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一座钟灵毓秀的小镇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7

一座钟灵毓秀的小镇

作者 温峰著

三面环山,同水长流。在裸露着脊梁的黄土台地下,一条被古同河冲刷出的狭长谷地,坦然纵卧在同川这块厚重的土地上。

同河,一如谷地的血脉,滋养着这方乡土这方人。它的水系源出两大支流,一支发源于西川石门沟,一支发源于北川王北尧。两条蜿蜒曲折的小溪流,殊途而来,交汇于一个古朴灵秀的历史文化名村——东社村。

这是原平市同川地区唯一的一个由两支同河水贯穿、交汇的村庄。五十里川流,将它蕴蓄于血脉中的钟灵毓秀毫无保留地沉淀到这里,给这块神奇的土地留下了无尽的文运才思与岁月遗痕。

历史悠久 堡巷林立

东社,位于原平城东28公里处,为东社镇政府所在地。村东沟壑纵横,梯田重叠;村西盆地平畴,河田水地。寿山、温泉、同河宛若珍珠玉带,镶嵌其间,地形地貌独特。据史载,隋开皇初,在今同川地区置“铜川县”,县治就在东社村西二里之城头村。东社,为县城东祭祀土地神的场社,故名。

东社地域历史悠久,文明开化较早。从村北胡家崖断崖上暴露的灰坑、房址、陶器、打制石器等远古历史文化遗存可以看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史前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唐宋时期,这里就已经是同川地区的交通、物流中心。曾有众多古居民在此居住,并留下唐家地、马家沟、邢家崖、陈家嘴、冯家垴、姚家坡、萧家沟、胡家崖、韩家嘴、石家院等一些冠有原主人姓氏的古地名。

元末明初,伴随着其他姓氏的消失,温、王两姓成为村中的主要居民。因两大家族始终保持着各自成片、比邻而居的古农村家族聚落型居住格局,故东社村又以居片和姓氏划分为温家东社与王家东社。

深厚的历史底蕴,浓郁的人文气息,是这座古老村庄千百年来积淀出的鲜明特质。纵观东社村的文化遗存,其街巷民居为一大特色。村中古街老巷纵横交错,古建民居星罗棋布,再加上众多的古树、旗杆、门匾、石磨 、碾盘、碓臼、水井……构成了一幅极具古同川风情的人文景观图。

东社村遗存的古街巷,主要集中在王东社东崖、棋盘巷以及温东社邢家崖三处。东崖上古时筑堡,前后有门。北门为砖石拱券门,上建真武楼,供奉真武大帝。堡内中心区域为一条南北走向的古街巷,多条横向小巷交错其中。巷内各式街门肃穆而立,古朴中尽显沧桑。南门临崖,建于古堡南墙上,早年已拆除,其迹依稀可辨。

棋盘巷是王东社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明清居民聚落址。其紧依村中最大的庙宇——同福寺。同福寺相传建于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相继修葺。寺前设七十二级砖砌台阶,庙宇就建于高崖上。内有山门、钟楼、玉皇庙、观音殿佛光殿等建筑,为忻州市文保单位。寺南崖底处,就是明清以来温氏居民的聚居地——棋盘巷。主巷呈南北走向,长200余米,内与多条小巷交错相通,宛若棋盘。光绪二十七年,村民于巷南、北各建拱形石台基券门一座,南曰“崇义巷”,北曰“增新巷”。巷内观音堂、五道庙、“安敦里”砖拱门、旗杆石、拴马桩等古迹零星点缀,成片保存完整的清代民居坐落其中。该巷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东社村温氏家族的街巷总格局,是研究古同川地区传统村落形态特点的“活化石”。

棋盘巷内的古民居以四合院居多,另有几处一进二院式布局,前院低、后院高,主房台阶再起高,谓“步步登高”。忻州文物局编辑的《忻州文化荟萃》一书中,曾着重介绍过这里的一处古民居。该民居编为“王东社温氏一号宅院”,主人为温玉玺。院落坐南朝北,东西长13.5米,南北宽23.6米,占地面积319平方米。从主房梁记看,该院落建筑创建于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宅院四合院布局,中轴线建有主房、院门。两侧建有吉星楼、配房、耳房等。主房青石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带廊构架,单檐卷棚顶。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院落。此外,棋盘巷内还有一些建筑较为独特的古院落,如温效田二层木结构古民居,温吉红“道光二年”建二层小绣楼,温成根一进二院式带仪门建吉星楼古宅院等,虽布局不同,建筑各异,但均代表了清代东社区域内各式民居的最高艺术水准。

