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长春4家单位三进一升!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有762处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另有50处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

其中,长春市的侵华日军第100部队遗址伪满建国忠灵庙旧址农安五台山遗址榜上有名。另外,位于德惠市宽城区中东铁路建筑群,此次也并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东铁路建筑群,晋升“国保”单位。

01

中东铁路建筑群

作者:王新英 邬 巍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从事有关东北地区铁路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因而有幸曾亲历了长春市中东铁路建筑群(包括沙俄将校营旧址、宽城子站俱乐部旧址等)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德惠市中东铁路建筑群申报第七批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全过程。此次长春的中东铁路建筑群获批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是吉林省铁路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用“里程碑”来形容也不为过。

东北第一条铁路与“铁路黄房子”

提起中东铁路,也许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如果把1876年吴淞铁路的修筑作为中国铁路的肇始,那么中国铁路已经历143年的发展历程;如果从1897年中东铁路修筑算起,东北地区的铁路发展也已走过122年时间。中东铁路,原称“大清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1897年8月动工,1903年7月通车运营,是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中东铁路由干线和南支线两条线路组成,呈“丁”字形,横跨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铁路干线西满洲里,中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南支线由哈尔滨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经长春、沈阳大连,直抵旅顺口

中东铁路修筑与运营期间,中东铁路工程局与中东铁路管理局等机构根据各站地理区位、自然资源、铁路运营量、技术作业量等方面的差异,将沿线车站划分为一等站至五等站5个等级,以及数量众多的会让站。开设火车站点的同时,为保障铁路运营及相关人员生产生活需求,又修建了数量众多、种类多样的铁路建筑。中东铁路建筑群中的多数建筑因拥有着黄白相间的外墙色彩装饰,长期以来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铁路黄房子”。目前,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所留存的中东铁路建筑群包括数以千计的“铁路黄房子”。原中东铁路南支线在今吉林省境内沿途经过扶余、德惠、长春、公主岭四平等地。中东铁路运营初期,曾在今吉林省境内开设11个车站,后期因运营需要又陆续有所增加,因此吉林省境内“铁路黄房子”留存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宽城子站与窑门站

1898年5月28日,中东铁路南支线哈长(哈尔滨—长春)段开工;7月26日,南支线长大(长春—大连)段开工。随着中东铁路南支线的修筑,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座火车站由此诞生。1899年,中东铁路公司在修筑中东铁路南支线的同时,在长春旧城西北约5公里的二道沟修筑了一座四等站,使用长春旧名“宽城子”为它命名(中国人则因其坐落在伊通河支流二道沟北岸而习惯称它为“二道沟车站”),宽城子站铁路用地规划和建设也随之展开。宽城子站中东铁路用地的出现,使长春发生了城市空间布局上的位移,城市规模突破了传统边疆集镇的封闭格局,加速了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使长春城市进入铁路城市时期。

宽城子站中东铁路用地占地5.53平方公里,呈规则长方形,规划形制上采取同心圆广场和垂直交叉式道路,以秋林街(今一匡街)和巴珊街(今二酉街)为主干道,横竖形成方格交通网络。宽城子站中东铁路用地作为长春历史上第一块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的近代城市街区,标志着长春近代城市建设的开始。

在这里,陆续出现了长春历史上第一批西式风格的近代建筑,包括车站站舍、职工住宅、俱乐部、兵营、教堂等,虽然这些建筑基本使用了当时中东铁路公司通用标准图纸,但却为长春近代建筑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建筑样式。俄国设计师在将俄罗斯、欧式等建筑风格引进长春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将宝瓶口和龙凤造型的屋脊、鸱尾等典型中式装饰构件运用在中东铁路建筑的装饰上。

日俄战争后,长春成为日俄势力的分界点。1910年3月,双方议定宽城子站及铁路用地归两国共有。但是,由于宽城子站及铁路用地双方共有难以实施,最终“满铁”以56万多卢布的价格将共有权转让给俄国。此后,宽城子站铁路用地的建设受到多方限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最终建设区域仅1平方公里,不到占地的五分之一。区域内除火车站俱乐部、亚乔辛制粉厂等为数不多的多层建筑外,其他均为单层建筑,而且分布密度较低,区域内人口最多时也未超过3000人。

窑门站(今德惠站)于1903年开站,属三等站,因当时站舍南侧有7家烧制砖瓦的窑厂而得名。初建时,窑门站站内除本线之外,设有多条等候、避让铁路线路,设置有给水塔、加炭装置和可容纳多台机车的永久性机车库。据《德惠县志》记载,原窑门站东西两侧共占地2133.6平方米,另有街基地1425541平方米。目前,德惠市中东铁路建筑群分布于市内站前拥军街、育红胡同一带及下辖老少沟、达家沟等乡镇,其中以站前区域较为集中,约留存30余栋中东铁路建筑,基本保存着百余年前窑门站中东铁路用地所规划的街路形状。此外,德惠市中东铁路建筑群所保存的建筑类型较为多样,包括车站站舍、给水塔、职工住宅、护路军营房、东正教教堂、冰窖和煤油仓库等。

