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秘径:藏传佛教探源 | 東西

【序】雪域秘径

讲述嘉宾 | 达多

公众平台:dongxi99

篇壹:藏传佛教前弘期

1、西藏本土宗教

藏族原始社会的宗教为原始苯教,信仰形式为多神崇拜,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乃至动物中的羊、牦牛,宗教活动常以巫师进行占卜、祈祷、咒术、祭祀及各种特殊仪轨加以表现,有着萨满教的特征。

同时,与宗教的发展线索相交织,在佛教取代苯教成为主流宗教之前和之后,藏地广大区域也曾经流传着多种关于藏族起源的传说。其中,以神猴与罗刹女的传说最为著名。

苯教在佛教传入前的西藏社会中非常普遍,古象雄(羊同)文明及松赞干布以前的赞普信仰的都是苯教。在佛教传入西藏后,苯教和佛教互相借鉴学习,形成了拥有自己理论体系和经论的雍仲本教。

金刚亥母:原为苯教神灵,被藏传佛教收为护法。

另一化身:狮面空行母

2、文成金城公主入藏

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在平定内乱之后,又征服了北方西方的苏毗、羊同两个王国,国力强盛,于公元641年迎娶唐朝宗室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佛像和佛经,修建大小昭寺,这在西藏佛教史上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大昭寺

供奉的释迦牟尼等身像传为文成公主所带

小昭寺

在后世西藏史书中,松赞干布还迎娶了尼婆罗的尺尊公主,但由于敦煌吐蕃文献、吐蕃金石铭刻、中原史书等记载中均无尺尊公主记载,一些学者认为尺尊只是松赞干布的尼婆罗夫人,并非公主。值得注意的是尼泊尔与西藏之间有着历史悠久的贸易通道,同时尼泊尔又是一个佛教圣地,很可能在文成公主入藏前,就有尼泊尔佛教沿贸易路线传入西藏,因此来自尼婆罗的尺尊身份被后世藏传佛教学者人为提高了。

关于这点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在第二十八代赞普时,空中降下佛教经书、黄金塔、心咒和手印,无人能解,预言称“五世之后,将出一王,能了斯义”。如果这个传说有一定现实性的话,经书和黄金塔等很有可能来自尼泊尔甚至北印度

左起:尺尊公主、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扎布耶茶卡,“茶卡”在藏语中就是盐湖的意思。西藏与尼泊尔贸易中藏北的湖盐占重要地位

湖盐通过驮队运往尼泊尔,不过以往多用山羊驮盐,到尼泊尔后连羊带盐一起卖掉,现在很少见了。

公元709年,吐蕃第三十六代赞普赤德祖赞迎娶唐朝宗室金城公主,这位公主也带来大量佛经,同时有汉僧管理大小昭寺,因此这一时期的藏地佛教中显宗成分较多。但据说由于显宗不重密咒修行,在面对咒法高强的苯教时并无优势,佛教未能在西藏弘扬光大。

另一个因素是信奉苯教的传统贵族势力仍然很强,阻挠了佛教的传播,赤德祖赞就被叛乱的二大臣杀死。实际上在吐蕃王国二百余年的历史中,赞普与贵族大臣之间的争斗非常频繁,多位赞普被谋杀。

3、莲花生传法

赤德祖赞死后,赤松德赞幼年即位,政权悉归信奉苯教的大臣玛祥仲巴杰、恩兰·达扎路恭代理。玛祥声称赤德祖赞及前几位赞普的早逝都是由于信奉佛教所致,因此禁止佛教。

成年后的赤松德赞利用崇佛派大臣的力量,铲除了专权的玛祥仲巴杰,又请来天竺那烂陀寺高僧寂护弘扬佛法。但此时苯教势力依然强大,将当时一系列天灾解释为天神发怒,赤松德赞被迫将寂护送到尼婆罗。寂护则在吐蕃反佛浪潮逐渐平息之后,邀请著名密宗大师莲花生一同赴吐蕃弘法。在赤松德赞主持下,莲花生同支持苯教的恩兰·达扎路恭等人进行辩论,结果莲花生获得了胜利。赤松德赞下令全国废除苯教信仰,改信佛教;废止苯教的祭祀并将苯教的经书丢入河中。

莲花生大师

莲花生大师

在寂护和莲花生的主持下,西藏第一所佛法僧三宝俱备的寺院桑耶寺于775年建成并开光,赤松德赞让七位吐蕃贵族子弟出家为僧,称“七觉士”。莲花生教导藏族弟子学习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