邢家崖,是东社街东北的一块高台地,东西长500余米,南北最宽处150米,三面临沟,一面接坡梁台地,仅三条小路可供出入。宋代以前,因有邢姓居民在此耕种和居住,故名“邢家崖”。明代时期,邢姓居民消失,起先居住在崖底低洼处的温姓居民因苦于同河水患而陆续往崖上搬迁,最终形成了一处温姓居民最集中的聚落址。清代时,村人在前坡、后坡、东门口三条出入小道分别修筑堡门三座。前、后坡堡门为砖砌拱式券门,东门为夯筑土墙,皆安装有木质大门。每日晨启昏闭,专人负责,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野狼与贼人的侵犯和骚扰。清末,后坡堡门最先拆除。民国以后,前坡与东门木质大门也相继拆除,至今仅留有东门土墙遗迹一小段。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邢家崖有居民100余户300多口。现今大多数居民已陆续搬迁到了东社街上和崖底平川地带,崖上居民现以老年人居多。

古镇繁华 民俗独特

温姓,是东社村第一大姓。温姓家族耕读传家,亦擅商贸。元末以来,东社街市的形成壮大与温氏家族的奋斗历程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元末至正初年,崞县(今原平)城头村儒医温世隆在东社河滩地建起了一家药铺,并亲自在铺内坐堂问诊。温世隆,城头村“医官”温子柔之子。其父于元代延祐年间治愈皇太后之病,被御封为“太原路金银铁冶所医官照磨”,子孙世袭。温世隆承袭医官后,未入仕,继续在乡间行医。其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乐善好施。至正二年,见东社同福寺庙貌破败,亟待修缮,便纠合住在城头村的两位兄长世贤、世昌以及王氏乡人王仲爱共同出资重修同福寺。此四人也是目前所见最早载于梁记的同福寺修庙功德主。

明洪武初年,温世隆之孙为方便打理药铺生意,举家正式定居东社村。温氏先祖初居东社大东沟,随着人口的增长,又逐渐向本村邢家崖、棋盘巷一带迁移。家族在壮大的同时,又陆续挨着药铺旁边开了几家杂货铺,并最终形成一条温家商业街。

温家东社街地处同川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明清以来,街市日渐繁荣,很快成了北同川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街中店肆林立,商贾云集。每月逢二、五、八日为乡民赶集日。集日当天,不仅邻村民众,远至五台定襄一带的商贩也会相约而来,进行土特产、日用品以及骡马交易。清光绪年间举人续恩纶在《重修关帝诸庙复建文昌财神碑记》中开头即称“同川温家东社系阖川商务荟萃之区”。道光二十五年温家东社《重修关帝楼南址二殿创建山门碑记》中也有一段对本村街市的描述:“二五八集,日中为市,商贾往来,交易不绝,诚一川之胜境也。”

由此可见,东社街最晚在清中期就已经是同川乃至崞县的一大集镇了。清代以前为村市,称“街”,清道光年间始设“镇”,为崞县四大集镇之一。据同福寺碑载,同治四年,温家东社街有万兴泉、恒德永、复胜昌、金泉永、恒业永、恒盛店、颐寿堂、和合园、三益当等三十余家商号。这些商号以经营粮油、副食、草药、麻皮、布匹、日杂、铁加工为主,店铺所属权多为温姓财东掌握。据传民国年间仅大财主温传祥一家的房产,就占了半条东社街。

东社街上除众多商铺外,还建有关帝神棚及戏台。神棚也称“神厅”,建在街中,坐北朝南,面宽三间,台高楹阔,间堂豁亮。其正对面,是一座青石台基、单檐悬山卷棚顶戏台,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面宽也为三间。据台上梁架题记载,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相继重修。每年农历五月十五,为温家东社“老爷磨刀”古庙会。会前三天,庙会纠首率本村信男善女们先到村中关帝大庙敬献供品,然后焚香叩拜,念祈雨词。仪式完毕,众人将特备的关老爷小型行像披挂停当,请上四抬龙椅,鸣锣开道,行进至街中,妥置于神棚内。而后,在对面戏台上连唱三天大戏,民间谓“祈雨会”。庙会期间,台上武戏激战正酣,台下小雨如约而至。刀挥雨落,人神尽欢。