窑门站主站房旧址现状

局部思考与整体展望

此次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长春市德惠市、宽城区的中东铁路建筑群虽然名为一处,指的却是留存在两地城区及周边乡镇内的数十栋(座)中东铁路时期建筑遗存,包括了车站站舍、铁路职工住宅、铁路俱乐部、给水塔、铁路桥梁、东正教教堂、浴房、仓库及护路军营房等多种类型。因此,长春地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仅有4处,但是在单体数量上却居于首位。更为重要的是,长春地区中东铁路建筑群此次成功晋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使得吉林省各地留存的中东铁路建筑群中拥有“国保”身份的“铁路黄房子”数量大为提升。此前只有四平市、公主岭市两处共14栋中东铁路建筑遗存拥有“国保”身份(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东铁路建筑群合并)。另外,吉林省内仍有相当数量的“铁路黄房子”有待于提升文物保护单位等级,开展“国保”申报,如扶余市陶赖昭站旧址、扶余市蔡家沟站旧址、长春市一间堡站中东铁路护路军哨所旧址、公主岭市范家屯站中东铁路护路军哨所旧址、公主岭市东振华街中东铁路职工住宅旧址群等等。上述中东铁路建筑遗存,有些不仅保存状况良好,而且较为完整地保存着初建时期的规划布局。如长春市一间堡站中东铁路护路军哨所旧址,初建时采用通用标准图纸,至今留存有士兵营房、马舍和仓库等主体建筑,以及围墙和碉堡遗存,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中东铁路时期护路军哨所的整体布局,可以与相关史料、图纸等相互印证,为开展中东铁路建筑群专题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根据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下塔吉尔宪章》中对工业遗产的界定,铁路作为工业文明时代的重要交通设施和标志,它所包含的铁路建筑物、铁路线路、铁路修筑和运营技术等,毫无疑问地成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东铁路建筑群作为20世纪早期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东北地区唯一保留完整的交通线路实物例证,因其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而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2017年,中东铁路建筑群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这些“铁路黄房子”不仅是20世纪早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近代化的实物例证,如今更构成了一条多姿多彩的建筑艺术长廊。中东铁路建筑群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实例,体现了俄罗斯建筑风格、西方近代建筑思潮和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交融共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

自1998年开始,国际文化遗产领域掀起了以铁路线路为主题的交通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热潮,至今奥地利印度瑞典等国已经先后申报成功,共有5条铁路交通线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东铁路建筑群拥有的诸多价值较为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标准,因此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力与资格,未来可期。

俄国作家戈里曾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百年中东铁路,曾见证过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站在新的起点,经历风雪沧桑的中东铁路建筑群,正静待那些即将发生的故事。

02

侵华日军第100部队遗址

作者:宋伟宏

在长春市区西南部的孟家屯有一处日军侵华遗址,这是日本关东军在侵华战争中设立的秘密细菌工厂——侵华日军第100部队遗址。日本关东军第100部队从成立到消亡,一直作为秘密部队而存在。

1935年,日本关东军将孟家屯的一片良田划为严密封锁的“特别军事区”。1939年,在此建起一座制造细菌武器的工厂。100部队营区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500米。司令部是一栋二层楼,占地面积720米,长60米,宽12米,一楼为细菌标本室,二楼是司令部。北面有3栋“一”字形和“工”字形的养马房;西侧有一栋“王”字形楼房和两个高大的烟囱,这里是动物解剖室和火化场。此外,在火化场的西侧还有3栋并排的红砖房,这是喂养小动物的地方,在大烟囱的西北侧还有一座冷水塔和4栋放养牛羊的房舍以及碉堡。

100部队的前身是关东军临时病马收容所,1931年11月在奉天成立。1933年,收容所从奉天迁到“新京”(今长春)。1936年8月1日,收容所改称关东军马匹防疫部。1939年,防疫部迁到当时长春市区西南10公里处的孟家屯。1941年,关东军马匹防疫部改称关东军第100部队,对外称关东军兽疫预防部。1945年3月改番号为25207部队。

100部队细菌工厂旧貌

100部队组织机构庞大,本部设有总务部,以及第一部至第五部,1943年12月增设第六部。总务部下设若干分部,主要负责人事、后勤、医疗、卫生等工作,并管理一处“60多垧的实验农场”和一处“20多垧的大牧场”。第一部主要研究炭疽、鼻疽、传染性贫血等病毒的效能和传染方法;第二部(生产部)主要研究制造各种细菌病毒,是其主要部门;第三部(实验部)专门管理实验用的动物,如鼠、牛、马、羊等;第四部(化学部)专门负责化学制剂及毒物的研究和生产;第五部(植物学部)研究实验细菌毒害和植物病理;第六部专门准备进行细菌战。此外,100部队还在大连、海拉尔佳木斯、拉古等地设有支队。100部队以实验为主要任务,专门配备了细菌学、化学、解剖学、药物学、植物学和兽医等方面的专家,并配备了一流的细菌实验室。工厂人员一般保持在600人至800人。