桑耶寺

桑耶寺大殿号称“三样殿”。第一层是藏式建筑风格;第二层是汉式;第三层是印度式。

寺中有黑白红绿四座大塔,为重修建筑,带有很强的印度风格

在赤松德赞时期,吐蕃夺取了河西走廊,敦煌禅宗名僧摩诃衍也被请到逻些(拉萨)城传教。汉地禅宗和印度传入佛教在“顿悟”和“渐悟”的修行方式上产生了激烈冲突,最终决定以辩论方式决胜,败者禁止传教。据记载公元792年开始的这场辩论持续了三年时间,最终禅宗败落,自此全部退出西藏。

赤松德赞晚年屈服于外戚集团势力而退隐,但即位的牟尼赞普被贵族阴谋杀害,赤松德赞幼子赤德松赞在名僧娘·定埃增桑布(出身于吐蕃大贵族)的保护和举荐下登上赞普宝座。也许由于这一原因,赤德松赞重用僧人执掌吐蕃大权,担任钵阐布(大僧官)的娘·定埃增桑布和勃兰伽·贝吉云丹不仅名列在所有文武百官之前,而且冠以平章政事这一最高职称,由此奠定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基础。

继赤德松赞即位的是赤祖德赞(815-838年在位),同样以大僧官参与吐蕃政事,执掌王朝政务。他规定“七户养僧制”,命属民每七户供养一名僧人。定法律以恶指指僧者断指,以恶意视僧者剜目。由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对弘扬藏传佛教的巨大贡献,被后世尊为“吐蕃三法王”。

赤松德赞

赤祖德赞

三法王

第四节 朗达玛灭佛

公元838年赤祖德赞去世(一说被反佛派杀害),其弟朗达玛被立为赞普。由于“七户养僧制”使民众负担过重,同时僧人掌权侵害了传统贵族利益,加上苯教影响,促成了“朗达玛灭佛”事件。据称朗达玛首先停建、封闭佛寺和破坏寺庙设施,把赤祖德赞时期已经开工修建的佛寺都停了工,桑耶寺、大昭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许多佛像从寺庙里取了出来,钉上钉子扔到河里。僧人则强迫还俗或改宗苯教,一些逃走的著名僧人则被追杀。

公元842年,一位佛教僧人拉隆多吉将朗达玛刺杀。关于此事西藏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拉隆多吉找到一匹白马,用颜料将它全身涂黑,自己则穿上一件黑面白里的外套,贴身藏了弓箭,骑马来到布达拉宫前,表演奇妙的舞蹈之戏。朗达玛观看舞蹈时,被拉隆多吉以箭射中胸膛而亡。拉隆多吉立即将外套反穿,趁着众人混乱之际,打马而逃,途中经过一湖,又将马身所涂的黑色洗去,变成了白衣白马之人,逃过了追骑的眼目,到达安全地带。

将历史事件以类似童话的风格记述下来,让人感到藏族真是一个天真而富于想象力的民族。

但朗达玛死后佛教并未得到复兴,反因赞普被僧人刺杀,其亲信对佛教僧人和信徒的捕杀更甚。而朗达玛的两个儿子由于争夺赞普之位战乱不已,各地将领则拥兵自重,此后又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奴隶平民起义,吐蕃王朝终于崩溃。从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到赤祖德赞去世,前后约二百年时间,被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

古格王朝遗址

朗达玛幼子一系后来进入阿里,建立了古格王国,重新推崇佛教。古格也是下面要讲到的后弘期的重要传播中心。

根据赤祖德赞时期编制的佛经目录《丹喀尔目录》,前弘期翻译的经典如下:

(一)大乘经典,分六类:

(1)《般若经》类,有《般若十万颂》等大小十六种。

(2)大方广类,有《佛方广经》等大小七种。

(3)《大宝积经》四十八品(原书四十九品,抽出四十六品编入《般若经》类)。

(4)各种大乘经,有《贤劫经》等大小一百六十七种。

(5)大经类,有《大集经》等九种。

(6)从汉文转译的,有《大般涅盘经》等大小二十四种。

(二)小乘经:《正法念住经》等大小三十九种,又《集法句》等论著七种。

(三)密咒续:《不空索经》等及注疏四部共十八种(其中只有事部和行部,未统计《集密意经》、《幻变密藏》、《黑茹迦格薄》等无上瑜伽部密法多种)。

(四)各种陀罗尼一百零一种。

(五)名号:有《佛及菩萨百八名经》等九种。

(六)赞颂:有《不可思议赞》等十八种。

(七)愿文:有《回向愿王》等十二种。

(八)吉祥颂:有《大吉祥颂》等七种。

(九)律藏:有《根本说一切有部十七事》、《毗奈耶》并诸注释大小三十一种。

(十)大乘注释:有《般若十万颂大疏》等五十二种(内有《般若经》、《深密经》、《三摩地王经》、《宝积经》、《十地经》等的注释),又有从汉文译出的《解深密经大疏》等八种。

