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城十大历史名人韩棱为何在邳州焚身求雨成神

邳州阳山(今巨山)之阳,古代一直有一座庙宇,叫“渊德公庙”。庙中供奉着的“渊德公”是何许神也?原来他就是2004年被河南平顶山市列为“鹰城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汉朝章帝年间的下邳令韩棱。《后汉书》有《韩棱传》。

韩棱,字伯师,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颍川舞阳(今舞钢市庙街乡大韩庄)人。世为乡里著姓。父寻,建武中为陇西太守。韩棱4岁时丧父,他孝母抚弟,以孝敬称颂乡里。年长以后,将父亲遗留下来的数百万家产分给族内兄弟,乡人对他更加高看。他先在本郡做功曹,太守葛兴因患中风,不能理政,韩棱代他管事两年,发出的政令没有人敢违抗。后因有人告状,皇帝派人查验,认为韩棱隐瞒葛兴病情,越职专权,于是就限制他不准做官。后来汉明帝知道了韩棱的才能,特别下诏赦免了他。从此韩棱接受征召出来做官,先后五次升迁,做到尚书令。

汉和帝幼年即位,窦太后临朝执政。窦太后的兄长、侍中窦宪派人在洛阳上东门刺杀了齐殇王之子、都乡侯刘畅。主管官员畏惧窦宪的权势,都推诿说,大概是刘畅的兄弟干的。韩棱却上奏章,认为凶手就在京师,不应舍近求远,那样只会被奸人嘲笑。窦太后大怒,以此责备韩棱,韩棱坚持自己的意见。后来查明凶手,果然和韩棱的说法一致。窦宪惊恐,向窦太后要求窦宪带兵出击匈奴赎罪。韩棱又上书劝谏,太后不从。后来窦宪把匈奴赶到漠北,立了大功,恢复了大将军职位,威震天下,又屯兵武威。皇帝到长安西边祭典园陵,下诏书让窦宪到长安和皇帝车驾会合。窦宪入京时,尚书以下官员商议要向窦宪下拜,并称“万岁”。韩棱坚决反对,后取消了这个动议。

韩棱晚年为南阳太守。他执纪严明,施法公平,严厉揭露和打击奸盗,郡中权贵十分震恐。几年后,被征召人朝任太仆。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8年)冬,代替张奋为司空。次年(公元99年)逝世,葬于故里。今舞钢市庙街乡大韩庄西北金山下有韩棱墓

韩棱与邳州的渊源应该是他年轻的时候即汉章帝年间,任下邳令。据《东观记》记载:“棱除下邳令,视事末期,吏民爱慕。”封建社会百姓一般对新官寄予很大期望,接着是失望,最后在骂声中滚蛋。韩棱在任职末期获得吏民爱慕,说明他是确实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不为名,不为利,干实事,不张扬。兢兢业业为邳州百姓办事,深得民心。素有扬善抑恶传统的邳州人,当然会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在峄阳山前建庙奠献。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咸丰《邳州志》中看到元朝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梁彦中写的《渊德公庙碑》,从中可以看到邳州人对韩棱的崇拜。

韩棱为下邳令,“俗美而政异,邳人追思,立庙奉祀,迄今不废”。“凡我吏民,值水旱灾厉,咸往祷而辄应。”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大构祠宇”,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东汉章帝曾赐给他龙泉宝剑,并亲自写上“韩棱楚龙渊”几个字。时论者为之说: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宋朝皇帝因此进一步封韩棱为“渊德公”,并下诏立碑记其事迹。碑文更记录了一些无稽可考的故事:“他邑有冰雹之灾,邑独不雹。大臣上其事,征尚书。肃宗(章帝)赐以宝剑”。碑文上更有离奇的传说:“后事(汉)和帝,位至司空。故老相(韩棱)传云:公平日不饮,一日侍上(皇帝)而醉,帝问故,公对曰:‘臣实今日降诞,邳人其或奠献,所以若此。’遣使验之,果然。”

明朝邳州进士索承学有《渊德公祠》一诗称赞韩棱:“韩公古庙峄山前,老树凌空数百年。遗爱至今铭翠壁,寿觞犹自荐黄钱。楼台金碧还依旧,像貌衣冠尚俨然。两汉陵墓几其燹,剩看衰草栖寒烟。”

民间的老百姓更把韩棱神化了,邳州民间故事传说《渊德公求雨》说:东汉元和年间,下邳大旱,韩棱带领百姓向龙王求雨,连续多日没有结果。最后韩棱向玉皇大帝写状纸,状告龙王。在峄阳山垛起干柴,亲自点燃。毫不犹豫投身烈火,为民求雨,感动天地,当日旱情解除。这当然是神化,但韩棱忠君爱民,百姓当然不断颂扬,不断神化。终于成为“渊德公”神了。“邑独不雹”也好,“投火求雨”也好,只不过是神话传说罢了。查遍邳州历史,历代《邳州志》中确实找不出韩棱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也说明韩棱只是一心想着老百姓,默默为老百姓办应该办的实事,人们就不会忘记的。还是明朝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说得好:“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在封建社会韩棱这样的官非常少有,无怪乎千年后邳州人仍祭祀不断。