日本关东军100部队与731部队齐名,是日本陆军两大秘密的细菌部队,负责研究、制造细菌武器,是侵华日军中的一对“孪生恶魔”。

1945年8月9日、10日,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签署命令,要求销毁731部队和100部队罪证。从12日、13日起,100部队将文件集中销毁,把贵重器材装上火车运走。15日,听到日本天皇的“终战”广播后,100部队进一步将建筑炸毁,烧毁档案,杀死马匹,并有计划地组织撤退。100部队撤退后,将感染病菌的马匹放出,造成当地居民的家畜大量死亡。

1958年,在这座废墟上建起了长春市地方国营汽车附件厂。1961年,该厂并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后改称第一汽车制造厂散热器分厂。1981年,侵华日军第100部队遗址被列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侵华日军第100部队遗址保护的批示,长春市成立了保护领导小组,采取“一园一馆”模式保护侵华日军第100部队遗址,由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举办“侵华日军第100部队细菌战史实”专题陈列。2019年10月,侵华日军第100部队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

伪满建国忠灵庙旧址

作者:宋伟宏

伪满建国忠灵庙旧址位于人民大街与繁荣路交会处,是日本关东军为祭祀九一八事变以来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伪满官兵而建设的庙宇,同时,这里还供奉祭祀日本的建国元神“天照大神”。

这座建筑于1936年9月5日动工,由伪满国务院建筑局设计监督,三田组施工,占地面积4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2万平方米,包括正殿、拜殿、东西配殿、神门、四角楼等。

伪满建国忠灵庙面朝西北,即伪满新帝宫预留地方向。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使用了耐火耐寒的建筑材料,屋顶铺的青瓦和外墙砖都有防水效果,屋顶铺的青色琉璃瓦产自日本濑户,外墙地基石、墙砖以及桥等材料均采用伪满洲国的盖平、熊岳城、天岗、万家岭生产的花岗岩。该建筑由日本多个公司施工,以“勤劳奉仕”为名,强征劳工17万人,耗资160万元(伪币)建成。

伪满建国忠灵庙旧貌

伪满建国忠灵庙包括参道、内庭、外庭,参道上还建有一座单孔桥,命名为“昭忠桥”。内庭包括本殿、拜殿、配殿。本殿也称纳骨祠,位于拜殿后面的高台上,是一座塔状的重檐建筑,呈正方形,高19米,是摆放死者灵牌的地方。拜殿也称祭殿,位于内庭中央,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高19.7米,地板为水磨石,墙体表面涂漆,镀金铜色,天棚为方格天井,祝祠台为桧木制作。配殿分列在拜殿左右,为单檐歇山顶五开间建筑,高14.5米。外庭包括神门、洗手所、庙务所。神门为单檐歇山顶三开间门楼,高13.8米,是进入内庭的正门。洗手所位于神门左前方,是一个四角攒尖顶的亭子,为参拜前的洗手之处。可以说,伪满建国忠灵庙的建筑风格是以日本庙宇式建筑为基础的伪满独特新样式。

1937年4月19日,伪满建国忠灵庙举行“地镇祭”,1939年10月21日举行“上梁祭”。1940年7月15日,伪满洲国政府发布《祭祀府官制》,规定由祭祀府掌管关于建国神庙及其“摄庙”建国忠灵庙的事项。9月17日,举行“清祓祭”,18日举行“镇座祭”,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关东军司令官及伪满政要均出席了“镇座祭”活动。同时,伪满洲国政府还公布了《对于建国神庙及其摄庙不敬罪处罚法》,规定对建国神庙的“摄庙”有不敬行为者,处以7年以下徒刑。伪满建国忠灵庙的祭祀活动完全按照日本靖国神社的方式进行,祭祀分为大、中、小三祭,每年的祭祀活动达20多次。

长春解放后,这里作为军队用地,先后由解放军空军基础训练学校、长春飞行学院、空军航空大学使用,现在正殿及院内的建筑基本被保留下来,成为日本侵华的重要罪证。伪满建国忠灵庙1987年被列入第四批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4

农安台山遗址

五台山遗址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新发现的一处史前遗址,位于长春市农安县永安乡艾干吐村刘宝山屯西500米的五台山上,东侧紧邻波罗湖。遗址位于地势较平缓的山上,高出湖面约100米,遗址面积10000余平方米。

2017年至2018年,为了厘清五台山遗址各时期文化内涵以及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长春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两年共发现房址、灰坑等各类遗迹80余处,出土陶器、玉石器、骨角器近千件,共收集陶器残片数万片,动物骨骼数千件。

通过两年的考古发掘,确认五台山遗址为包含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两个时期遗存的大型聚落址。其中16处房址均为新石器时代,为长春地区首次发现如此数量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房址,所发现房址均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且排列有序,呈围绕台地的向心式分布。

农安五台山遗址远景

作者简介——

王新英:吉林建筑大学寒地建筑文献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吉林省地方志学会理事;

邬巍:吉林省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文史委委员;

宋伟宏: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春市政协文史专员

来源:长春日

图片由宋伟宏提供

编辑:刘素娜

责编:苑丹 于飞

Hash:35aaeae1296f85d1749b7bae926f62d5eb9a568b

声明:此文由 掌上长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