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成都 | 探寻北门往事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描述成都北门,你会用什么?节奏慢、繁盛、烟火气、历史底蕴……我想,这些词都有可能出现。

有人觉得北门不如南门国际化,但深爱着北门的人,喜欢它那份犹存的风韵,自在且闲适,熟悉的空间留存了太多情感。

秦灭蜀后修筑成都城,北门仿都城咸阳城门,故称咸阳门。过去,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来成都,都是从此门入城。北门曾长期作为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富贵之人聚集、商贾繁盛、车水马龙之地。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成都火车站,即现在成都人常说的火车北站就选址北门,曾是成都人出川最重要的交通枢纽,由此可见北门当年在成都的重要地位。

如今,时过境迁,北门虽不及往日般繁华,可依旧保有坚实的风骨,这种深厚的积淀,弥足珍贵。而我们这一期的漫步成都,就想带你探寻岁月封尘之下,北门真实可爱的样子。

漫步成都 2

漫步路线:张家巷——西马道街——文殊院街——西珠市街——正通顺街

漫步时长:体验深度不同,半天到一天不等

Tips:因此次点位相对集中,不建议开车或坐车,一定要步行!

01

张家巷:听寂静无声,看人间喧嚷

漫步北门,我们选择了由北向南的顺序,从张家巷开始。

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张家巷还藏着一座百年天主教堂,且至今仍在使用。第一次去比较难找,它在张家巷小学的旁边,穿过旁边一条隐蔽的小巷,转弯就能看到一座颇有年代感的雕花铁门,铁门顶端还有一个金色的十字架。从铁门进去,一座色彩明亮的天主教堂映入眼帘。

张家巷天主堂

来的时候教堂门是关着的,当天阳光很好,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长得很好。有一只猫在院子里晒着太阳。虽然处在繁华的闹市区,与旁边的小学也只是一墙之隔,但却感觉十分清静。

院子里偶遇一只猫

查阅资料后得知,这里原来还是法国驻成都领事馆所在地。20世纪初年,法国人选址成都北门外,设立领事馆。1945年,法国驻成都领事署在张家巷39号正式设立,1949年改为“法国领事馆成都办事处”。在馆址范围,还相继建起了天主堂、修女院、福音堂、教会医院。1950年,法国人走后,留下的馆舍及附属物品,由现在的华西集团全盘接收。2004年10月9日,时任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到成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曾到访过这里。

但张家巷人流量最大的地方,还是属工人村的露天菜市场,据称这也是成都市区几个最大的菜场之一。住在附近的很多老成都,喜欢到这里买菜,因为物美价廉,这里的耙耙柑售价是我在成都见的最低的,只要1块钱1斤,而且还很甜,一箱伊利有机奶要比超市便宜20块钱。

极具市井烟火气的工人村菜市场

工人村原来的住户大多是建筑公司的职工,所以叫工人村。菜场和小区已几乎融为一体,绿树掩映下的红砖墙之下,大大小小的摊摊摆满了整条街道,人来人往,具有浓浓的烟火气,非常接地气。

02

西马道街:偏居一隅,作证历史风云

从张家巷出来,沿着河边一直往西走,走到万福桥东侧,就来到我们的第二站,西马道街。马道在古代是专供士兵练习骑射的道路,清初,成都城一共有六条专门的马道,这是其中一条。西马道街很窄,也很短,这里有一座挺有意思的道观——古娘娘庙

古娘娘庙原名广生宫,是成都市区除青羊宫外的第二处道观,始建于蜀汉时期,起初是刘备家族的太庙。

魏军兵临成都,后主刘禅依大夫焦周之策,下令投降,其子北地王刘谌一心救国,却又难为不孝之举,愤而在太庙哭祀祖宗,王妃崔娘娘及其子女殉节于此, 北地王刘谌来到祖父昭烈帝(惠陵)前,以人头为祭,而后拔剑自刎,以死殉国。后来,人们在供奉纪念王妃崔娘娘,并形成三月三"送娘娘出嫁”的习俗, 由此古娘娘庙得名。

2016年的时候,其实我们就专门写过古娘娘庙,那时的大门不像现在这样气派,门口尽是茶客,4块钱就能喝一杯茶,6块钱就能进去吃一顿斋饭。当时我们写到:一间小庙,半是茶铺,充满了人间烟火,却又诵经之声朗朗,香火不息。坐在外面的大爷婆婆些,打毛衣,嗑瓜子,听经讲道,当然也听俗世中的流行歌,谈邻里家庭中的鸡毛蒜皮。

2016年拍摄的古娘娘庙,门前坐满了茶客

这次来的时候,古娘娘庙未对外开放,不晓得现在还能喝茶吃斋饭吗?还会是当年的亲民价格吗?