在邳州民间,至今还流传着 渊德公岠山求雨的故事:

韩棱,生卒不详,字伯师,汉代颍州舞阳(今河南舞阳县)人。曾任下邳令,因政绩卓著,颇得百姓拥戴。韩棱死后,“邳人追思,立庙奉祀”。唐构祠宇,宋封“渊德公”。

传说渊德公韩棱调任下邳令不久,就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冬天没下雪,开春没落雨,到了夏天还是没有雨水。沂水不至,泗水断流;田原龟裂,禾苗枯死,点把火就能燃烧起来。百姓告急,官府着急。韩棱每天都到各地去察看灾情,组织老百姓挖渠引水,打井抗旱。可是,大地像热鏊子一样,洒水成烟,前浇后干,旱情仍然继续蔓延。韩棱心急如焚,坐卧不安。

这一天,韩棱来到岠山察看灾情,只见山坡上跪满了人,老百姓正在那里烧香磕头,向老天爷求雨。韩棱来到人们中间,也跟大家一起跪在香案前,祈求苍天睁眼,救救这一方黎民。从辰时跪到午时,又从午时跪到申时,天上还是没有云丝儿。树梢不动,蝉鸣嘶哑。天没下雨,人的身上却跟雨淋的一样,衣服全被汗水溻透了。

第二天,韩棱又打早步行来了。又从辰时跪到午时,从午时跪到申时,还是万里无云。眼看太阳落进了西山沟,这天又没有下雨的指望了,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府。

第三天,韩棱带着韩夫人和儿子,一不骑马,二不坐轿,三步一跪,九步一叩头,又来到岠山前求雨。这一天,依然没有下雨。

求了六天雨,韩棱的裤子跪破了洞。

求了九天雨,韩棱的靴子折裂了口。

这时,韩棱从香案前爬起来,环视一下求雨的人群:东山坡跪着黑压压的一片,西山坡跪着黑压压的一片,山南坡更是一片黑压压的!他又抬头看着天,没有云,也没有风。太阳跟个大火球似的,烤得人身发烫,刺得人睁不开眼。韩棱不由得鼻子发酸,他用沙哑的声音对大家说道:“众位乡亲,你们都不要再跪了,起来吧!”他让大伙到山里拣一些干柴来,越多越好。又取来笔墨纸砚,伏案给玉皇大帝写奏折,控告东海龙王渎职,视降雨为儿戏,置生灵于涂炭。

不一会儿,求雨的人们拣来了干柴,堆成了山冈般的柴垛子。韩棱来到这柴垛前,含悲忍泪,宣读了奏折,然后又对大家说:“本官意定,燃薪焚身,亲赴天庭,面奏玉帝,声讨龙王,祈求降雨,普救一方。”说罢,他便毅然爬上柴垛顶端,喝令左右:“点火!”

韩夫人扑过来,撕心裂肺,说:“您可不能去啊!”

儿子跪在柴垛前,苦苦哀求:“爹,您快下来吧!”

大伙一齐围上来,跪着,求着,哭着,喊着:“韩大人,您可不能去啊!” “韩大人,您快下来吧!”……

韩棱见大家不肯点火,便掏出随身所带的火刀火石,“咔咔咔”,刀石相击,火星迸射,那干柴垛子便“呼啦”一声燃烧起来了。

渊德公韩棱求雨坐焚了。

烈火将息,山风骤起。只见从东海方向飘来一朵云彩,上升,徘徊,由小变大,由淡变浓,像一把黑伞笼罩着下邳大地。突然,一道闪电划破长空,随着一声雷响,天河决开了口子,大雨像瓢泼一样落了下来。

土地滋润了!

禾苗变绿了!

百姓得救了!

又一道闪光,照得天空通明;又一声巨雷,震得地动山摇。人们站在雨中,借着亮光向天空望去,只见一双大靴子从云头上坠落下来,轻轻地摆放在香案上。

大家偎上去一看,原来是韩大人的靴子。靴底断了,靴帮裂了,那是韩大人在求雨时跪坏的呀!

“韩大人升天啦!”

“韩大人显灵啦!”

……

人们在齐声呼喊,哭声和着雨声,泪水伴着雨水,倾注大地,震撼长空。

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十三日。

从此,每年农历五月十三,邳州这一带地方总要大大小小下一场雨。民间传说,渊德公是一位抗旱英雄,每年到这一天,他都要去声讨龙王,那雨水便是东海龙王忏悔流下来的眼泪。后来,关公兵屯土山时,也深为渊德公的壮举所感动。五月十三这天,关公霍霍磨起青龙偃月刀来,他要为渊德公声讨龙王助阵哩!关公磨刀助韩棱,一文一武镇邳州,东海龙王怎敢不及时降雨呢?所以,邳州有一句农谚:“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Hash:c8890e956d01d04dbc26f3f76ffa74620fa44a09

声明:此文由 大洲文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