(十一)中观宗论:有《中论》等三十三种。

(十二)禅修类:有《修次第论》等八种。

(十三)唯识宗论:有《瑜伽本地分》等四十一种。

(十四)各种大乘论:有《集菩萨学处论》等三十一种。

(十五)小乘论:有《俱舍论》等九种。

(十六)因明类:有《观业果论》等二十五种。

(十七)藏王等撰述:有《圣教正量论》等七种。

(十八)已译未校的:有《般若四千颂》及《念住经》二种。

(十九)未译完的:有《中观精研论》及《释》等九种。

篇贰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1、历史背景

吐蕃王国崩溃后,西藏地区陷入了各地方政权割据时代,藏传佛教发展陷于停滞。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藏传佛教戒律传承、口传教诫及修行的教诫等几乎完全中断。佛法在讲学修习上常是各凭己意,妄自揣测经论的意义。10世纪初雍仲本教与佛教同时复兴,由于密法相近,教法混杂,局面相当混乱。

2、阿底峡尊者入藏

印度高僧阿底峡尊者被认为是藏传佛教复兴的第一位重要人物,相对于前弘期,这次藏传佛教复兴被称为后弘期。他提倡戒律,尊尚净行,著有《菩提道灯论》共七十颂,阐述从学法到成佛的修习内容和阶段。在藏传佛教后弘期还处于分散杂乱时期时,该书提出了对整个佛教的系统看法,为其弟子仲敦巴创建噶当派奠定了思想基础。

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尊者主要著作包括《密宗道次第解说》、《菩提道灯论》、《入二谛论》、《中观教授论》、《摄菩萨行炬论》和《发菩提心论》等50余种佛学论著,并与其他译师将10余部经典翻译成藏文。

3、后弘期主要教派

由于西藏的地方政权割据状态一直持续到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公元1642年),因此在后弘期因地域、师承、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因素,藏传佛教形成了众多派别。同时政教合一的形式也使各宗派由于宗教以外的因素产生争斗、内部分裂,深深涉入世俗政治。这段政治史比较复杂,在此不做过多介绍。

后弘期的主要派别包括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格鲁派。

宁玛派

宁玛一词的意思为“古”或“旧”,表明了宁玛派相对其它后弘期主要派别为旧派,它的传承大部分来自前弘期,以莲花生大师为创始人,有着更多苯教色彩,密宗法门很多也比较看重杂密。

早期宁玛派采取师徒和父子相传的传教形式,既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教义,也没有固定的权威性寺院,而且其僧侣组织比较松散。

宁玛派三位重要人物史称“三素”,即索波切·释迦琼乃(1002-1062年)、索璃·喜饶札巴(1014-1074年)、索·释迦桑格(1074-1134年)。特别是索波切·释迦琼乃创建邬巴隆寺,为宁玛派开辟了统一的宗教活动中心。从此索波切·释迦琼乃开展一系列促进宁玛派教法仪轨得以进一步完善发展的宗教活动,使宁玛派结束以往的分散无组织状态,走向拥有完整教法仪轨和寺院组织的正规宗派行列。

索琼·喜饶札巴在佛教显宗理论特别在因明学上有一定的造谐,并具有很强辩论能力,多次辩经所向无敌,在当时的佛教界赢得崇高荣誉。由于当时宁玛派僧侣大都为居士,主要注重密法修炼,而不十分关心对显宗理论的学习。在宁玛派于显宗理论的辩经方面没有更多人才的情况下,索琼·喜饶札巴一枝独秀,他为宁玛派在当时其它宗派中树立良好形象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五世达赖时期一度对宁玛派加以扶持,同时由于宁玛派在密法方面的深厚传承,至今仍是仅次于格鲁派的藏传佛教第二大派。

