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蒲坂 || “华夏第一城”与禅让史话

华夏第一城”与禅让史话

永济市城西东姚温村南的中条山上有个醒目的山丘,是一个从山间伸出来的山梁,它好似母体的一个乳房,依附在山前,人们称其为“尧王台”。相关资料和民间的一些传说表明,尧王台是我国远古传说时代帝王活动之地,历史尧帝建立的旧都“尧城”,即中国最早的“城市”雏形,就位于尧王台所在的中条山上。尧舜禹三代禅让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发祥地。

永济,古称蒲坂,远古传说时代就是部落联盟的建都之地。记录古代帝王世系的史籍《世纪》纪云:“神农之后,烈山氏都于蒲坂。”烈山氏是远古传说时代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农业部族大联盟,首领号称“炎帝”。南宋罗泌编撰的《路史》记述:“妫,本作嬀,嬴也。柱所都蒲阪,今之河东有嬀水。”宋时永济为河中府、河东县治所,说明媯水就在河东县即今永济市境内。《尚书集传》云:“妫,水名,在今河中府河东县。出历山入河。”《史记全本新注》:“妫汭,妫水河湾,舜所都之地,妫水源出山西省永济县南之历山,注入黄河。”《辞海·妫汭》:“古水名。在今山西永济市南,源出历山,西流入河。《书·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汭。’”而关于历山,《辞海》释曰:“在山西永济市东南。”《水经注·河水》:“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括地志》:“雷首山亦名历山。”《辞海》又释雷首山:“古山名。即今山西的中条山脉西南端,介于黄河和涑水间。”这些可以说明:炎帝柱、舜帝所都之地和舜所耕之处,应是永济市南的历山妫水流域一带;历山与雷首山虽然方位略有不同,应同属中条山的部分,史载的蒲山、首阳山尧山吴山、独头山等多个“亦名”,就是“随州郡而异名”的。

以上已有表述,永济是舜帝建都的地方,舜都蒲坂,是史学界认同的事实,已成为历史定论。唐代颁布的官书《五经正义》记述:“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余里,俱在冀州”,就是很有权威性和总结性的依据。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典籍记载对尧帝旧都的确认。《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阚骃《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这就充分证实了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古老的蒲坂大地当是尧的第一根据地,永济中条山西南雷首山上的“尧城”就是名副其实的“华夏第一城”。这是因为,中国最早的“城(郭)”是帝尧的臣子姒鲧所首创。《淮南子·原道训》云:“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说明唐尧时代蒲坂大地上的“尧城”,就是最早的“城市”雏形了。

永济市城西东姚温村南中条山(远古时称首山。《寰宇记》:“首阳,即雷首之南阜,或称首山。”)麓的尧王台,就位于这座被称为帝王之都的尧山,相传是唐尧幼年时与其母庆都生活的地方,也是尧舜治水和禅让帝位之处,尧帝在此率舜游首山,得《河图》,禅让帝位。王雪樵先生近日在《运城日报》发表《运城,当之无愧“古中国”》一文中推断:“尧王台”或即《汉书·地理志》之“尧山”。又《竹书纪年》记:“七十年春正月,帝使四岳锡虞舜命。洪水既平,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相谓曰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黄姚……遂让舜。”清乾隆年间虞乡县令顾月化等撰文的虞乡县《文庙崇圣祠重修碑记》曰:“中国之名始于尧舜禹,中条五老授其河图九书而治于天下。初树疆都,依中条而竖其国,谓之中国。先尧让舜,舜禅之禹,均属中都之国,亦称中国。”不仅证实了“古中国”之名的起源,而且证实了“禅让”的真实存在。现尧王台上仍留有玉皇庙、祖师庙、尧舜禹三元庙(合称尧台三庙)等祭祀坛庙遗迹。相传尧王于正月上日(初一)在这里设坛举行祭天仪式,让舜拜了自己的先祖,正式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留下了被中国古代儒学家们极致推崇并激励华夏后人的“禅让”史话。而当地人传说有名的“九州疙瘩”也在尧王台山上。据考证,它们是当年尧舜命禹治水时,九个州首领依据各自水流所做的洪水模型,并针对性研究制订治水方案的地方。

尧王台因其神奇的传说故事和历史遗存,特别是作为远古中国最高权力转换的地方,又被称为“禅让台”。据考,尧王台遗址是旧石器时期遗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先后发现有扁角鹿、师氏剑齿象、东方剑齿象等动物化石,有古人类用火熟食的灰坑、灰层和打击石片、石球,以及石英石、沉积岩、石核等考古文化数十处。专家推测,这里在地质年代中更新世早期五六十万年前,就有山有水,气候温和,正适宜于人类生活、繁衍发展。当地长期收集考证尧王台历史与传说故事的人士展天星、王安祥、樊高福等认为,尧王台和姚温村应是尧舜发迹的源头,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在于:之一帝位实行禅让,以人为本,任人唯贤,公而无私;之二联盟统一领导,实行自治;之三倡导孝善天下,社会和谐;之四部落平等,人民公平,安居乐业,促进了生产发展;之五以尧舜为主,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0359—8011008

Hash:1987d02442c5805f5680af3a68509ac25f910fee

声明:此文由 永济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