03

文殊院街:一寺一坊,看尽众生

与古娘娘庙一墙之隔,即是成都最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文殊院。这是一座只要提起,就令成都人心生敬畏、点头称是的佛家圣地。

据史料记载,古成都几乎每条街上都有大小庙宇,一街一庙,甚至一街有两庙,香火鼎盛由此可见一斑。而今绝大多数庙宇虽已不复存在,但留存下的绝对都是璀璨精品。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文殊院就属其一。

很多游客在文殊院前的照壁处拍照打卡

由于疫情原因,来的当天文殊院并未对外开放。很多游客在门口膜拜,或是与正门对面的照壁合影。据记载,照壁上的“文殊院”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联幅为清初文殊院第一代方丈慈笃禅师手书。在寺院门口,我还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景象,有小贩挑着两只乌龟在卖,看准了虔诚的信徒即主动上前询问,还不忘讲说不远处的河边即可放生,只是我看小贩问了多人,皆以失败告终。

周末来文殊院旁边茶馆喝茶的茶客不少。老成都人喜欢没事的时候到茶馆喝茶,有事也愿意约在茶馆谈。来玩的游客自然要学着成都人的样子,深度体验一番老成都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看着卖毛豆花生冰粉凉面、掏耳朵擦皮鞋的小贩穿梭其间,不禁感叹,冷暖自知味,无茶不成都!

每年腊八节施粥,已成了文殊院的一项传统

文殊院出来就是文殊坊。这一由政府牵头打造的仿古街区于2010年,一经面世即吸睛无数。正所谓“古寺藏闹市”,在成都繁华喧嚣的市井中,文殊院的绿树红墙和川西民居建筑群和谐地融为一体,商贾云集,繁华热闹之景宛如一卷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

开在文殊坊的谭素面,老板是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图为谭大爷和老伴在专心做面

文殊坊有很多成都人喜欢的美食,像洞子口张凉粉、严太婆锅盔,包括80岁高龄还在做一碗好面的“谭素面”都位于此。作为外地游客,你如果过来玩,这三样一定要尝尝。

04

西珠市街:小街也有“大”故事

文殊坊出来往北走100多米,就到了西珠市街。你可能永远不会想到,听起来高大上的“西珠市街”,最开始竟被老百姓称为“猪屎街”。原因是这里曾是生意兴隆的猪市,自然遍地猪粪。在成都,像这样被巧妙改名的街道还有很多,像监墙街改为千祥街,刀子巷改为多子巷,下半节巷改为竹叶巷。

西珠市街有一个颇值得一去的地方——刘存厚公馆公馆保存完好,是成都近代著名建筑之一。刘存厚,这位戎马一生的民国将领,有人揣测他将公馆修得离文殊院如此之近,是为寻求佛祖庇护,实际上,这座公馆并不是刘存厚所修的,在他之前,这里曾是德国驻成都领事署的办公地。

刘存厚公馆

因为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德国驻成都领事没有真正任命,但那时已经到成都的德国领事弗瑞兹·魏司和他夫人因为喜爱成都的风情,所以选择留在了这里。弗瑞兹·魏司夫妇住了3年时间,期间拍了很多成都山水人文的老照片,后来都收录在《巴蜀老照片》里。

公馆应该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外观看起来非常新。这是不巧的是,这次依旧大门紧闭,无法进到里面参观。据称是一栋保存非常完好的民国时期的二层小楼,希望等开放的时候,可以近距离观瞻。

05

正通顺街:找寻巴金童年的足迹

从西珠市街出来,穿过北大街往南,与东珠市街一街之隔就到了正通顺街。提到这条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如果说这里是当代文学大家巴金从小生活的地方,小说《家》的原型所在地,大家一定会恍然大悟

巴金原名李尧棠,他出生和生活在正通顺街98号一座大院子里。“门前台阶下一对大石缸,门口一条包铁皮的木门槛,两头各有一只石狮子,屋檐下一对红纸大灯笼,门墙上一副红底黑字的木对联。”这是当年巴金记忆里的故居样子,只是这座院子如今已不复存在,只留有一面墙,墙上有着巴金浮雕和“巴金故居”的一段说明。

现存的巴金故居原址

正通顺街街边有口非常有名的双眼井,巴金说只要双眼井在,他就能找到童年的足迹。如今双眼井依旧在,你会有心去找寻《家》书中所写巴金童年的足迹吗?

双眼井

漫步北门,仿佛揭开了这座城市尘封多年的秘密。其实它们一直都在那里,并不神秘,只是如果不主动探究,就永远不会知道。想要深入了解成都的过往,绕不开北门,但北门厚重的历史积淀远不是这一篇文字可以写完的。唯愿这篇文字可以给你一个探寻北门的灵感,更多的故事,等你来挖掘。

本栏目顾问

冯晖 漫成都·城市版块历史影像顾问 著有《成都街道漫步手记》、《寻城手记—影像里的成都》

——漫成都.城市&漫步成都——

文字|十里

图片|十里、漫成都资料库、视觉中国

编辑 | 十里

监制丨王红

漫成都小编:manchengdu2019(微信)

合作:jinshanmama2014(微信)

Hash:013910113fffc3b868b8935062e68f304171f582

声明:此文由 漫成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