宁玛派以桑耶寺为最古老寺院,有敏珠林寺、多吉扎寺、佐钦寺(竹庆寺)、协庆寺、噶陀寺、白玉寺六大寺。

噶陀寺坛城

白玉

噶当派

噶当派由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仲敦巴创立。噶当派以显宗修习为主,但也不排斥密宗,它对修习次第的主张是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强调密宗只能传授给经过考验的少数人。噶当派所传的密法,大多属于瑜伽部,惟有少数上上根器的弟子才传无上瑜伽部密法。这点与崇尚无上瑜伽部和带有苯教色彩的其它教派不同,所以噶当派在西藏佛教中享有显密教“纯净”的声誉。

噶当派也是涉入政治较少的一派,曾对任元朝国师的萨迦派做法表示反对。

原属噶当派的重要寺院有热振寺桑浦寺。十七世纪格鲁派掌权后,由于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并入了格鲁派,噶当派如今已不再单独存在。由于这层关系,热振活佛在格鲁派中的地位相当高,历任热振活佛曾任达赖、班禅的讲经师、西藏摄政王和格鲁派教主甘丹赤巴。

热振寺:拉萨北150公里林周县

萨迦派

萨迦派创始人和萨迦寺创建者是昆·贡却杰布(1034-1102年),出生于后藏贵族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旧派密乘教法,后又师从许多著名大师学习新译密宗,特别是学习以“道果法”为主的新译密法。贡却杰布本人并未受戒,创建萨迦派后,实行政教合一,寺主、家族宗主、教派大法师集于一人,世袭相传。

萨迦派第四祖贡噶坚赞(曾去印度留学,精通大小五明,被授予班智达称号,因此称萨迦班智达)和第五祖八思巴,分别为元帝国的巩固作出巨大贡献。八思巴被封为帝师,并奉命创制了“八思巴文”。因此在元朝发展成为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统领西藏十三万户。14世纪中,萨迦派政治地位被帕竹噶举派取代,但此后又出现多位著名学者,尤其以中观学说影响最广。

萨迦派主寺为萨迦寺,武威白塔寺为萨迦班智达灵骨塔。

萨迦寺

此外觉囊派也由萨迦五祖八思巴的弟子衮邦·吐吉尊追创立。明代万历年间觉囊派座主多罗那他应蒙古喀尔喀部邀请,前往库伦一带传经约20年,深得喀尔喀部诸领袖人物的信奉和支持,逐渐成为当地宗教领袖,被尊称哲布尊丹巴。其转世活佛罗桑丹贝坚赞1650年赴西藏,从四世班禅受戒,并觐见五世达赖,改宗格鲁派。公元1691年,康熙帝册封罗桑丹贝坚赞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统管外蒙古喀尔喀部宗教事务。

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罗桑丹贝坚赞

觉囊派由于持“他空见”而被格鲁派视为异端,西藏地区的觉囊派寺院被五世达赖强制改宗,经籍印版大多封禁。现存觉囊派的主寺为四川壤塘县藏哇寺

噶举派

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语传”。噶举派以玛尔巴译师为创立者,他曾多次到过尼泊尔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师,学习了不少密法。噶举派的特点之一是派系庞杂。

在玛尔巴之后,另一位修行者琼波南觉也多次赴尼泊尔、印度学习密法,返回西藏后在噶当派高僧朗日唐巴座下受戒出家。琼波南觉到后藏香地去传授自己掌握的教法,也在这一地区形成一定势力,故称其为香巴噶举。在教法内容及其实践仪轨方面,香巴噶举与玛尔巴等大师传承下来的正统噶举派极为相近,因此被列入庞杂的噶举教法范畴。

玛尔巴译师弟子米拉日巴(1052-1135年)是噶举派第二祖,收曾学习噶当派的达波拉杰为弟子。达波拉杰(又称冈波巴)因此融合噶当派教理与密宗修行方式,显密融通,使噶举派由早期的在家修行转为拥有寺院僧团的正式教派。主寺为塔拉岗波寺。

玛尔巴,未受戒形象

米拉日巴尊者

此后,达波拉杰四大弟子又创建了噶举派四大支系。

噶玛噶举

噶举派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支系,创始人为都松钦巴。同时又是藏传佛教中第一个采取转世制度的宗派,而且该派还先后建立了几大转世系统,其中黑帽系和红帽系最为著名。因而噶玛噶举派在藏传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黑帽系以都松钦巴转世噶玛拔希(1204-1283年)曾受蒙古大汗蒙哥赐给的一顶金边黑僧帽而得名,现已转世到第十七世。而红帽系以第一世活佛札巴僧格(黑帽系第三世活佛让琼多杰弟子)受元朝王室赐给的一顶金边红僧帽而得名,红帽系转世至第十世时,涉嫌廓尔喀人入侵后藏事件,被清政府勒令禁止转世,从此红帽系转世传承断绝。

