、东征博物馆,是东莞市博物馆最多的镇街。

竹器街。

深厚的人文底蕴,也使得石龙镇成为国内外及“世界五百强”企业投资的热土。据了解,作为仅有11.3平方公里、东莞土地面积最小的镇,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86.6亿元,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产出7.6亿元,地均产出相当于深圳市的水平。

今天,石龙又成为广东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既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南部起点。

保护与传承

实施“四名”工程保护遗产

石龙德和兴“醒狮头”、“李全和”麦芽糖、红漆描花木屐、新昌鼓、泗洲“灯笼仔”等五项制作技艺,先后在2009年和2010年被列入省市“非遗”名录。 据文物部门初步考究发现,石龙有历史遗迹、文物、革命旧址百余处之多。

2006年10月,石龙镇就制订了相关维修方案和预算。2008年,编制了《东莞市石龙历史古镇保护规划方案》,对古镇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合理规划。

数据显示,仅2002年到2008年间,石龙财政就专项拨款1764万元,社区自筹资金195万元,用于保护历史遗存。28处历史文物古迹因此得到妥善修缮保护,包括建于1740年的欧公寺和建于1863年的福音堂。石龙镇还对镇内27棵遗存古树实施有效保护,为古树建立电子档案,纳入数字化城管平台。

2011年开始,又聘请石龙籍著名建筑大师何镜堂为镇政府文化顾问,实施“名地”、“名街”、“名居”、“名遗”的“四名”工程保护传承石龙文化。

小档案

石龙:东莞历史上最早的建制镇

2009年,石龙镇成为东莞首个、迄今唯一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的镇街,并曾获联合国认可的“国际宜居城镇”。

据石龙西湖区樊屋村贝丘遗址推测,早在3500年前石龙已有人群聚落。明代嘉靖年间石龙设圩,清乾隆十九年,县丞署从东莞县城移驻石龙,乾隆中期升格为石龙镇,是东莞历史上最早的建制镇。在清代,石龙航运繁盛,商业发达,与广州、佛山顺德陈村齐名为“广东四大名镇”。

广九铁路石龙南铁桥

建于1907年的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段,在2011年广东省文物普查中被列入“十大发现”,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20年代初,为讨伐东江地区军阀陈炯明,孙中山在石龙设立大本营。

素材来源:东莞时间网、石龙宣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东莞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信"莞香花开"~

【欢迎转发任意分享】觉得有意思,分享给你的好朋友吧!

加载中

Hash:98103fb1dfff88de262097a28a605d6c606fe896

声明:此文由 莞香花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