耕读传家 人文荟萃

东社,之所以被誉为“山西历史文化名村”,除了保存有相对完整的古建民居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外,温、王、李三大家族一贯秉承的耕读文化传统,也是一大主因。几百年来,人文教化承前启后,久盛不衰。教书、读书、尊师、重教一直都是东社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宣统三年,北同川乡绅拆临近福寿玉泉寺古庙木材,在东社街东头建“同川官立第二高等小学堂”,第一任堂长为本村绅士李含雨。建成教室两座,宿舍二十间,同时招生两个班。辛亥革命后,本村又捐地一亩二分,于学校东北增建大教室一座,学生宿舍二十四间。同川“二学堂”的建成,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为北同川地方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1934年春,在温东社小学教书的崞中毕业生裴缮,联络温贵才、郝冰然等进步青年在温东社小学成立了“同川读书会”,以读书的形式宣传革命思想。当时参加读书会的还有王金才、朱大豹、兰书典、赵尚红、张学林等三四十位在乡知识青年。读书会还成立了“野星社”,并自办《野星》油印刊物,大力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后白色恐怖愈演愈烈,读书会不得不转入隐蔽,不定期到东社活动。“同川读书会”从创办到抗战前停止活动,历时两年多。大多数有志青年以此为启蒙,走上了革命道路。郝冰然、王金才、朱大豹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捐躯,温贵才、赵尚红、张学林等都参加了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民国年间有一位乡儒温通溪,北师大数学系毕业,上世纪二十年代曾教过薄一波、温宗祺等学生。抗战前在太原“省女子中学”教数学,后赴四川绵阳县县长。抗战开始后,辗转于陕西西安汉中甘肃天水等地教书,终身以育人为己任。解放后回乡,曾被选为崞县政协委员。

温绍熙,1930年考入南京“国立中央政治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两年,并结识校长蒋介石。1938年任陕西省教育厅督学、视导员、陕西师范教员。后调入黄埔军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任政治教导员,继任西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政治教官兼西安师范教务主任、代校长。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特派员身份到国民党山西省党部任执行委员兼总务处长,同时在山西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李毓珍,笔名余振,1930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走上了教学的岗位,先后在陕西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山西大学、兰州大学任教。1950年调北京,先后任中国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79年出任辞书出版社编审、《辞海》语辞学科主编。1980年后继续回大学任教,将毕生的精力奉献在了教育上。

温宗祺,1914年生,北大中文系毕业。任晋绥边区主任续范亭秘书,晋绥行署秘书主任。1946年创办范亭中学,任第一任校长。建国后历任天津师范学院副院长,南开大学副校长,天津外国语学院院长等职,是全国知名教育家。

新中国建立后,东社人更加注重本村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教育岗位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导师、教授、特级教师。其中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教授温瑞媛,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学院博士生导师温玉明,河北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温鸣,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温秀兰,忻州师范学院生物系主任李满秀,忻州地区模范教师温周文等,都是这座文化名村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各自的讲台上,敬业施教,屡创佳绩。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本村学生考入师范、师专人数最多的一段时期。两千五百余人的温、王东社村,十年间有五十多位毕业生走上了教育岗位。这些成就的取得,没有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是难以想象的。

2017年1月,王东社村成功入选“山西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而“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这不啻为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相信,东社村将会以此次申报为契机,加大宣传与保护本地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力度,争取早日让东社地区的特色文化走出同川沟,走向全国。

江湖游侠 摄影

温峰著,1971年生,山西原平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忻州师范学院区域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原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收藏与研究本地历史文化实物遗存二十余年,并写出了大量的研究文稿,先后有四十余篇文史作品在省内外各级刊物上发表,与人合编《书画同川》《同川故事》《崞风》《原平历史人物钩沉》《原平历代名人墨迹》等书,主编《东社温氏族谱》,著有《收藏原平》《原平百年影像集》。

Hash:df8b11277bead7ab122f3f3c94c175f3b8655e35

声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