噶玛噶举派的主寺为楚布寺

帕竹噶举

噶举派的四大支系中最大的一支。创始人是达波拉杰的著名弟子帕木竹巴,帕竹噶举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该派曾同朗氏家族一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帕竹地方政权,并取代萨迦派统治卫藏地区达一百三十多年。1481年被其属部后藏仁蚌巴推翻。

帕竹噶举主寺:丹萨替(梯)寺

蔡巴噶举

该支系的创立者是达波拉杰的再传(由侄子代传法)大弟子向蔡巴·尊珠札,于1175年在蔡溪卡建立蔡巴寺,蔡巴噶举由此得名。1268年,当时任蔡巴寺主持的桑杰欧珠被元朝敕封为蔡巴万户长,蔡巴噶举遂成为前藏比较重要的一个地方宗派势力。在对抗帕竹噶举势力时败落,走向衰落。后格鲁派兴起,将蔡巴寺改宗格鲁派,蔡巴噶举遂告断绝。

拔绒噶举

创世人为达玛旺久,后在日喀则昂仁地区创建一座寺院,叫拔绒寺。以该寺为传教中心,广收门徒,主要传授密宗大手印法门和显宗大手印境界,遂自成一系,取名为拔绒噶举。达玛旺久去世后,拔绒寺主持由其家族成员世袭相承,结果拢绒噶举随着该家庭内部的不断纷争而渐归衰绝。

格鲁派

创始人为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元末出生于青海湟中县,父亲是当地达鲁花赤。少年出家,曾师从噶当派、萨迦派等各派高僧。由于目睹噶举、萨迦等教派深深介入政治斗争,在戒律、本质方面均有颓败之势,宗喀巴决心对藏传佛教进行改革,强调严守戒律,格鲁(善律)派之名由此而来。一般认为明永乐七年(1409年)甘丹寺的建造,标志该教派的正式形成。

宗喀巴像。传说宗喀巴为文殊菩萨化身,造像与文殊菩萨相似。区别在于文殊所戴宝冠。

文殊菩萨像

甘丹寺

格鲁派教义与噶当派一脉相承,也被称为“新噶当派”,同样主张显密并重,先显后密,强调教理和因明等都有助于解脱。

宗喀巴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贾曹杰和克主杰。贾曹杰继承宗喀巴法位,为第一任甘丹赤巴(意为甘丹寺座主﹐因宗喀巴曾任此位,代表格鲁派教主)。克主杰为第二任甘丹赤巴,后期建立班禅转世系统时,又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宗喀巴和贾曹杰﹑克主杰被藏族佛教徒尊称为“三父子”。

宗喀巴的弟子中还有绛央却杰是哲蚌寺的建立者;绛钦却杰是色拉寺的建立者;根敦珠巴是扎什伦布寺的建立者,也是后期被追认的第一世达赖;喜饶僧格是格鲁派下密院的建立者。

1542年格鲁派以索南嘉措为二世达赖(追认)转世,活佛转世制度在格鲁派中自此确立。此时鞑靼部俺答汗于1576年派代表到西藏,邀请索南嘉措到青海与其会晤。索南嘉措欣然接受了邀请,于1578年5月抵达青海会见了俺答汗。会见后,俺答汗赠给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尊号,这是“达赖喇嘛”称号的由来。

三世达赖索南嘉措

此时推翻帕竹地方政权的仁蚌巴又为藏巴汗推翻,并控制了前后藏及阿里地区。由于藏巴汗政权尊崇噶玛噶举派,仇视新兴的格鲁派,1634年四世班禅与五世达赖邀请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入藏。1642年固始汗打败藏巴汗,实际控制了全藏。1652年五世达赖应顺治皇帝邀请进京,被授予“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旦达赖喇嘛”尊号。

顺治皇帝见五世达赖,布达拉宫壁画

西藏执政桑结嘉错与固始汗之孙拉藏汗不和,希望借助准噶尔部力量驱逐拉藏汗,1705年为拉藏汗诱杀。1717年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派军攻占拉萨,杀拉藏汗,在卫藏建立了统治。后被清军驱逐。

1713年,清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主掌后藏政教大全,1751年七世达赖被任命与驻藏大臣一起管理西藏地方政务。自此格鲁派正式成为全藏的执政教派。

Hash:8ee0945becaa6ca13350508ea872b05e38839fd6

声明:此文由 東西堂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