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同关帝庙之十二

说说大同关帝庙之十二

东壁依北而南,题榜曰:“十岁辄出学贸易,蓄积有资始成家”。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载:“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济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晋商把经商作为大事业来做,十几岁就外出学生意,一出去就是十几年。回来娶妻后,又外出行商。以经商来实现其创家立业、兴宗耀祖的目标。

“南进烟酒粮布茶,北来牛羊骆驼马”。明代时,大同成为与蒙古通商的要衢。商人们把南方的茶、绸缎、棉花、针线、米、盐、糖等物源源不断的运来这里,与蒙古的马、牛、骡、羊及毛皮贸易。当时,全国北方对外通商的五条陆路,有两条要经过大同,大同的商业贸易由此进入鼎盛。明代谢肇涮笔记《五杂俎·卷四·地部二》:“九边如大同,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而妇女之美丽,什物之精好,皆边塞之所无者。市款既久,未经兵火故也。谚称蓟镇城墙,宣府教场,大同婆娘,为‘三绝’云。”其商路南跨江淮,北达沙俄,称作“茶马之路”。明《山西通志》记:“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大同往北的路一条是由大同西北行,经云冈石窟,到右玉,出杀虎口,至归绥(呼和浩特)、武川,抵库伦乌兰巴托),再到恰克图。一条是由大同北行,经丰镇、过集宁、再到归绥,抵库伦、恰克图。运输工具主要是骆驼和马。据说,骆驼每十五头为一队,每队有二人乘马赶驼;每十队为一房。一房就有一百五十头骆驼,二十匹马。驼队又经常是数房结伴而行,驼队首尾相连达几里长,颇为壮观。

“塞上商贾甘劳瘁,逐利四海思进取”。清纳兰常安《瀚海前集•卷五•行国风土记》记载:“塞上商贾,多宣化、大同、朔平三府人。甘功瘁、耐风寒,以其沿边居处,素习土蓄故也。其筑城驻兵处侧建室集资,行营进剿,亦尾随前进,虽锋刃旁舞,人马沸腾之际,未肯裹足,轻生而重利,其情乎!……是以收利盈千万亿,致富不赀。”

“晋俗勤俭善泊利,谨约自律兴家园。”明人沈思孝《晋录》载:“晋中俗俭朴古,有唐虞夏之风,百金之家,夏无布帽;千金之家,冬无长衣;万金之家,食无兼味。”大同人尚勤俭,与这里的自然经济有关系。大同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降雨量少,植被较差,又多山且交通不便,节俭就成了人们的自然选择。“地瘠则民劳而贫,自三帝三王以来,勤俭之俗未尝改过”。节俭必然勤谨,善泊利。清人何秋涛《朔方备乘•卷四十六》称:“所有恰克图贸易商民,皆晋省人,商民俗尚勤俭,故多获利。”

南壁上的题榜是“云中自古征战地,千骑万甲扬军威。”“云中”是大同之地的一个古称,始于北周,叫云中县、云中郡。大同称“云中”之前的“云中”城,在今内蒙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位于大同西北200公里处,是战国时赵武灵王所建,今城址犹存。这两个云中所辖之地,历史上先后大约涵盖了今大同南至雁门关,西至黄河,西北包括黄河河套,北至阴山,东、东北至太行山的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大同往北、往西北、东北是草原民族文化,往南过雁门关是晋中平原,是农耕民族文化,大同至雁门关正是草原文化向农耕文化过渡地域,古代两种文化就在这里交汇。汉代征匈奴、曹魏剿乌桓、北魏攻柔然、唐代战突厥。后晋割弃后,宋代斗契丹,女真亡辽国,蒙古灭大金、明代平瓦刺,都在这块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气势雄浑、波澜壮阔的战争活剧。明代时,大同为边关九边重镇之首,设十三卫所,驻兵十三万,战马五万 ,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大同以北的蒙古草原盛产马匹,生活用品奇缺。明朝的骑兵则须大量的马匹,有的是草原民族所需的生活日用品。明代大同与蒙古族的贸易,主要是马匹。

原来关帝庙中就建有奶奶庙,位置大约在现在奶奶殿的西北角上,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小庙。

复建的奶奶殿也是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悬山顶,前面建廊。廊檐悬“奶奶殿”匾,亦是王铎墨迹。匾下廊柱的楹联是:“天地无私,还要积德行善;神灵有情,尚须广济博施。”意思明了直白。老子说“天地不仁”,就是说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世上万物都是一样的。《周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荣华富贵不是争来的,是积德来的。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无德不得,失德散尽。人们通常把广济博施的人,称为“善人”。《感应篇》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如果说财神殿的楹联说的是“求心”和“求心”,这里说的是“心修”和“行修”。

殿中正面神台上端坐着的女神,是过去流行于雁北地区专司送子、生育、幼儿的女神的“曹奶奶”。这位曹奶奶的来历,现在说不清楚,可能是“泰山奶奶”地方化的一位俗神。也有说曹奶奶是阎王爷的老婆。传说十二岁以前的孩子,魂魄还没有长全,死后也不能进祖坟。他们的疾病、祸福、生死都由曹奶奶管着。他们有了疾病,或家长为孩子祈福,都要到奶奶庙烧香许愿。十二岁以后“圆锁了”,魂魄就长全了,相当成人了,就归阎王爷管了。最让人们崇拜的是曹奶奶还管生孩子,是位“送子奶奶”。雁北地区有句歇后语:“曹奶奶的布袋子——装孙子呢”,说的就是曹奶奶是管传宗接代的神。不少各地供奉的泰山奶奶——碧霞元君,身边有四位各司其职的女神:管生育的“送子娘娘”、管难产的“顺生娘娘”、管疾病的“痘疹娘娘、眼光娘娘”。在这里,曹奶奶一个人就都管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曹奶奶庙会,这一天人们都要到庙上祭拜曹奶奶,给曹奶奶送毛驴,求子祈嗣,为孩子祈福。毛驴都是纸扎的,卖纸毛驴的生意特别好。就连曹奶奶庙前烧化的纸灰,也是人们争相获取的“灵物”,据说孩子喝了能消灾祛病。有的庙上也准备一些泥捏的小人,求子祈嗣的人可以拿一个小泥人回去。到五月十三关帝庙会时,奶奶庙仍然热闹。明《大同府志》记到:“五月十三日,民间祭饗关王庙,有幼儿者,锁枷其项,以为免罪。凡三日,城中鼓声不绝。虽藩府亦然。”

曹奶奶塑像的两侧,各塑立一名眉清目秀双手合十小女童。

公众号

Hash:681bb75330719d8dc135ea672ca9ff5c485ca62b

声明:此文由 杰之之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